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了利用木瓜蛋白酶酶解小桐子仁粕制备小肽的工艺,为小桐子仁粕小肽饲料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以酶解产物中小肽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木瓜蛋白酶酶解小桐子仁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180U/g,酶解时间36h,料液比1∶3g/mL,pH5.5,酶解温度50℃,在此条件下酶解产物中的小肽含量可达217.42mg/g.该工艺可以利用小桐子仁粕直接生产出小肽饲料,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这对于小桐子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缓解我国蛋白质饲料短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小桐子饼是小桐子种仁或种子榨油后的副产物,产量大,是潜在的优质植物蛋白资源.但其含有的毒性成分佛波醇酯,阻碍了小桐子饼作为动物饲料的开发.如何对小桐子饼进行脱毒,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总结了佛波醇酯的理化性质及毒性,依据其特性归纳了4种佛波醇酯的脱毒方法.通过对比,目前比较可行的是溶剂浸出-热碱处理法和微生物发酵法,这两种方法基本都能将佛波醇酯完全去除.  相似文献   

3.
小桐子油不溶于水,若将小桐子油制备成杀虫剂,必须先将小桐子油乳化,制备稳定的小桐子油乳状液。研究复配乳化剂、乳化温度、乳化方式及增溶水量对小桐子油乳状液稳定时间的影响,并研究复配乳化剂对小桐子油乳状液杀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桐子油乳状液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复配乳化剂Tween-20/Span-60(0.12/0.88),乳化温度20~30℃,乳化方式为先将复配乳化剂加入油相,再将水加入油相后搅拌均匀,增溶水量27.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小桐子油乳状液的稳定时间为55 d,在小桐子油乳状液质量浓度为0.10 mg/mL时,试虫72 h的死亡率为99.06%。小桐子油乳状液的杀虫活性随稳定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将水分为0.1%、0.5%、1.0%的小桐子毛油,以棕色塑料瓶、白色塑料瓶和透明玻璃瓶密封包装后在20、30、40℃的条件下储藏160 d,每20 d测定1次酸值和过氧化值,研究小桐子毛油在不同储藏条件下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温度的升高、小桐子毛油水分的增加以及储藏时间的延长,小桐子毛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增加。采用正交实验得到小桐子毛油适宜的储藏条件为:棕色塑料瓶密封包装,水分0.1%,储藏温度15℃;在此条件下,小桐子毛油储藏180 d后,其过氧化值上升,酸值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小桐子油是制备生物柴油的优质原料,但其粕含有毒性物质而未得到很好利用.研究了在制油的同时使小桐子粕脱毒的工艺技术条件,确定了符合常规制油工艺的脱毒路线和直接压榨及膨化浸出脱毒工艺的技术路线.检测结果显示粕中毒性物质的脱除率达93%以上,脱毒后的小桐子粕经动物急性毒性试验证明无毒,从而可使小桐子粕用作饲料原料.  相似文献   

6.
王碧灿 《中国油脂》2020,45(10):77-83
为了掌握入射压力对生物质燃油在旋流喷嘴中雾化特性的影响规律,在不同入射压力条件下,采用Fluent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小桐子油和小桐子生物柴油进行雾化过程模拟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的旋流雾化喷嘴比普通喷嘴对索特平均直径(D32)有更好的优化效果,内螺旋结构增强了雾化的湍流强度,使得气液两相混合及对雾化液滴的破碎效果更好;在等温条件下,不同入射压力对D32、雾化总表面积、雾化速度、雾化贯穿距影响较大。入射压力越大,D32越小;入射压力越大,雾化总表面积、雾化速度、雾化贯穿距越大。入射压力对D32的影响存在临界值,即小桐子油雾化入射压力达到0.8 MPa、小桐子生物柴油雾化入射压力达到0.7 MPa后,D32趋于稳定,不会随入射压力的增大继续减小;通过曲线拟合及雾滴粒径数量密度分析,得到了不同入射压力距离喷嘴不同位置处轴向D32变化的拟合方程及雾化液滴不同粒径数量密度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常见7种生物柴油的氧化稳定性,分析了10种抗氧化剂对小桐子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棕榈油生物柴油的氧化稳定性能达到生物柴油国家标准;天然抗氧化剂VC、VE的抗氧化效果较差,且其添加量对小桐子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影响也较小;GAM(没食子酸)抗氧化效果好,但油溶性能较差;TBHQ在添加量较高时对小桐子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影响较大,AP(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和TBHQ对精制和粗制小桐子生物柴油的抗氧化效果差别较大;MT(没食子酸甲酯)、PG(没食子酸丙酯)、OG(没食子酸辛酯)、BHA和BHT 5种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较好,且在添加量较低时对小桐子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较大,是较为理想的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8.
《粮油加工》2014,(8):50-50
正近日,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联合有关单位协调攻关研发的以小桐子、光皮树、废弃油脂等非食用油脂资源为原料转化生物柴油关键技术获得2014年度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据项目创新团队负责人黄凤洪研究员介绍,在预处理技术方面,研制的小桐子等非食用高效油料脱壳榨油机,脱壳率达90%以上,饼粕残油率在5%以内;采用双向分级聚结技术开发出高效油水分离装置,分离效率达93%以  相似文献   

