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江苏油田低渗透储层油藏地质因素对酸化工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杲春  唐海军  姚峰 《钻采工艺》2005,28(3):47-50
论述了复杂小断块油藏的油藏地质因素对酸化工艺的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并根据长期的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提出了江苏油田低渗透储层酸化改造措施用酸液和设计的指定性原则,在江苏油田低渗透储层酸化改造得到较好的实践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闭合酸化工艺在高钙储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庆长垣西部齐家南探区高台子油层由于含钙、含泥量高导致储层孔渗条件变差,常规的压裂和酸化改造工艺易引起地层中粘土矿物的膨胀和颗粒运移,使流动孔隙减小,形成桥堵,造成储层伤害。在对储层物性、酸压工艺、酸液、压裂液等进行实验分析基础上,针对西部高泥高钙储层,开发了相应的酸液、压裂液体系和配套添加剂,提出了适合该区措施改造的新工艺。通过3口井11层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闭合酸化后增液显著,储层物性明显改善。试井解释结果表明,储层综合有效渗透率提高3.30~4.84倍,与常规压裂相比,表皮系数由-1.65下降到-3.99。通过现场试验证明闭合酸化工艺作为大庆油田长垣西部高含泥高含钙储层主要改造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复杂岩性储层导流能力的实验研究-酸蚀导流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酸化压裂是碳酸盐岩油气藏提高单井产量的常用增产工艺措施之一。酸压裂缝的长度和导流能力则是评价酸化压裂施工有效性的两个主要指标。复杂岩性储层的酸压反应机理、酸压工艺方法不同于常规碳酸盐岩储层,而目前国内外对于复杂岩性储层岩石导流能力认识较少。针对玉门青西油田复杂岩性储层,开展了一系列的室内酸蚀导流能力的实验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结论。实验结果不仅指导了油田生产,而且提高了人们对复杂岩性油气藏增产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酸化措施尽管可以提高油井产能,同时也可能对储层造成新的、潜在的伤害,因此需对酸化过程中的油层伤害及油层保护进行研究,以便提高酸化效率.以沈95块为例,进行了储层敏感性评价以及酸化相关实验研究,明确了酸化过程中储层的潜在伤害以及具体原因、程度,同时研制出适合沈95块的酸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油层酸化改造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从低渗透油层酸化改造现状入手,跟踪调研了中外酸化改造新技术,概括总结了砂岩深部酸化工艺、前置液酸压工艺、泡沫酸酸压工艺和油乳酸酸化工艺的特点、施工工艺及其应用。介绍了高温酸化添加剂的研究新进展,并针对中国低渗透储层特点提出了酸化改造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陇东油田的油层物性、储层特征及敏感性分析,从酸化液入手,对增产增注过程中油层伤害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对减少油层伤害的酸化液进行室内评价,研制了系列保护油层的酸化液体系,在提高措施效率及减少油层伤害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在现场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在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试验和应用的酸化工艺技术。从室内实验的研究方法、结果讨论及现场实施效果与分析等方面,论述了酸化工艺技术的研究思路。并突出介绍了多级注入与闭合酸压新工艺的室内实验、现场实施方法及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砂岩低渗高粘土含量储层地质特点,分析了这类储层实现深度酸化的机理。通过土酸酸化反应机理的分析指出了土酸酸化的不足,提出了可溶解粘土、长石等铝硅酸盐矿物的新的化学配方体系,解决了低渗透高粘土含量储层的深度酸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酸化是油井增产、水井增注的主要措施之一,现有的酸化工艺存在耐压耐温低、分层酸化层段少、不易反洗井等问题。通过对酸化封隔器结构、胶筒密封件结构、胶筒胶料的配方和多层开关的研究,使该酸化工艺基本满足了中、低渗透层酸化压力高、酸化层段多的需要。现场施工最高压力达40MPa,酸化层段达3层,施工后能够顺利反洗井,提高东部老区中、低渗透层段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复杂岩性储层酸携砂压裂技术室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场实践证明,常规酸化压裂和加砂压裂工艺对复杂岩性储层的改造效果不理想,而多级注入、粘性指进酸压工艺以及闭合酸压技术的成功率较低。针对复杂岩性储层的特点和依据该类储层的改造经验,本文提出了新型 乳化酸携砂压裂工艺。通过对新型乳化酸的性能实验,确定了酸液体系。文中选取高强度陶粒和树脂涂层石英砂,进行单层铺置和多层铺置情况下的乳化酸携砂支撑裂缝导流能力以及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对比实验分析,证实了新型乳化酸携砂压裂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为乳化酸携砂压裂技术改造复杂岩性储层,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延长油田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藏,一次开采采收率低,水驱含水率上升快,整体驱油效果差。生物酶是一种无污染水溶性制剂,可有效注入地层孔隙中,改变岩石润湿性,剥蚀岩石颗粒表面原油,降低残余油饱和度,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利用一维填砂物理模型和岩心流动实验,对SUN型复合生物酶溶液的驱油效果进行了室内实验及评价。结果表明:当SUN型复合生物酶溶液的注入体积分数约为3%,注入量约为0.4倍孔隙体积时,驱油效果最佳,并且对于低渗透岩心的驱油效果也相当明显,驱油效率提高值最大可达11.4%,表明SUN型复合生物酶驱油剂对低—特低渗透油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低渗透油藏是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渗流规律和合理开发策略日益成为油气田开发研究的热点。论文对目前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及其开发对策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渗流不满足经典达西流动规律,而是存在启动压力。国内外学者对引起启动压力的因素及其渗流特点进行了较多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此外,人们还针对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从注水时机的选择,合理井距的确定,压裂开发技术的选择,气驱技术的选择等方面研究了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对策。这些研究成果为高效合理开发低渗透油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庆特低渗砂岩单相水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选取4块大庆低渗透砂岩岩心,渗透率分布0.1~110-3μm2,利用毛细管平衡法研究了岩样的非达西渗流过程。本实验周期长达3个月,精确度高,实验结果表明:低渗砂岩岩样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流量-压力梯度曲线呈上凹变化,且随着气测渗透率的降低,曲线逐渐右移;流度越大,启动压力梯度越小,同时通过建立低渗岩样的启动压力梯度和流度的双对数坐标曲线,回归得到了启动压力梯度和流度的关系;实验后期表现出异常的渗吸现象,通过计算渗吸量与孔隙体积的比值(即渗吸度),得到平均渗吸度在13%左右,这对于提高低渗油藏的采收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识别储层中是否含有可动水主要采用对比束缚水饱和度与原始含水饱和度的方法,获取束缚水饱和度的实验方法较多,但不同方法的实验结果有所不同。从对比A区块不同束缚水饱和度的实验结果得出,相渗曲线法、离心毛管力曲线法的实验结果相近,并采用这些实验结果回归出了该区块的渗透率与束缚水饱和度关系式。由于储层存在压敏问题,需要对渗透率低于1×10~(-3)μm~2的储层进行覆压校正。应用回归出的束缚水饱和度计算式,结合覆压校正渗透率,准确地判断出该区块12口生产井的可动水情况。  相似文献   

