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WT1500高海拔型风力发电机组 WT1500高海拔型风力发电机组是南车风电为高海拔环境量身打造的一款新型风机,该机型特别针对高海拔环境(4000m以下)设计,适合在空气密度低、雷电效应大、日照和幅射强、静电效应高、湿度大、温差大的高原环境下运行.  相似文献   

2.
Internet信息     
1电气智能化技术及产品1.1中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1.5 MW风力发电整机下线8月16日,中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台风型1.5 MW变桨变速风力发电机组在中山市下线,标志着中国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的产业开发取得突破。产品成本比进口和合资产品降低20%以上。发电机组是广东明阳风电技术公司研发制造的,是第一个完全按照中国的风力资源和气候特点,以发电成本最低为开发目标,能抵御台风、沙尘、严寒等极端气候条件。此次新下线的风机机型,在同等极限气候等级下比欧洲标准设计的风机提高发电量达15%~20%。http://www.dq.shejis.com/new_info/htm l/83703.shtm l1.2西变公司研制成功国产电压等级最高的换流变压器8月18日,国产电压等级最高的高岭500kV、29.9万kA换流变压器在西变公司一次性通过全部试验,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协议的要求。这台产品是为东北-华北联网背靠背直流工程高岭换流站研制的,是高岭工程的首台产品,计划于2008年初全部完工。http://www.chinaepe.com/news/news_detail.asp?xwid=qy77701.3日本本田推出...  相似文献   

3.
《电气制造》2008,(8):14-14
7月31日,首台1.5MW双馈式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样机在乐清经济开发区华仪风能公司顺利下线。该风力发电机组是由华仪风能公司与德国艾罗迪能源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开发的,采用目前国际主流的变桨和双馈技术,按照IEC和DIN标准针对中国复杂的地理、气象条件联合开发的一款符合中国国情的风电产品。  相似文献   

4.
近期,我国正式投入运营的1.5MW风力发电机组,在江苏省南通市一风电设备制造公司正式下线。有关专家称,这一突破表明我国风电设备生产完成了向兆瓦级别的跨越,打破了我国风电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近期下线的1.5MW风力发电机组采用了独立的变桨技术和优越的控制技术,具有可靠、安全、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日前宣布,其成功研制出了我国首台适用于风速低于7 m/s的2 MW低风速风力发电机。据悉,中国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科研人员经过技术攻关,采用新型齿轮传动、轻量化、高绝缘等级、低开路电压等技术,设计并生产出了一台  相似文献   

6.
《电力勘测》2011,(1):58-58
记者从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其全球最先进的单机容量6MW风力发电机组研发工作进展顺利,首台样机将于2011年6月下线。这意味着,中国有可能成为继德国之后,第二个能自主生产当今最大单机容量风机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信息之窗     
全国首台2MW风力发电机组在南通下线2007年6月23日,全国首台2MW风力发电机组经过三年多的研发在南通锴炼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下线。机组的国产化率达到85%,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拥有10项专利。这一成果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具备2MW风电机组国产化的生产能力。2MW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开发,有效地解决了兆瓦级风电机组依赖进口的问题,而且较国外同类产品具有更加优越的性能、优惠的价格等优势,是中国风电机组国产化的重大突破。目前,2MW风力发电机组样机已制造完成,并在7月中下旬进行了安装调试工作,不久将在启东风电场并网发电。(中…  相似文献   

8.
<正>记者从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其全球最先进的单机容量6MW风力发电机组研发工作进展顺利,首台样机将于2011年6月下线。这意味着,中国有可能成为继德国之后,第二个能自主生产当今最大单机容量风机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信息与资料     
《电世界》2017,(11)
<正>浙北最大低风速风电场并网发电日前,位于浙江省长兴县的华电红山风电场一期11台风力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该风力发电场也是浙北规模最大的低风速风电场。据悉,浙江省长兴县华电红山风电场总投资约6亿元,风机采用全球领先的低风速发电技术,建成后共有24台风力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达53 MW,每年可提供上网电量超过1亿kWh。据统计,该风  相似文献   

10.
《电器工业》2009,(5):2-2
本刊讯 内地首台2.5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在广西北海市正式下线.这是中国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它的下线标志着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机技术与世界风机强国的主流技术实现了同步。  相似文献   

