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6,(4):543-553
特征选择在传统的单标记问题中已经得到深入的研究,但是大多数传统的特征选择算法却无法用于多标记问题。这是因为多标记问题中的每一个数据样本都同时与多个类标相关联,此时需要设计新的指标来评价特征。并且由于多个类标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设计特征选择算法时还需要对类标的结构进行建模以利用类标的关联信息。采用谱特征选择(spectral feature selection,SPEC)框架解决上述问题。SPEC所需的相似性矩阵和图结构由样本类标的Jaccard相似性来构建,它能反映类标间的关联性。此外,所提出的方法属于过滤器模型,它独立于分类算法且不需要将多标记问题转化为单标记问题来处理。在现实世界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正确性和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已有的多标记特征选择方法主要根据特征与标记之间的依赖度以及特征与特征之间的冗余度确定每个特征的重要度,然后根据重要度进行特征选择,常常忽略标记关系对特征选择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引入邻域互信息设计了基于标记补充的多标记特征选择算法(Multi-label feature sel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label complementarity,MLLC),该算法将依赖度、冗余度以及标记关系作为特征重要度的评价要素,然后基于这3个要素重新设计特征重要度评估函数,使得选取的特征能够获得更佳的分类性能。最后,在6个多标记数据集上验证了MLLC算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3.
在多标记学习中,特征选择是解决多标记数据高维性的有效手段。每个标记对样本的可分性程度不同,这可能会为多标记学习提供一定的信息。基于这一假设,提出了一种基于标记权重的多标记特征选择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样本在整个特征空间的分类间隔对标记进行加权,然后将特征在整个标记集合下对样本的可区分性作为特征权重,以此衡量特征对标记集合的重要性。最后,根据特征权重对特征进行降序排列,从而得到一组新的特征排序。在6个多标记数据集和4个评价指标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优于一些当前流行的多标记特征选择算法。 相似文献
4.
在多标记分类问题中,每个样本可以同时与多个标记类别相关,其中一些标记之间可能具有相关性,充分利用这些标记相关性,可优化分类性能.因此,文中利用标记的频繁项集对标记相关性进行挖掘,提出针对基于邻域粗糙集的多标记属性约简算法进行改进的特征选择算法,并进一步将训练样本根据特征之间的相似性进行聚类,结合局部样本上的标记相关性,进行属性约简及分类.在5个多标记分类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文中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特征选择旨在从原始特征空间中选择一组规模较小的特征子集,在分类学习任务中提供与原集合近似或更好的性能.文中提出基于信息粒化的多标记特征选择算法,融合标记权重与样本平均间隔,将改进的邻域信息熵应用到特征选择过程中.在6组数据集以及5个评价指标上的实验表明文中算法在分类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李雨婷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20,(4):46-51
在多标记学习的任务中,多标记学习的每个样本可被多个标签标记,比单标记学习的应用空间更广关注度更高,多标记学习可以利用关联性提高算法的性能。在多标记学习中,传统特征选择算法已不再适用,一方面,传统的特征选择算法可被用于单标记的评估标准。多标记学习使得多个标记被同时优化;而且在多标记学习中关联信息存在于不同标记间。因此,可设计一种能够处理多标记问题的特征选择算法,使标记之间的关联信息能够被提取和利用。通过设计最优的目标损失函数,提出了基于指数损失间隔的多标记特征选择算法。该算法可以通过样本相似性的方法,将特征空间和标记空间的信息融合在一起,独立于特定的分类算法或转换策略。优于其他特征选择算法的分类性能。在现实世界的数据集上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正确性以及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特征选择算法无法处理流特征数据、冗余性计算复杂、对实例描述不够准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粗糙集的数据流多标记分布特征选择算法。首先,将在线流特征选择框架引入多标记学习中;其次,用粗糙集中的依赖度替代原有的条件概率,仅仅利用数据自身的信息计算,使得数据流特征选择算法更加高效快捷;最后,由于在现实世界中,每个标记对实例的描述程度并不相同,为更加准确地描述实例,将传统的逻辑标记用标记分布的形式进行刻画。在多组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所提算法能保留与标记空间有着较高相关性的特征,使得分类精度相较于未进行特征选择的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特征选择对于分类器的分类精度和泛化性能起重要作用。目前的多标记特征选择算法主要利用最大相关性最小冗余性准则在全部特征集中进行特征选择,没有考虑专家特征,因此多标记特征选择算法的运行时间较长、复杂度较高。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专家依据几个或者多个关键特征就能够直接决定整体的预测方向。如果提取关注这些信息,必将减少特征选择的计算时间,甚至提升分类器性能。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专家特征的条件互信息多标记特征选择算法。首先将专家特征与剩余的特征相联合,再利用条件互信息得出一个与标记集合相关性由强到弱的特征序列,最后通过划分子空间去除冗余性较大的特征。该算法在7个多标记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较其他特征选择算法有一定优势,统计假设检验与稳定性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在多标记学习框架中,特征选择是解决维数灾难,提高多标记分类器的有效手段。提出了一种融合特征排序的多标记特征选择算法。该算法首先在各标记下进行自适应的粒化样本,以此来构造特征与类别标记之间的邻域互信息。其次,对得到邻域互信息进行排序,使得每个类别标记下均能得到一组特征排序。最后,多个独立的特征排序经过聚类融合成一组新的特征排序。在4个多标记数据集和4个评价指标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优于一些当前流行的多标记降维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的拉普拉斯评分特征选择算法只适应单标记学习,无法直接应用于多标记学习的问题,提出一种应用于多标记任务的拉普拉斯评分特征选择算法。首先,考虑样本在整体标记空间中共同关联和共同不关联的相关性,重新构建样本相似度矩阵;然后,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及冗余性判定引入拉普拉斯评分算法中,采用前向贪心搜索策略依次评价候选特征与已选特征的联合作用能力,用于评价特征的重要性;最后,在5个不同评价指标和6个多标记数据集上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基于最大依赖的多标记维数约简方法(MDDM)、基于贝叶斯分类器的多标记特征选择算法(MLNB)及基于多元互信息的多标记分类特征选择算法(PMU),所提算法不仅分类性能最优,且存在显著性优异达65%。 相似文献
11.
