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性能混凝土粉体颗粒群分形密集效应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水泥基复合材料颗粒群分形几何密集效应模型的基础上,评价高性能混凝土粉体颗粒群的密集效应.方法 用分形模型通过数值解析的方法,根据已知最大、最小粒径,根据调整相应的分形维数,模拟传统的密实填充理论方程.并与高性能混凝土超细粉体常用颗粒群粒径范围比较,分析评价其密集效应.结果 研究表明,采用分形模型评价水泥基粉体材料(1~120μm)颗粒群,发现Andreasen最紧密堆积模型中指数为1/2和1/3时,对应分形模型的10~1000nm之间的颗粒群质量分数应在8.85%~18.72%,这与目前高性能混凝土中超细粉体材料如硅灰等常用掺量相吻合.适当提高粗颗粒含量对最紧密堆积有利.结论 要实现最紧密堆积,仅用超细矿渣和粉煤灰是不够的,必须降低中等颗粒含量,掺入硅灰,并适量增加粗颗粒的含量,分形模型对进一步探索超细粉体对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密集效应的内在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粒度分布对干式捣打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紧密堆积理论,根据Andreasen方程中的粒度分布系数n值的变化计算出不同的粒度组成,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配料,分别测试了不同粒度组成时各试样的堆积密度、烧后体积密度和烧后耐压强度.结果表明:粒度分布对干式捣打料的各项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在干式捣打料的配比选择过程中,不能惟一追求达到最大的体积密度,而应综合考虑颗粒和细粉组成对烧结性能的影响,选取适当的粒度分布,使材料既能获得较紧密的颗粒堆积,又能具有好的烧结性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粉体最紧密堆积粒径分布方程优化出矿渣和硅灰以4∶1混合为密实粉体组合(USG),并进行USG的减水率、胶砂强度、激发剂影响效应及掺USG的水泥浆体与外加剂的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USG与水泥和聚羧酸减水剂相容性优异;具有密实填充、增强效应;激发剂能显著提高USG水泥胶砂强度,其适宜掺量为2%~3%.  相似文献   

