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林敏星 《福建建材》2011,(1):59+101-59,101
介绍了外包钢加固的特点和原理,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外包钢施工工艺流程及其操作要点,经实践证明外包钢加固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邓招龙  吴浪 《广东建材》2009,32(9):42-44
混凝土外包钢加固是指用湿式外包钢加固轴心受压的混凝土短柱,不考虑柱子的失稳问题。本文从理论上推倒了后加钢与原混凝土里面的钢筋之间的应力应变关系,提出了两种界限状态的概念,并按此概念给出了轴心受压混凝土湿式外包钢加固时,外包钢利用系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雯明 《门窗》2012,(12):285+291
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由于设计、施工、使用功能改变等诸多因素,造成的结构中钢筋混凝土构件不能满足结构可靠性要求而必须进行加固补强的工程日益增多。由于使用维修不当或者建造质量原因,许多房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相当严重,危及结构安全。而由于土建投资大,所以尽管房屋存在一些问题,往往不会因此拆除重建,而是采用结构加固的办法,只要花少量的投资来维修、加固就可以恢复其承载力,确保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化工总厂新建的生产综合楼为框架—砖混结构,在主体工程施工完毕,发现有3根矩形混凝土楼面梁钢筋数量不足,达不到设计承载力的要求。经协商,决定采用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对该梁进行加固(图1)。其原理为:在梁底粘贴通长钢板,再间隔粘结U形钢板套,使钢板通过粘结力与原梁共同作用承受外力。具体施工工艺如下。1.定位放线卸除楼面活荷载,在设计要求的钢件粘贴部位放线,放线宽度应在钢件投影面外围加宽20mm。2.混凝土表面处理在不损伤原结构的条件下,采用人工剔凿的方法,剔除该梁表面的油污、疏松层及凸凹不平处,表…  相似文献   

5.
夏友明 《工业建筑》2012,42(6):60-64,130
对3根损坏的钢骨混凝土L形截面柱和1根损坏的钢筋混凝土L形截面柱进行外包角钢加固,并对加固后的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考察了加固后L形截面柱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耗能能力、延性和退化刚度。结果表明,加固试件均呈现为腹板自由端混凝土被压碎的破坏形式,滞回曲线相对饱满,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6.
某泵房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外包钢加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际工程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梁锈蚀开裂机理及对结构的危害。在相对湿度较大的潮湿环境,混凝土中氢氧化钙水解、滤析,pH值中性化导致受力钢筋锈蚀,引起沿筋裂缝,导致结构承载力下降。设计了外包钢加固方法和施工工艺。在混凝土梁上外包格构式钢结构,使外包钢结构与混凝土梁共同受力,提高原结构的刚度与强度,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湿式外包钢加固技术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加固技术,但对其可靠度分析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法。本文根据湿式外包钢加固的轴心受压构件的特点,探讨了采用一次二阶矩法对其进行可靠度分析与计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水  温欣 《山西建筑》2009,35(8):60-62
针对外包钢加固技术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结合唐山市某办公楼加固改造工程,对外包钢加固中的外包钢(湿法)加固技术的计算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为工程师提供了一些可行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湿式外包钢加固梁进行非线性分析,将分析结果与现有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了外包钢混凝土构件受力行为的特点,并对外包钢加固法的应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湿式外包钢加固法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湿式外包钢加固法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11.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聂建国  秦凯  肖岩 《工业建筑》2005,35(3):68-70
对一个 10层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push over分析 ,为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提供了参考数据。在此基础上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push over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 ,从理论上比较了两种结构的动力特性。  相似文献   

12.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全面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对某典型的15层组合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进行了参数分析,讨论了方钢管混凝土柱截面含钢率、楼板厚度和组合梁钢梁高度变化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的周期和弹性位移反应受组合梁钢梁高度影响最为显著,含钢率的影响次之,随着钢梁高度和截面含钢率的增大,结构周期及弹性位移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构初始刚度和极限承载力受楼板厚度影响最为显著,钢梁高度影响次之,随着楼板厚度的增加和钢梁高度的增大,结构初始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构的弹塑性位移反应受钢梁高度影响最大,钢梁高度增大,结构弹塑性位移反应明显降低。根据参数分析的研究结果,对不同的设计参数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有一个简单、直观的印象。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根据结构性能的具体需要,基于参数分析的结果,通过对结构参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更加快速、准确地优化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三个外包钢混凝土框架边节点的试验 ,以柱轴压比、梁角钢布置形式、配钢率等为主要研究参数 ,研究现浇外包钢混凝土框架边节点在高轴压比条件下 ,节点的抗震性能和角钢受力特点。在分析的基础上 ,给出了此类边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借鉴巨型框架结构的抗震作用机制,提出了内嵌混凝土框格单元的密肋空腹框架结构体系。运用有限元程序对密肋空腹框架结构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结构的主要动力特性随框格单元密度变化的规律,并与普通框架结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密肋空腹框格单元可以有效提高框架结构的抗侧刚度和抗扭刚度,满足抗震规范对最大层间位移限值的要求;框格单元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结构侧移曲线呈现类似框剪结构的弯剪型特征,结构整体具有"内框格单元-外框架"的分步延性破坏机制,增加了强震下框架结构的安全裕度。  相似文献   

15.
杨磊  曹玉生  张宇东 《钢结构》2007,22(2):14-17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是目前国外普遍使用的结构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在我国正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在介绍此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运用有限元程序ETABS对新型结构体系——钢结构交错桁架体系进行分析,从而评估得到混合型交错桁架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6.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延性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 ,它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特点进行了一定的简化的基础上 ,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延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最后提出了几点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7.
邹昀  李凯文  张大林  张鹏飞 《工业建筑》2011,(Z1):251-253,270
带支撑的钢框架结构是小高层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抗侧力体系。针对一幢12层的钢框架结构,利用PKPM软件设计了具有X型、V型和人字型3种不同支撑形式的结构体系,提供了主要构件的尺寸和结构的振动特性,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SAP 2000建立了3种支撑形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了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和Pushover的弹塑性分析,探讨了不同支撑形式对该结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3种支撑形式对结构刚度提高的效果比较接近,而V型和人字型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小高层钢框架结构通过设置支撑体系,能够保证结构满足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分析结果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在结构选型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贺晓晖  王建宁  李晓骊 《钢结构》2013,(12):36-37,46
利用MIDAS Gen软件对不同跨数、不同纵向长度的带吊车门式刚架进行动力特性分析,研究它们对结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的影响.与一般的平面结构模型相比,考虑柱间支撑及屋面水平支撑等的空间整体协同作用,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对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一种新型钢结构住宅体系及其墙体的足尺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结果分析该体系的自振特性、在模拟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模型动力反应以及破坏情况,着重对墙体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观察及数据分析表明,该体系及其墙体有很好的抗震性能,从而为该体系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R.C.框架抗震鉴定与加固可视化程序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抗震鉴定标准采用二级鉴定方法 ,针对第二级鉴定中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编制了计算程序 ,通过与第一级鉴定相结合可对钢筋混凝土框架进行抗震鉴定。对不符合要求的框架可针对其中柱和梁选用加大截面法、钢构套法或粘钢法进行加固 ,程序可推荐一套柱和梁的加固方案 ,也可由用户给出柱和梁的加固方案。对加固后的框架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进行结构抗震验算 ,通过与加固规程中的有关规定和用户的实际工程经验相结合 ,可对钢筋混凝土框架进行较为准确、快速的抗震加固设计。软件采用了C + +语言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 ,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