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宜万铁路沿线岩溶大量发育,因此采用有效方法探明隐伏岩溶的规模和位置对铁路的运行安全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地震映像法在宜万铁路的实践,利用互相关滤波方法对地震资料进行模拟和处理,在较强干扰背景下有效地提取出了地震信号,压制了随机干扰,对岩溶的识别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岩溶塌陷是铁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由于其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等特点,对铁路工程项目质量安全造成了重大影响。为此运用综合物探法对贵州铜仁玉屏铁路武陵山隧道铁路基底岩溶进行全面、系统探测。首先运用探地雷达法对武陵山隧道基底岩溶分布、岩溶范围、类型特点以及发育程度等进行了针对性的探测,然后运用地震映像法对检测到的结果进行验证。根据探测结果可知,应用综合物探法可基本查明铁路基底岩溶分布状态,从而更为科学地判定隧道基底岩溶各方面的情况,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3.
地震映像法在铁路隧道隐伏岩溶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万铁路沿线的大部分隧道位于岩溶强发育区,埋深大,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地质灾害严重,为规避风险和确保营运安全,对岩溶隧道进行隐伏岩溶探测,查明隧底隐伏岩溶的位置、大小和空间形态,从而指导风险评估和岩溶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地震映像法的工作原理和解释方法并用该方法对宜万铁路岩溶隧道的隧底15~20m深处进行了勘查,探明了多处溶洞和破碎带,证实了该方法在铁路隧道隐伏岩溶勘查中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岩溶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地质隐患。岩溶与周围围岩存在密度,介电常数,波速等物性差异,使得可以用地球物理方法来对其进行探测。本文介绍了在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平导右边墙上用地震映像法进行隧道岩溶的探测情况,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研究表明地震映像方法是一种高效快捷的物探方法,不仅可用于铁路公路隧道隧底的岩溶勘察,也可用于隧道边墙外的岩溶勘察。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和施工环境的日益复杂,物探技术的精度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物探方法很难满足要求。本文采用地质雷达与地震映像法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技术,以宜万铁路某一隧道内的岩溶及裂隙带的成功探测为例,证实了该方法在铁路隧道底部隐伏岩溶勘查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物探方法在探测岩溶构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单个异常体和线性异常体的岩溶构造都具有弱波阻抗、低电阻率的地球物理特性,因此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是探测岩溶构造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广西红水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技改工程(2000t/d)勘察实例,讨论地震映像(地震共偏移距法)和高密度联合剖面电阻率法两种物探方法相结合在探测岩溶构造中的应用技术和方法;并通过对几种典型的岩溶构造异常进行分析,介绍了地震映像和高密度联合剖面电阻率法资料的综合解释过程;说明这两种物探方法在探测岩溶构造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地震映像法在某跨海大桥水上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采用地震映像法对某海湾进行了海上勘测,目的是查明轴线处水深界面、岩面埋深、起伏及构造带情况。在建立反射波运动学数学模型基础上,通过解平面波波动方程,对偏移距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并对地震映像资料解释结果和海上钻孔资料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地震映像法在进行海上探测时,必须安排偏移距使入射角小于40度,否则难以获得较大的穿透系数,也就不能很好地分辨浅部地层,地震映像资料解释结果与海上钻孔资料基本一致,地震映像法是一种用于海上探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地震映像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讨论了地震映像方法的特点以及折射波、反射波、面波和绕射波在相同偏移距采集方式下的波形特征和同相轴的形态;给出了工程勘查中常见的土洞、岩溶塌陷、溶洞、基岩面起伏、断裂带等不同地质条件下的5个探测实例.根据工作目的和地质条件的差异,各实例分别采用了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有效波,为资料解释提供更充分的证据.这些实例说明地震映像法利用多种地震波进行勘探的优点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多偏移距地震映像法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地震映像方法勘探中,不同偏移距获得的地震波所包含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同时,偏移距也是影响地震分辨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合理选取偏移距能取得更好的勘探效果。本文结合对向家坝至上海高压输电线路湖北咸宁段塔基岩溶地带采用浅层地震多偏移距映像勘探技术勘察的实例,应用共偏移距处理技术,抽取映像法勘探结果中不同偏移距下的多条地震剖面作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偏移距下地震波对于地质异常体的反映,探讨适合多波联合勘探的最佳接收窗口内的最佳偏移距,以提高勘探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10.
