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决处于资源危机的广西珊瑚钨锡矿深部、边部找矿问题,扩大矿山资源量,在长营岭主采区及外围重磁异常区开展重力补测、地面高精度磁测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工作,结合地质、物探成果,建立该地区钨锡矿床综合地球物理找矿模式,圈定了矿化蚀变带范围,对含矿、控矿断裂构造带的分布及延深、深部花岗岩分布范围及埋深进行了预测。地球物理工作结果表明,长营岭主采区深部及北东、南西方向仍存在较大找矿空间,该地球物理方法组合可以应用于此类型的钨锡矿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2.
凡口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重点在于矿区深部和外围隐伏矿体的勘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的应用是矿山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研究中的一种。由于矿区存在严重的人文干扰因素,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对于较深部的地质特征不容易分辨出来,CSAMT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无有效的地质剖面的前提下,通过使用GDP--32U在测区成矿靶区布置的4条CSAMT实验剖面,进行物探异常的定性分类解释和地质推断来设计钻孔。截止目前13个钻孔的勘探结果,90%的钻孔均有不同厚度(1~14)m的铅锌铜矿体,初见效果,拓展了矿区深部勘查手段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扩大金矿区及外围的找矿远景,寻找深部矿、隐伏矿,进行1∶10 000高精度重力测量和磁法测量,圈出重磁异常,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剖面测量工作。通过对重、磁、电异常综合研究,并结合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后,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推断了6条断裂构造,圈定了3处隐伏、半隐伏岩脉,提出了今后找矿的方向和主要靶区。通过对比各方法的异常特征及分布规律,结合已知地质资料,对三种物探方法在本工作区解决地质问题的效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的地质工作的部署及时提供了物探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开展1∶1万高精度磁测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的综合物探方法对测区Pb、Zn综合异常进行查证.通过对实测物探资料进行处理分析与解释推断,并结合地质测量及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推断出三处可能存在铅锌多金属矿化的异常体,基本查明了区内磁异常特征和电性特征,两者相互验证,相互补充,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证明了该方法在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旨在利用电法反演划分出内蒙古某区块地层分布,勘查区属于整装勘查的重点研究区域,主要勘探对象为晶质石墨、锌、金矿等。该勘查区第四系覆盖较厚,给地质勘探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为了查明该区地质、构造特征,在该勘查区内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磁法测量对深部岩性界线及有找矿前景的地球物理异常体分布进行了初步推断,较清晰地划分出了勘查区地层分布情况,并推断解释出勘查区内两条主要断层(F1、F2)的走向,该推断解释成果对今后在该勘查区开展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利用大功率激电测深测量对极化体的埋深、产状进行了初步推断,筛选出了一处靶区,该成果需钻探工程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AMT基本理论、工作方法以及贵州某铝土矿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重点讨论了AMT在铝土矿区勘查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电阻率断面图的综合推断解释,划分出了含矿"综合体"的顶底界面,圈出了含矿有利部位。经与已知钻孔资料对比,物探推断与钻孔资料基本吻合,AMT勘查铝土矿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7.