4.
水泥复合胶凝材料的堆积密实度将直接影响新拌净浆、砂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以及硬化体的强度、耐久性。阐明了固体颗粒紧密堆积理论,比较了水泥复合胶凝材料体系堆积密实度评价方法的特点,从颗粒形状、颗粒粒径以及粒度分布3个方面,阐述了影响水泥复合胶凝材料堆积密实度的关键因素,指出了水泥复合胶凝材料密实填充效应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应用分形几何理论,计算了颗粒复合材料ABS/CaCO_3拉伸断口的分形维数,从而建立了材料的填料重量百分比含量与其拉伸断口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分形几何理论,探索了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的分形特征,为定量描述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提供有力的工具.方法试验采用平板约束法,对多种因素(水泥用量、砂率、硅灰掺量、粉煤灰掺量)下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进行跟踪测试,并计算了各因素下混凝土塑性开裂的分形维数,探索了各因素对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水泥用量的增加、砂率的增大及硅灰掺量的增加都会使裂缝的分形维数增加,裂缝复杂化趋势加剧;粉煤灰掺量的增加减小了裂缝的分形维数,裂缝复杂化趋势减缓.结论水泥用量、砂率、硅灰掺量、粉煤灰掺量影响着塑性裂缝分形特征的变化,并且与6 h时开裂总长度、最大裂缝宽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应用分形理论分析评价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特征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结合分形理论的水泥絮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水泥絮凝进行定量化研究,找出其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联系.方法用“激光颗粒分布测量仪”测试了不同水泥絮凝颗粒的粒度分布,分析了各絮凝颗粒的分形特征,探讨了分形维数与水泥比表面积、净浆流动度的关系.结果水泥絮凝颗粒的粒度分布具有很好的自相似性,属于典型的无规三维分形体;且分形维数越大,比表面积越大,水泥净浆流动度越小.结论用分形维数对抽象的水泥絮凝粒度分布进行定量描述是可行的,从分形维数可以推断出比表面积和净浆流动度等宏观性质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非均匀颗粒自然堆积过程的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非均匀颗粒的自然堆积过程进行计算机仿真,获得了散体的分形特性,为散体的物性研究提供了较详细的几何结构信息。拟议了自然堆积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实现方法,确定了随机堆积形成的散作的分形维数,仿真结果与己有数据相比较,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Weierstrass函数是一类处处不可微的函数,其函数图像具有分形性质。研究Weierstrass函数图像的分形维数在分形几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研究一类Weierstrass型函数W(x)=∑^∞k=1 αkφti(bkx+θk)的图像的Box维数,证明了这类函数图像的Box维数为2+lim n→∞(logan/logbn),从而进一步揭示出这类Weierstrass函数图像的Hausdorff维数与Box维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评述颗粒堆积模型的基本理论、发展及其最新应用.对比分析多种颗粒堆积模型间的差异,指出颗粒堆积模型的主要优点、局限性及其在复合颗粒体系材料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分析表明,利用颗粒堆积模型优化计算混凝土的堆积密实度,可以降低复合颗粒体系间的空隙体积,使颗粒系统达到最紧密堆积状态,减少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用量,实现低胶凝材料用量绿色混凝土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压汞测孔评价混凝土材料孔隙分形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13  
用混沌分形理论结合压汞测孔技术,直接测试评价了混凝土材料孔隙的显微结构特征,计算出了对应的分形维数,并对普通混凝土与掺超细粉煤灰的混凝土孔隙的分形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硬化后混凝土材料孔隙的显微结构的几何特征采用形理论分析评价是十分有效的掺超细粉煤灰的混凝土不仅具有粗孔细化的效果,而且,孔隙的分形特征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Imitating study on blasting effect of jointed rock mass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miningengineering,rockmassestobeblastedarenothomogenousbuthavebeencutbyvariouskindsofweakplanessuchasjointsandcracksthatpla...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材料的拓扑学特征及分形特征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比较了拓扑空间、分形空间以及拓扑维数、分形维数的基础上,用拓扑学和分形理论评价了混凝土材料的超细掺合料颗粒特征、粗集料表面特征、混凝土断裂表面和水泥石断裂表面特征以及混凝土孔隙显微结构等特征;研究表明对于超细硅灰、轻集料、卵石以及水泥石断裂表面可以用拓扑学的理论进行抽象化处理,对于超细粉煤灰、碎石、混凝土断裂表面以及孔隙显微结构等几何特征,采用分形理论是十分有效的,其分形维数大于它的拓扑维数,小于它的空间维数,符合相应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4.
低掺量聚合物水泥砂浆的断裂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himadzu DSS-25t试验机测试了低掺量聚合物水泥砂浆的断裂能,结果表明采用磨细矿粉及少量外加剂改性的低掺量聚合物水泥砂浆具有较大的断裂能,同时发现砂灰比对聚合物水泥砂浆的断裂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压汞测孔评价磷渣-水泥浆体材料孔隙分形特征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混沌分形理论结合压汞测孔技术,直接测试评价了磷渣-水泥浆体材料孔隙的显微结构特征,计算出了对应的分形维数,并对普通水泥浆体与掺磷渣的水泥浆体孔隙的分形特征进行了比较;同时探讨了孔体积分维数与孔隙率、孔表面积、孔分布及磷渣掺量的关系.研究表明,磷渣-水泥浆体的孔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孔体积分形维数在2.4~2.8之间;掺磷渣的水泥浆体不仅具有粗孔细化的效果,而且孔隙的分形特征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在磷渣掺量大于30%时,其分维数、孔隙率与小于20 nm的微孔数有明显的突变性.  相似文献   

16.
150 MPa超高强水泥基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原材料和工业废渣,普通成型工艺,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研究,配制出了抗压强度为150MPa的超高强水泥基材料,并给出了优选配比。超高强水泥基材料强度试验的极差和方差分析表明:水胶比为影响超高强水泥基材料强度的最显著因素,硅灰和不锈钢纤维渣的掺量以及胶砂比也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溶剂热法合成了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钴配合物[(C5H10NS2)3Co(Ⅲ)],并制备了其单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并结合晶体结构对配合物做了电化学研究。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1.417 1(3)nm,b=1.033 3(4)nm,c=1.711 4(5)nm,z=4,Dc=1.423 g.cm-3,μ=1.268 mm-1,F(000)=1 056,最终结构偏离因子R=0.032 1,ωR=0.086 4,S=1.070。  相似文献   

18.
超细钢渣粉体分形特征的测试与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钢渣进行不同程度的超细加工,应用分形理论探讨钢渣粉体粒度分布的特征,并分析评价其形态,细度对水泥基材料早期和后期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