宜(昌)至万(州)铁路岩溶极度发育,为了评价岩溶处理效果、消除隐患、保证铁路运营安全,灰岩地段的隧道及深挖路堑在工程开挖完成后必须再次进行岩溶探查。结合地质目的和现场施工条件,决定采用地质雷达、地震映像和地震面波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方法进行岩溶探查,从而确保物探成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通过对物探异常位置钻探验证,表明综合物探方法在施工后岩溶探查中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复杂地表往往使地震采集过程中控制炮点偏移的难度加大,面对地形复杂、近地表速度横向剧烈变化的黄土塬区,问题尤为突出。面对此类复杂探区,使用常规的线性动校方法监控炮点偏移无论是效果,还是效率都不太理想,找到一种有效的炮偏监控方法对于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为此,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分选最小偏移距初至切除线来监控炮点偏移的方法,该方法对复杂地表结构效果尤为显著。使用该方法首先根据估算出的工区可能最大偏移量来抽取适当数量的近接收线和道记录,在处理系统交互状态下,对比抽取记录的实际炮点位置与基于最小偏移距初至切除线显示的理论炮点位置来确定偏移量的大小。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精确地检测炮点沿偏(沿接收线方向的偏移)和垂偏(垂直接收线方向的偏移)距离,有效提高野外地震资料采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2008年8月18日雨后,重庆至怀化铁路K419+700~+850段右侧路堤坡脚外侧出现共4处地表塌陷,仍在运营之中的铁路路基上采用地面物探的条件极差,因此,在路基的两侧分别钻探5个孔,组成21条电磁波CT勘探剖面,采用LSQR分解法进行CT计算,获得了较明显的岩溶异常,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3.
铁路路基沉降、塌陷将严重影响列车的行车安全。快速而准确地圈定沉降塌陷区对施工治理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造成铁路路基沉降、塌陷的地质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浅部(<50m)地质因素造成的,可以采用地震层析方法来确定沉降塌陷区的速度分布,从而推测出沉降塌陷区的范围及地质原因,为施工治理设计提供参数。通过地震折射、孔间及路基两侧地震透射,利用SeisImager软件进行射线追踪,可以准确地圈定沉降塌陷区的范围。SeisImager软件使用最小走时树方法进行射线追踪,其算法的适应性非常强,是较好的地震折射和孔间地震透射层析法的解释软件。  相似文献   

14.
多道瞬态瑞雷面波勘探技术近年来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在简要介绍多道瞬态瑞雷面波勘探野外数据采集以及室内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对合福高铁某段路基强风化钙质页岩中初期岩溶注浆效果进行评价.选取合适采集参数并利用f-k法和相位差法联合提取频散曲线,解决了岩体破碎等不良地质条件对数据质量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纵、横向分辨率.通过与现场实际情况对比验证分析,表明该方法在强风化路基岩溶地质调查中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TSP203在溶洞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探测断层相比,应用TSP203探测溶洞有很大的难度。根据TSP203的工作原理和在喀斯特溶洞发育的隧道内的探测结果,认为溶洞的几何形态和产状是决定溶洞探测精度的首要因素。只有溶洞的边界有一定的横向延伸性,溶洞界面呈非常明显的单一平面特征,其法线方向与隧道轴线平行或以较小的角度相交(0°~45°),溶洞才能被准确探测。如果溶洞的边界相对于TSP测量布线有一定的横向延伸性,其边界面不一定是完全平滑的表面,但其法线方向与隧道轴线不完全垂直(大角度相交),这类溶洞有可能被部分探测,但探测精度还与溶洞界面两侧的波阻抗差、对地下水的探测、操作人员的数据采集经验和数据处理水平等有关。如果溶洞的几何形状为圆锥体或圆柱体,或者溶洞界面尽管为一平面,但其界面边界的横向延伸面与隧道轴线平行(法线方向垂直于隧道轴线),那么,这类溶洞基本难以被探测。  相似文献   

16.
EH4电磁成像系统是一种以大地电磁理论为基础的物探勘查手段,对于地下岩溶洞穴及富水层等相对低阻区都有较好的指示作用。以铁道桥隧勘查为实例介绍该系统在工程地质勘探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以广明高速公路K54+300~K54+560区段路基沉陷工程物探为例,介绍采用高密度电法、等偏移距反射波法及多道瞬态面波法,勘探公路路基沉陷的方法技术。通过对各方法勘探成果综合分析,达到了勘探目的。本次工程物探表明,综合物探方法在划分岩溶发育不稳定区、软土的分布区域及路基的沉陷勘探等方面,具有快速、经济和成果直观的特点。本文同时分析了路基沉陷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隧道衬砌检测探地雷达图像分析与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隧道病害检测人员对于隧道衬砌病害的识别准确度,基于探地雷达工作原理,结合实际工程应用经验,系统研究衬砌厚度、钢筋及钢拱架分布情况、保护层厚度、围岩破碎富水裂隙发育程度、脱空、不密实、雷达脱离等雷达图像特征及其解译原理,形成一种用于隧道衬砌病害检测的高效探地雷达信号解译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了分析与验证。其中钢筋在图像上呈现月牙形,脱空在图像上呈弧形反射,不密实表现为杂乱波形,天线脱离呈条带状亮反射。解译方法为隧道衬砌检测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有利于隧道病害的及时处理及隧道衬砌质量的准确评价,对提高隧道的整体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场地工程勘查中,井间地震勘探是一项前沿勘探方法技术。本次井间地震勘探的场地试验是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广西柳北换流站场地地质条件与干扰源的情况下,采用优化的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完成了井间数据采集。基于层析成像基本理论,通过对比分析两种射线追踪方法的反演成像结果而选择效果最佳的方法,获得了各井的速度分布剖面。结合工程钻孔资料,对二维速度场进行了标定和定量解释分析研究,并充分采用多个井位连井剖面验证。结果表明:在工程勘查中,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拾取基岩面和探测岩溶是行之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可获得异常体空间分布,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