9.
以小桐子油为原料,碳酸钠为催化剂,开展小桐子油催化裂解制备烃类物质的研究,考察裂解温度、催化剂用量和裂解时间对小桐子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裂解温度450℃、催化剂用量5%和裂解时间4 h条件下,小桐子油转化率达到78.80%;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裂解产物含有甲基、亚甲基、C≡C,其分子结构与0~#柴油接近。研究结果可为油脂裂解制备烃类物质工艺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小桐子毛油为研究对象,通过碱炼脱酸、活性白土脱色、真空水蒸气脱臭对小桐子油进行精炼获得小桐子精炼油,研究了精炼前后小桐子油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同时,采用烘箱加热加速氧化油脂法研究小桐子精炼油的氧化稳定性,并预测小桐子精炼油的货架期。结果表明,精炼后油脂的色泽由(11.00±0.00)降低至(4.00±0.00),水分及挥发物含量由(7.50%±0.26%)降低至(0.50%±0.19%),酸值由(6.62±0.02) mg KOH·g-1降低至(0.26±0.01) mg KOH·g-1,碘值、皂化值和平均分子量无显著变化,精炼后分别为(104.37±0.24) g·100 g-1、(191.78±0.16) mg KOH·g-1和(877.57±2.43) g·mol-1;精炼前后脂肪酸组成变化不显著,精炼后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13.36%±0.15%)、硬脂酸(4.25%±0.03%)、油酸(32.61%±0.10%)和亚油酸(43.36%±0.26%),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75.97%±0.36%);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小桐子精炼油储存温度越高,POV值越高,添加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维生素E(VE)抗氧化剂后小桐子精炼油POV值降低,当添加0.02% TBHQ时,抗氧化性能较佳,可使小桐子精炼油在储存温度20 ℃条件下的货架期延长到208 d。  相似文献   

