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京杭运河是见证中华文明进程的标志性工程。本文主要从技术史的层面讨论了各历史时期运河的工程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京杭运河的遗产构成。主要结论如下:①运河具有独立的工程体系,是界定其遗产时空范围的重要依据;②京杭运河以其工程体系的完整性,区域特点的鲜明性应当作为中国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主体;③京杭运河遗产的主体构成是水利工程体系,由水道工程、水源工程、工程管理和附属设施四大工程系统组成。可以说,京杭运河代表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范围内水利规划、土木工程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淮安段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节点,都与水利工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大运河申遗的背景下,淮安市坚持建设与保护传承并举的原则,在保护运河水系、水环境、水生态和彰显水文化特色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果。淮安段大运河的建设与管理,既坚持水利功能的提升,又按照申遗的需要,在治淮建设、江水北调、南水北调和航道整治等建设中,既利用历史形成的大运河主体河道效益,又为提升水利功能和文化传播而进行发掘传承。面对大运河遗产保护,水利行业必然会面临新的工作内容,面对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成果,需要积极应对,主动包容。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明长河中留下了灿烂丰富的水文化遗产,其中见证水利发展史或社会变革中产生重要影响的水利遗产,在技术、理念、生产生活和人文传承等方面具有鲜明文化传统特征和突出历史文化价值.通过认定一批承载治水实践的国家水利遗产,可以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先进水文化,提高水利改革发展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辉煌的京杭大运河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共同构成了中华大地上一个巨大的“人”字,同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两大奇迹。它北起北京,南抵杭州,穿过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将这五大水系联结起来,全长1794km。京杭大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多,比巴拿马运河长20多倍,  相似文献   

5.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发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四大工程之一,已成为我国历史文明的象征之一。两千多年来,京杭大运河作为一条经济的河、科技的河、文化的河、生态的河,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世纪之初,把京杭大运河的历史经验和现代工程技术条件结合起来,对于贯彻水利部党组新世纪的治水思路,正确解决山东乃至国家的水  相似文献   

6.
论京杭大运河的规划思想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杭大运河有着千年的历史,千里的长度,沟通五水系,流经六省市,集航运、灌溉、防洪工程于一体,是古代中国南北方向唯一的内陆水上交通大动脉,工程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结合南水北调从规划京杭大运河工程地理位置因素的考虑,对历代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方面的作用以及规划思想、治理策略研讨。  相似文献   

7.
水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我国在长期的除水害、兴水利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关于水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弘扬和发展水文化、提升现代水利品质的发展思路被广泛认可和推广。在此基础上新生了多个与水文化相关  相似文献   

8.
京杭大运河邳州段主要污染物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京杭大运河邳州段主要污染物污染现状,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探讨,给出索家、农科所、张楼3个断面1995~2001年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及污染程度分级,并对各断面各年度污染趋势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京杭大运河是古代中国南北方向唯一的内陆水上交通大动脉,工程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此从京杭大运河恢弘的大水利规划思想以及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与综合治理策略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遗产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大大推动了考古工作。"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评审会上,提出工程申遗、科学技术申遗的概念,引起了广泛地关注。结合水利遗产调查工作,介绍了工程考古的经验,用例证说明了工程考古的重要性,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运河是闻名世界的古代水利工程。目前大运河的河道、遗产和管理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针对大运河保护对象的特点,以及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大运河遗产水利专项规划,对不同的保护对象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保护与管理策略,对在用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古代水利工程遭受破坏或毁灭,已经失去展示利用的客观条件。模型复原是展示水利遗产及其科学价值的可行方法。以京杭运河南旺枢纽为例,探讨基于科学价值展示目的的水利遗产模型复原技术,认为模型复原要以严谨、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南旺枢纽模型直观形象地重现了分水枢纽17—19世纪的工程形态和运行机理,模型复原方法可以在水利遗产保护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李云鹏  吕娟  万金红  邓俊 《水利学报》2016,47(9):1177-1187
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主体和核心是水利工程。通过系统调查大运河现状河道及相关水系、各类水利工程及遗产数量和分布、现状水利功能、管理制度、相关规划计划等基本情况,分析了大运河水利遗产保存利用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保护利用策略。研究认为,大运河具有文化遗产与在用水利工程双重属性,发展演变是其本质特性;部门分工侧重的差异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是造成当前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的根本原因。大运河保护利用应以延续水利功能与保护文化遗产并重为基本原则,逐步建立起完善和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保护工作应统筹规划、区分对待、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同时加强在用类遗产保护理论及技术研究和运河水利科技文化史的展示宣传。  相似文献   

14.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河水运网络与海运联接的纽带。与大运河其他河段相比,浙东运河水系水文、控制工程有其鲜明特点。本文基于水利工程科技史的视角,对浙东运河水系构成及分段特点、浙东运河控制工程分布、闸坝工程型式与功能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浙东运河宁波段极具特色的闸坝功能划分特征、闸坝结合的工程型式产生及其技术特点进行了考证、分析,从中国大运河整体视角审视浙东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特点及其科技价值。  相似文献   

15.
1128年黄河改道,经由泗水入淮,改变了战国以来黄淮间运河与自然河流的关系。元开会通河以及徐州以下漕行河运,构成了运河与黄河利害并存的关系:黄河既为水源,又为水道,更以频繁决溢给运河以极大干扰。本文研究了黄淮间运河水道的重构过程与区域水环境演变,得出如下结论:(1)徐州以上,由黄河北泛泛道形成的耐牢坡河,对会通河济宁以南水道和泗水流域水系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徐州以上黄河决溢直接关系会通河-黄河漕运水道的水源丰枯。明前期引沁入汴入河的努力,维系了近200年黄河水道通航。河行漕运最后以徐州洪、吕梁洪淤塞而终结;(3)会通河济宁以南,徐州以下黄河水道的淤积是区域水环境蜕变,泇河、中运河及微山诸湖形成的主要动因。而微山湖等具有水源调蓄功能运河水柜产生,使运河最终摆脱了对黄河水源和水道的依赖,换来了其后大运河200余年的畅通。本文认为,黄河南行的700年间,在黄河南北泛道泥沙累积淤淀与运河工程体系运用的共同作用下,淮北平原自然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改变,这是大运河不可忽略的自然史特性。  相似文献   

16.
京杭运河杭州段水污染源特征与截污措施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京杭运河杭州段地势低洼,一直是杭州城市和沿线郊区的污水受纳场所。经调查,在城区运河干流沿线两岸的合流管线污染源共有521处,其中生活污染源占95.2%,排入运河主河道污水量21820 m3/d。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评价污染源,得出主要污染源80个,主要污染物为COD、BOD和NH3-N。提出了截污的基本原则和设想。  相似文献   

17.
黄淮运的河工舆图及其科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研究了中国水利舆图的源流,以及收藏于国外重要图书馆传世水利舆图的基础上,以黄河、运河河工图为例,阐述了以水利为主题的中国传统舆图所具有的系统性、传承性和应用性。指出它们不仅描绘出历代治理河渠水利工程的空间形态,体现了历代政权的水政管理制度,而且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时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艺术鉴赏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江苏省大运河监测调度系统的组成 ,重点介绍了该系统中采用的上位机软件———Citect软件。Citect软件是一个大型的工业级SCADA软件 ,具有很强的I/O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和网络功能。在系统中Citect作为数据采集和通信控制软件控制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时为运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浏览、查询监测数据以及发布操作控制命令的人机界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