15.
通过扫描电镜、X-RD分析了T2k1储层特征以及矿物组成,结合岩心流动实验方法,对该储层的敏感性以及造成敏感性伤害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的研究表明该区块储层具有强速敏性、弱水敏性,盐敏临界盐度在1996~13972mg/L,碱敏程度不强。储层的中低孔、低渗性以及含有的粘土矿物是引起储层敏感性伤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后期的修井作业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水在低渗气藏储层孔隙中普遍存在,影响储层供气能力。根据储层孔隙结构形态建立孔隙结构模型,研究了水在不同孔隙类型中的赋存模式及影响气相渗流的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仿真物理模拟实验技术,研究气藏发生水侵的条件及其对低渗储层供气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藏储层孔隙中水主要以可动水和残余水2种方式赋存,两者是与储层物性、气驱压力直接相关的变量参数。可动水主要赋存于大孔隙及裂缝中,残余水在不同孔隙形态中有不同的赋存模式,对气相渗流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当气藏中水体大于6.0PV时易发生水侵,经过润湿作用形成部分残余水,滞留孔隙喉道中,占据甚至堵塞气相渗流通道,使气井外围储层储量动用滞后甚至难以动用,从而影响低渗气藏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和提高渤海油田多个区块油气产能,结合油藏地质、岩性和储层物性参数等实际情况,发现该区块适用酸化储层改造工艺。经过对多个酸液体系的性能研究和解堵效果室内评价结果显示,多氢酸酸液体系具有缓速、深穿透、粘土溶蚀率低、水湿性、抑制沉淀等优点,可达到地层深部解堵的目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多氢酸解堵增产效果良好。可成功解决和提高油田产能。  相似文献   

18.
浅层特低渗透油藏衰竭式开发效果较差,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注不进的问题,氮气驱技术为提高特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结合矿场实际,通过对特低渗透岩心氮气驱开发效果的研究,分析了注入参数对水驱后氮气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对比了单纯氮气驱和氮气与水交替注入时水驱驱替压力的变化,优化了特低渗透岩心氮气驱与水驱段塞比例。人造和天然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氮气驱可提高浅层特低渗透油藏采收率3%~10%,二次水驱时驱替压力增加,含水率较低时进行氮气驱效果较好;水驱后氮气驱采出程度与气体注入量变化存在阶梯性上升趋势,改变了以往采收率与气驱注入量单调性上升的认识,对于不同油田的注入要求可以选择气体注入量局域性最优值;相对于单纯氮气驱,氮气与水交替注入采收率有所增加,注入压力可明显提高,气水交替注入6轮次时压力最大增加约1.5 MPa,气水段塞优化最佳比例为2∶1。  相似文献   

19.
针对定边低渗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水驱油效率变低、注水开发效果变差的问题,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研究。通过室内实验优选出表面活性剂HB-DB-1体系,该体系在0.2%质量分数、0.3 PV注入体积条件下可提高采收率11.1%,并可降低驱替压力。优选出试验井组HK17A,编写井组现场试验方案,预计井组可提高采收率2%~3%。  相似文献   

20.
张遂  李二党  韩作为  刘超  王晓锋 《石化技术》2020,(2):109-109,123
坪桥长6油藏属典型的低渗裂缝油藏,历经三十余年注水开发,开发矛盾表现为孔渗区单井产能低,递减快,裂缝区主向井快速水淹,侧向井见效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