11.
大型风电机组普遍采用转矩-转速控制实现最大风能跟踪,传统控制策略下风机输出功率随着风速的变化而剧烈波动,影响了电网的稳定运行。在分析永磁同步风电机组运行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全风速范围内基于变桨的风电机组功率平滑控制策略,结合变桨和转矩控制实现风机跟踪给定功率,同时控制发电机低转速运行,抑制阵风时风电机组超速。基于MATLAB/Simulink,对一台2.5 MW高速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够有效抑制功率波动。  相似文献   

12.
针对风力发电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上运行时承受的不平衡载荷波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独立变桨模型预测控制策略。首先基于风机仿真软件FAST对风电机组非线性系统线性化;然后将建立的线性时不变(LTI)模型与非线性风机系统对比验证预测模型的拟合度;最后建立FAST-MATLAB联合仿真的NREL5MW风机模型,在湍流风模式下进行仿真。所提出的控制策略与传统PI控制策略相比,在稳定功率的前提下有效地减少了不平衡载荷,提高了风电机组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科技信息     
我国首台2 000 k W风力发电机组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 000 kW风力发电机组样机22日在重庆成功下线并出厂启运。这台2 000 kW风机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与德国艾罗迪(aerodyn)公司联合设计,国产化率不低于70%,大批量生产后国产化率可达90%。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认定,这台风机在我国创造了3个第一:一是国内首台单机功率最大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国内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中首台通过德国船级社(GL)认证;三是国内大功率发电机组中首台经过德国风能研究所(DEWI)测试。据介绍,重庆海装公…  相似文献   

14.
《电力技术》2010,(11):45-45
由东方电气集团制造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MW直驱型风力发电机组已于近日下线发运.东方电气直驱型风电产品从样机制造跨入批量化制造阶段。  相似文献   

15.
在这轮风电开发的热潮下,我国风力资源丰富地区的风电开发已趋于饱和.因此,低风速风电场开发正在成为行业最新的热点.同时,据业内人士透露,加强低风速风电场开发也已被纳入“十二五”风电发展规划,政策上拟提高其在未来整体风电开发布局中的比重.由此可见,低风速风场开发未来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作为风电行业的领军企业,维斯塔斯早已为此做好了准备.“凭借在风能行业30多年的发展经验,我们发现在中低风速地区并不是使用大型风机就可以实现最大的发电量.”维斯塔斯中国区总裁唐玛勒说道.为此,维斯塔斯在其久经考验的2MW风机平台上,专门研发生产了V100兆瓦级风机.“这款风机可以在低风速地区实现较高的发电量,其较大的风轮直径可以使有限的风能资源得到最大化的输出.”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包含实时数字仿真仪(RTDS)、风电变流器控制器以及风机主控制器等在内的2 MW双馈风电机组的硬件在环数字动态模拟系统。详细阐述了平台软硬件设计与实现,模拟双馈风电机组超同步、同步和次同步状态下的稳态运行情况以及风速突变下的动态行为。结果表明,基于RTDS的硬件在环仿真平台能够很好地模拟实际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稳态及动态运行特性。  相似文献   

17.
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引进英国EUEnergy技术生产的1.25MW风力发电机组,是一款经典的双馈变速恒频机组,叶片采用液压变桨距调节技术,具有结构紧凑、技术先进、成熟可靠的特点。介绍了该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特点、技术规范、主要结构及控制系统原理。  相似文献   

18.
安韵竹  李明亮 《黑龙江电力》2011,33(5):328-329,332
介绍了当今国内外风力发电发展状况和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后对电力系统的影响.阐述了变速风电机组并网后动态特性的重要性,同时利用仿真软件构建了基于变桨距风机并网风电场动态仿真模型,并对此风力发电系统在风速扰动情况下的运行状态进行了动态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变风速使风机输出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会出现低频率不等幅震荡,会对系统电压、功...  相似文献   

19.
日前,保定天威风电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完成1.5MW、三叶片、上风向、变桨变速型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组装工作,于近日举行了下线仪式。该机型是针对我国北方特殊环境条件设计的低温型产品,  相似文献   

20.
控制系统是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部分,是保证风机正常运行的关键。本文简单介绍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功能,针对MW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特点,重点介绍MW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主控系统的结构布局,及其传感器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