青海拉水峡铜镍矿床综合找矿模型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拉水峡铜镍矿区开展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电化学综合勘查方法找矿的基础上,通过对已知矿体的地质、地球电化学信息和低阻、高磁的地球物理找矿异常特征的研究,建立了拉水峡铜镍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电化学勘查综合找矿模型:以矿体的地质信息为基础,地球电化学异常、高精度磁异常及TEM异常的组合。利用综合找矿模型,进行了隐伏矿体的勘查和综合找矿预测,在矿区发现了4个地球电化学镍、铜的异常带,其中3个属于浅隐伏靶区,1个为深隐伏靶区。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众多沉积变质型铁矿矿床中,鞍山铁矿以其成矿作用和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明显的代表性。通过开展航空物探工作,确定了磁异常范围和重力异常区域,并通过在异常区域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查证工作,目的是研究异常成因、深部构造及推断可能隐伏铁矿体的埋深、宽度、规模及产状。通过收集工区地质资料并结合CSAMT勘查成果综合分析,发现深部低阻异常,并初步确定了低阻异常的位置、规模等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发现了2个有意义的隐伏低阻异常体,推测是由磁铁矿(化)体引起;基本查明了工区内的地层分布特征;推断了6条隐伏断裂构造及其产状特征;对工区内各类岩矿石露头实施了电性参数测量,获得工区内岩矿石的电性特征。本次工作,为鞍山-本溪地区的铁矿资源潜力的快速评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为指导下一步深部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激电测深法在贵州大观金矿区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激电测深在大观金矿区的应用,在简要阐述矿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物探的工作方法,重点对激电测深异常进行了推断解释.通过开展激电测深工作,大致确定F1断裂蚀变带的规模、性质,结合矿床地质资料,推测矿(化)体的大致位置,为深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物探设备及方法不断革新、进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类找矿项目当中,尤其是深部找矿项目,物探成了不可或缺的主要探矿方法。而综合物探方法进行综合物探勘探,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找矿靶区的范围,大大降低了找矿的成本风险。辽宁省烟房子地区银铅矿勘查为辽宁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该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方法指导找矿方向。物探推断成果与钻探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1.
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计算机机构动画仿真的方法,对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机构双曲柄存在的条件,两连杆铰接点C的轨迹曲线可到达的区域及该轨迹曲线形状随机构结构参数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从而为齿轮五杆机构的轨迹综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文安斜坡内带深层为研究对象,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等方法研究识别隐蔽油藏.通过兴隆1井地层重新划分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应用,将该区沙三、沙四段地层之间重新确定为不整合接触.在三级层序地层框架建立的基础上,刻画各体系域砂体展布特征,构建了坡折带控制沙四下自生自储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通过钻井实践,首次在霸县凹陷发现沙四下段含油层系及新的烃源岩层,实现了深层自生自储式油藏类型的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13.
数学优化方法在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种数学优化方法及新安江(三水源)模型的理论为依据,介绍了优化方法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将率定成果与API模型进行了对比,说明这3种优化方法在大宁河流域参数率定中应用效果良好,具有很好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扬声器的自滤波特性与D类功放失真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动圈式扬声器的电—力—声类比等效线路对动圈式扬声器的频率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利用扬声器的自滤波性能改善因D类功放移相网络引起信号相位失真的方法。同时,采用比较、反馈的方法对音频信号的谐波加以抑制,使得数字功放的总体失真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5.
红土颗粒粒度的分维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助分形几何理论,探讨红土在不同处理方法下其颗粒粒度的分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土的颗粒粒度具有线性分形结构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分维值的大小反映了土中颗粒粒度的分布情况,并与土的物理力学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分维是描述土的颗粒粒度的一个新的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6.
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对独立学院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独立学院学风的种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并由此探讨了建设优良学风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给出了圆锥面截交线为椭圆时的投影方程,分析了截交线的投影形状,为准确作图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用解析法分析了圆锥面与圆柱面正交时相贯线的投影形状、特殊点位置及其作图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L9(34)正交实验对黄蘑多糖(Polysaccharide of Huangmo,简称HMP)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对黄蘑多糖除蛋白的方法及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确定热水提取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2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3h,多糖产率达21.32%;使用三氯乙酸法去除多糖的蛋白,当m(黄蘑粗多糖)∶m(三氯乙酸)=1∶6时,多糖质量分数达到83.7%。  相似文献   

19.
"通信原理"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针对信息与通信学院精品课程"通信原理"实施了一系列教改探索与实践,其中包括课程体系与内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应用环节、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及以科研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实践成效,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物联网演进路线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研究物联网的起源及发展路线,并从人和物二个角度探讨网络的技术特征,给出物联网的演进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对信息通信的探索将会融合,物联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网络的泛在化。据此结论,从公共物联网和系统应用角度对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与研究提出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