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P/PEG蓄热调温复合纤维的纺丝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丙烯(PP)和分子量为1000~2万的聚乙二醇(PEG)及增稠剂为主要原料,采用熔融复合纺丝的方法研制出了蓄热调温纤维.该纤维加工成490g/m2的非织造布,在35.5℃左右时其内部温度较纯丙纶非织造布低3.3℃,在26.9℃左右其内部温度较纯丙纶非织造布高6.1℃.  相似文献   

2.
以P(PEGA-HAM)/PEG固-固相变粒子为相变材料(PCM)、以PP-g-PEGA为增容剂与成纤聚合物(PP)按不同比例混合,通过熔融纺丝工艺制备不同相变材料含量的蓄热调温纤维。IR测试分析确定了固-固型相变粒子的化学结构以及三元共混体系的化学组成;通过DSC、纤维强力仪以及SEM表征了蓄热纤维的热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外观形态;利用XRD和毛细管流变仪表征了三元共混体系的结晶性能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当PCM为12%、PP-g-PEGA为3%时,调温纤维的相变焓为12.17J/g,断裂强度为4.86cN/dtex,纤维表面光滑完整;P(PEGA-HAM)/PEG含量的增多破坏了PP基体中α晶的形成,使得PP的结晶度降低,三元共混体系的剪切黏度随着PCM的增多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流变行为,剪切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将自制的以正十八烷为囊芯、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囊壁的相变材料微胶囊(PCMMcs),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切片混合,采用熔融纺丝工艺制备了蓄热调温纤维.用扫描电镜、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纤维的结构、蓄热调温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CMMcs质量分数为10%的纤维试样,经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其在29.3℃时有16.1 J/g的熔融相变焓,表明本法制备的PCMMcs与PBS能够进行共混熔融纺丝,制成的纤维具有较好的蓄热调温功能.  相似文献   

4.
蓄热调温纤维的纺制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正十九烷和正二十烷以及正十八烷微胶囊为原料,采用熔融复合和溶液纺丝工艺制备相变材料(微胶囊)质量分数20%以上的蓄热调温纤维,观察其可纺性,测试纤维的结构并研究纺丝工艺对其相变性能、热效率、物理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相变材料微胶囊和聚丙烯腈一偏氯乙烯共聚物混合后进行溶液纺丝制成的腈氯纶纤维具有较好的可纺性,热效率和热稳定性最高,但物理力学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5.
以聚酰胺石蜡相变微胶囊(MEPCM)为相变材料,硫氰酸钠(NaSCN)水溶液为溶剂,通过湿法纺丝工艺制备MEPCM质量分数为16.7%的蓄热调温聚丙烯腈纤维,考察了凝固浴中NaSCN质量分数对纤维性能的影响。随着NaSCN质量分数的增大,纤维的线密度增大,断裂强度、热收缩率和沸水收缩率下降,断裂伸长率和钩接强度先增大后减小。通过实验分析确定最佳NaSCN质量分数为10%,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蓄热调温聚丙烯腈纤维强度为1.35cN/dtex,热焓值为26.0J/g,MEPCM在纤维中的热效率达到78.4%,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较好的蓄热调温性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阳离子红5GN染料研究新型蓄热调温聚丙烯腈(PAN)纤维染色热力学,绘制吸附等温线,计算了分配系数、染色饱和值、染色亲和力及染色焓,并与普通PAN纤维进行对比。在相同的恒温染色条件下,阳离子红5GN在蓄热调温PAN纤维上的吸附等温线类型与普通PAN纤维相同,属于Langmuir类型;分配系数、染色饱和值和亲和力随染色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较低时,蓄热调温PAN纤维的分配系数、染色饱和值和染色亲和力显著高于普通PAN纤维,随温度的升高,差距减小。  相似文献   

7.
针对夏季运动和冬季运动对袜子的性能要求,以蓄热调温混纺纱为原料,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设计出适合于夏季运动穿着的网眼船袜和冬季运动穿着的毛圈中统袜,并在全电脑织袜机上编织生产,测试了蓄热调温袜的保温性能和调温性能,结果表明调温袜具有优良的保暖性能和调温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熔融纺丝法制得PP/PEG相变复合材料,并研究其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相对分子质量为600,1 000,2 000的PEG均可用于制备PP/PEG相变复合材料;相变复合材料为皮芯结构,当PP与PEG1000质量比为4∶6时,直径为100μm~3 mm,可调控的温度范围为20~45℃,相变焓约82 J/g,强度约为2.4 c N/dtex.PP/PEG相变复合材料封闭后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9.
在静态混合器中混炼制备出EVA(乙烯-醋酸惭烯酯共聚物)/PP(聚丙烯)共混物切片、通过熔融纺丝制备出直径约为15 ̄20μm的EVA/PP共混纤维。文中探讨了EVA含量、纺丝温度和挤出速度/卷绕速度率匹配对其熔融纺丝稳定性的影响,这有利于确定共混物的最佳纺丝工艺。  相似文献   