基于自编码器及超图学习的多标签特征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越来越多的数据具有多标签的特性,且特征维度较高,包含大量冗余信息.为提高多标签数据挖掘的效率,多标签特征提取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去噪自编码器获取多标签数据特征空间的鲁棒表达,在此基础上结合超图学习理论,融合多个标签对样本间几何关系的影响以提升特征提取的性能,构建多标签数据样本间几何关系所对应超图的Laplacian矩阵,并通过Laplacian矩阵的特征值分解得到低维投影空间.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在分类性能上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多标签特征选择方法存在的两个问题:第一,忽略了学习标签相关性过程中噪声信息的影响;第二,忽略探索每个簇的综合标签信息,提出一种增强学习标签相关性的多标签特征选择方法。首先,对样本进行聚类,并将每个簇中心视为一个综合样本语义信息的代表性实例,同时计算其对应的标签向量,而这些标签向量体现了每个簇包含不同标签的重要程度;其次,通过原始样本和每个簇中心的标签级自表示,既捕获了原始标签空间中的标签相关性,又探索了每一个簇内的标签相关性;最后,对自表示系数矩阵进行稀疏处理,以减少噪声的影响,并将原始样本和每个簇代表性实例分别从特征空间映射到重构标签空间进行特征选择。在9个多标签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算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对于多标签特征选择算法,通常假设数据与标签间呈现某种关系,以该关系为基础并通过正则项的约束可解决多标签特征选择问题,但该关系也可能是两种或多种关系的结合。为准确描述数据与标签间的关系并去除不相关的特征和冗余特征,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与标签流形结构提出多标签特征选择算法FSML。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的损失函数学习回归系数矩阵,利用标签流形结构学习数据特征的权重矩阵,通过L2,1-范数将系数矩阵和权重矩阵进行柔性结合,约束系数矩阵与权重矩阵的稀疏性并实现多标签特征选择。在经典多标签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CMLS、SCLS等特征选择算法相比,FSML算法在汉明损失、排名损失、1-错误率、覆盖率、平均精度等5个性能评价指标上表现良好,能更准确地描述数据与标签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多标记特征选择已在图像分类、疾病诊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现实中数据的标记空间往往存在部分标记缺失的问题,这破坏了标记间的结构性和关联性,使得学习算法难以准确地选择重要特征。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缺失标记下基于类属属性的多标记特征选择(MFSLML)算法。首先,通过利用稀疏学习方法获取每个类标记的类属属性;同时基于线性回归模型构建类属属性与标记的映射关系,以用于恢复缺失标记;最后,选取7组数据集以及4个评价指标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基于最大依赖度和最小冗余度的多标记特征选择算法(MDMR)和基于特征交互的多标记特征选择算法(MFML)等一些先进的多标记特征选择算法,MFSLML在平均查准率指标上能够提升4.61~5.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MFSLML具有更优的分类性能。 相似文献
15.
Multi-label learning deals with data associated with a set of labels simultaneously.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is an important but challenging task in multi-label learning. Feature selection is an efficient technique f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to search an optimal feature subset preserving the most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effective feature evaluation criterion for multi-label feature selection, called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preserving score. This criterion is inspired by similarity preservation,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single-label feature selection. It evaluates each feature subset by measuring its capability in preserving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among samples. Unlike similarity preservation, we address the order of sample similarities which can well express the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among samples, not just the pairwise sample similarity. With this criterion, we also design one ranking algorithm and one greedy algorithm for feature selection problem. The proposed algorithms are validated in six publicly available data sets from machine learning repository.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ir superiorities over the compared state-of-the-art methods. 相似文献
16.
17.
传统的多标签学习算法一般没有考虑标签的不均衡性,从而忽略了标签不平衡给分类带来的影响。但统计发现,目前常用的多标签数据集均存在标签不均衡问题,且少数类标签往往更加重要。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类间隔增强的不平衡多标签学习算法(Imbalanced multi-label learning algorithm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interval enhanced, MLCIE),旨在利用各标签分类间隔的重构来增强分类器对少数类标签样本的学习效率,提升样本标签质量,从而减少多标签不平衡对分类器学习精度的影响。首先利用各标签密度与条件熵计算各标签的不确定性系数;然后构建分类间隔增强矩阵,将各标签独有的密度信息融入到原始标签矩阵中,获取平衡的标签空间;最后使用极限学习机作为线性分类器进行分类。本文在11个多标签标准数据集上与其他7种多标签学习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在解决标签不平衡问题上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多标签特征选择是应对数据维度灾难现象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在降低特征维度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分类性能。针对目前特征选择算法没有考虑标签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信息量的衡量范围存在偏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标签关系改进的多标签特征选择算法。首先引入对称不确定性对信息量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用归一化的互信息量作为相关性的衡量方法,并据此定义标签的重要性权重,对依赖度和冗余度中的标签相关项进行加权处理;进而提出一种特征评分函数作为特征重要性的评价指标,并依次选择出评分最高的特征组成最佳特征子集。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算法相比,该算法在提取出更加精确的低维特征子集后,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面向实体信息挖掘的多标签学习算法的性能,也能提高基于离散特征的多标签学习算法的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