11.
麻疯树籽油制备生物柴油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榨法提取了麻疯树籽油,用GC/MS法分析了不同产地麻疯树籽油中的脂肪酸成分及含量。检测了麻疯树籽油甲酯的理化性质,并将其与石化柴油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检测了16项质量指标。结果显示,麻疯树籽出油率为39.8%,其脂肪酸主要成分是月桂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其中含油酸46.833%,亚油酸为28.500%,棕榈酸为19.767%,合计为95.1%。麻疯树籽油甲酯密度为0.885g/cm3,十六烷值为44.81,与柴油混配后,大部分指标均在标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麻疯树种子的开发利用价值,采用体外抗氧化实验对麻疯树籽仁/壳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分别以麻疯树种子中的籽仁和籽壳为原料,经75%乙醇提取,在对提取物主要成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V为阳性对照,测定两种提取物对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还原能力以及抑制亚油酸自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麻疯树籽仁/壳乙醇提取物中多糖类物质总含量分别为47.67%和52.21%,酮类物质总含量分别为0.774%和4.22%,麻疯树籽壳乙醇提取物中还含有0.30%的多酚类物质;麻疯树籽仁/壳乙醇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籽壳乙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较好;麻疯树籽仁/壳乙醇提取物的还原能力和对亚油酸自氧化的抑制能力相对较弱。麻疯树籽壳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优于籽仁乙醇提取物,可能与籽壳乙醇提取物中含有较多的黄酮类和多酚类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3.
麻疯树籽饼粕饲用品质改良及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疯树籽饼粕是一种潜在的优质植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但其含有毒性成分和抗营养因子,不利于动物对麻疯树籽饼粕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限制了它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就近年来有关麻疯树籽饼粕营养价值、毒性及抗营养因子、饲用品质改进和深加工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今后,应进一步探索有效的麻疯树籽饼粕脱毒工艺,加强麻疯树籽蛋白的改性研究,制备功能蛋白,扩大其应用领域,并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4.
以小桐子生物柴油为样品对其氧化前后的运动黏度变化和成分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桐子生物柴油的氧化安定性诱导期为4.75 h;氧化前后样品的运动黏度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并且氧化后的样品比氧化前样品的运动黏度有所增加,温度较高时,温度变化不再是引起运动黏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拟合数据得到氧化前后的"温度-运动黏度"经验方程;氧化后的小桐子生物柴油生成较多的醇、醛、酸、酮等物质,这些物质中的极性基团与脂肪酸甲酯的酯基之间生成电偶极子和氢键,增强了分子内聚力,导致氧化后的小桐子生物柴油运动黏度增大。  相似文献   

15.
溶剂萃取脱酸前后麻疯树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实验方法对脱酸后麻疯籽油中析出白色结晶物现象进行分析,认为该现象是因麻疯树籽油在溶剂中萃取脱酸时,处于分散状态各种脂肪酸在较低温度下(约为5-8℃左右)处于固体脂肪酸和液体脂肪酸熔点之间,固体脂肪酸凝固点高,呈晶体,液体脂肪酸凝固点低,呈液态,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所致。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萃取脱酸后白色结晶物和液体麻疯籽油脂肪酸组成,有助于麻疯籽油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相关物性数据估算方法,得到了小桐子油及其生物柴油的基本物性参数,有效地解决了临界参数难以测定的问题;同时估算出包括气体黏度、液体黏度、表面张力等与传递性质和平衡性质有关的物性参数;分别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小桐子油及其生物柴油的相关物性,并与估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下,小桐子生物柴油运动黏度的最大误差为5. 94%,表面张力的最大误差为5. 70%,估算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7.
采用碱提酸沉法对麻疯树籽粕中的麻疯树籽蛋白进行了提取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碱提料液比1∶11,pH8.5,温度55℃,时间100 min;酸沉pH4.4,温度55℃,时间4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麻疯树籽蛋白提取率达到76.71%,分离物蛋白纯度达到81.18%。  相似文献   

18.
麻疯果油料的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随着麻疯树资源的研究逐渐深入,麻疯果油料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已在实施当中。对麻疯果油料在生物燃料、生物医药、制皂和生物肥料等方面的综合开发应用,以及目前国内外麻疯果油料在生物柴油等方面的研究动态与成果作了探讨。结果表明,麻疯果油料的综合开发利用可以获取很大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收益。  相似文献   

19.
摘 要:本研究以山桐子油为芯材,麦芽糊精、大豆分离蛋白为壁材,单硬脂酸甘油酯为乳化剂,使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得山桐子油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研究山桐子油喷雾干燥制微胶囊最佳工艺条件。响应面优化试验表明:在壁材与芯材质量比为4.8:1,麦芽糊精与大豆分离蛋白的壁材复配质量比为 2.6:1,水与壁材体积质量比为6.8:1的条件下,山桐子油微胶囊包埋率可达到84.22 % 。在运用氧化稳定性指数法(OSI)氧化稳定性测试中,山桐子微胶囊在常温条件下,保持30d 后,油脂的 OSI 值与初始值无显著变化,验证了山桐子微胶囊的稳定性;通过激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微胶囊具有较规则球形微观结构,囊壁比较完整,具有良好的包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