10.
设计并采用相同的纺纱工艺纺制了5种不同混纺比例的蓄热调温/羊绒混纺纱,研究了不同混纺比对蓄热调温/羊绒混纺纱物理机械性能和调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蓄热调温纤维质量分数大于30%时,混纺纱具有调温性,且随着蓄热调温纤维含量的增加,调温效果逐渐增大,混纺纱的毛羽、条干CV值逐渐下降,而强伸性能呈波动性变化;当蓄热调温纤维质量分数小于50%时,40/60蓄热调温/羊绒混纺纱的强伸性能较好;质量分数大于50%时,混纺纱的强伸性能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1.
通过聚乳酸(PLIA)、聚乙醇酸(PGA)的复合纺丝,获得一种新的皮芯复合纤维,并对纤维拉伸特性和微观结构进行探讨,结果表明:PGA和PLIA在熔融纺丝时没有发生酯交换反应,纤维的强度随牵伸倍数的增加而增大,结晶度和取向度都得到提高,纤维的机械性能可以达到纺丝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以质量分数为5%~20%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与聚丙烯(PP)的共混物为芯层、PP为皮层,采用熔融纺丝工艺制备出了皮芯复合中空纤维.研究了复合比例、EVA含量、纺丝温度和挤出速率/卷绕速率匹配对熔融纺丝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熔融纺丝工艺:EVA质量分数为10%,皮芯此为60/40,纺丝温度为230℃,挤出速率为48mL/min,卷绕速率为500m/rain.  相似文献   

13.
石蜡相变微胶囊及蓄热调温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和哌嗪为壁材单体,30#相变石蜡为芯材,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出一种新型聚脲相变微胶囊,将此相变微胶囊加入到涂层整理液中制备出蓄热调温棉织物。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微胶囊成形和粒径大小的影响:微胶囊形态随水相单体浓度的增大而改善,粒径随乳化速度的增大及乳化剂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哌嗪质量分数为1.0%、乳化剂OP质量分数为2.0%、乳化速度为5 000 r/min的条件下制备出的相变微胶囊粒径均匀,成形良好,平均粒径为10.6μm。微胶囊涂层织物具有良好的蓄热调温性能。  相似文献   

14.
我校功能纤维研究所总工程师张兴祥研究员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近红外线吸收蓄热调温纤维的研究与性能”于2004年8月20日通过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验收.  相似文献   

15.
以聚乳酸切片为原料,通过熔融纺丝一热板拉伸二步法制得聚乳酸纤维,研究了纺丝温度、拉伸温度、拉伸倍数对聚乳酸纤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乳酸有良好的成纤性;当拉伸倍率为4倍时,聚乳酸纤维的性能最好,即纤维的结晶度、取向度、断裂强度均表现出最佳值.  相似文献   

16.
聚丙烯与碳化硼共混体系的纺丝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7.
闪蒸非织造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闪蒸非织造布的性能和开发作了概述,详细介绍了闪蒸非织造布的原理、制备工艺、性能特点及应用,并讨论了闪蒸非织造布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依据颜色混合的“减色原理”及配色经验,探讨了以市售丙纶色母粒复配制取复合母粒的方法和纺丝工艺,将几种原始母粒复配、稀释造粒,可制备低含量着色剂的复合母粒,复配时应注意原始母粒的耐光、耐热相近性及色光的匹配,采用复合母粒纺丝可以明显减少色差,纺丝工艺、换板周期及纤维性能与原始母粒色线基本相同,只是工艺汨度设定时应考虑复合母粒中各原始母粒对纺丝流体流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表明,该方法可以纺制出多种颜色的有色丝,从而满足了不同用户的要求,弥补了市售色母粒价格高、品种少、色相单调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用于熔融纺丝加工的聚丙烯腈树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自制的可熔融聚丙烯腈(MPAN)树脂的可熔融性及其熔体的流变性能。应用多种测试手段测定了MPAN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AN(丙烯腈单元)含量等。结果表明:MPAN树脂可以在190 ̄220℃熔融挤出,其熔体为切力变稀的非牛顿流体,随温度增加,MPAN树脂熔体的流动性变好;树脂中的第二单体含量增加,MPAN树脂熔体粘度减小。其相对分子质量和AN含量应低于普通纤维级聚丙烯腈树脂。  相似文献   

20.
热重(TG)的结果表明,聚醋酸乙烯酯(PVAC)与聚丙烯(PP)共混后,其热稳定性增加。同时用X射线衍射及双折射等方法研究了PVAC/PP复合纤维的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发现拉伸倍数提高,纤维力学性能及PP结晶度增大,在体系中加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其相容性得到改善,力学性能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