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食品过敏已引起了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家的高度重视,但由于食物的种类成千上万,各国家、各地区饮食习惯不同,机体对食物适应性的差异等导致致敏食物的不同。所以注意过敏原标识,远离含有过敏原的食品是预防和减少对消费者不良影响的方法之一。本文首先介绍对世界各国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食品法典委员会对过敏原标识的要求,继而系统性地介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加拿大、智利等国家参照其规定制定的过敏原标识管理法规、制度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过敏原标识管理的现状进行考察,对我国过敏原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食品过敏原标签管理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概述了食品安全中过敏原问题的特点和风险控制手段, 通过对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地区)有关过敏原标签的管理现状进行对比分析, 阐述了目前食品过敏原标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同时介绍目前我国食品过敏原标签管理的状况, 并就过敏原标签对我国食品出口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食品过敏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学和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过敏原是引起食品过敏的直接诱因,具有耐加工和交叉反应的特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规定了必须在食品标签中标注的8种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食品及其配料,包括含有麸质的谷类、甲壳动物及其制品、鸡蛋及其制品、鱼类及其制品、花生、大豆及其制品、奶和奶制品(包括乳糖)、坚果及其制品、浓度不低于10 mg/kg的亚硫酸盐。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已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过敏原的要求出台强制性标识食品过敏原的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出口食品企业造成了影响。本文通过对比CAC以及欧盟、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有关过敏原标签的要求,提醒出口食品加工企业减少因标签不合格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为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过敏原的控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印刷技术》2014,(2):4
正2013年11月8日,台湾地区发布《有关食品过敏原标签管理的法规草案》。草案规定,对于市场上销售的容器包装食品,当其中含有可能引发特殊过敏体质者发生过敏反应的食品时,应在其容器或外包装上显著标示其含有可能导致过敏的物品名称,并标明相关的警示语。草案预计将于2015年7月1日生效。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食物过敏原标签管理走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食物过敏是一种至今除了严防接触外尚无有效预防方法的免疫症状。在美国,食物过敏的敏感人群达总人口的4%。美国的食物过敏症90%以上由花生、坚果类、鱼类、甲壳类、乳类、小麦、大豆和蛋类引起。这八种过敏原合称“八大类”,是食品过敏原标记的重点。在过去10年内,美国因过敏原未标明造成的食品召回事件节节上升。本文回顾了美国FDA对食品过敏原标识管理所作的努力和美国食品过敏原标识的现状,简单介绍了去年通过的食品过敏原标签和消费者保护法,以及该法对食品酶制剂标签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食品过敏原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讨论食品过敏原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及其风险的控制,详细阐述了食品过敏原的种类、过敏反应的症状、过敏原的检测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食品过敏原的性质及种类,并就食品加工、流通、消费领域如何做好过敏原安全控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食品过敏原的分类及管理研究现状。介绍了食物过敏和食品过敏原的定义、食品过敏原的分类、国内外食品过敏原的安全管理措施等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对加强食品过敏原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食品加工厂的过敏原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过敏的机理及食品过敏原的种类,并就食品过敏原在食品工厂的管理与控制进行了探讨,指出过敏原的控制应从产品研发开始到消费者消费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中的蛋白过敏原及其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食品中的致敏原对人体的危害,当今人们对它的检测手段及讨论.  相似文献   

11.
食品标签上食品添加剂的标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明确食品添加剂的概念、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列举食品添加剂标注的相关法律、标准的规定,分析了食品添加剂标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了食品添加剂"引入原则"的涵义和使用,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标签上规范标注食品添加剂。  相似文献   

12.
食品加工对过敏原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 食物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最常见的全球性疾病之一。本文对食品加工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对特定食品过敏原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这些加工方法包括热处理、高压处理、研磨、辐照、碱水解、梅拉德反应、酶解、微生物发酵和基因工程等,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作为食品生产、流通重要的组成部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2015年9月1日实施的GB/T 30643-2014《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签通则》结合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生产及流通特点,从产品名称、规格、日期、贮存条件、产品标准号、质量等级及使用说明等诸多方面对该类产品的标签标识进行了规范性要求。本文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对目前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和分析,并对理解尚不统一的个别条款给出了建议,可为生产者完整、准确地标注标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是研究分子间及生物大分子稳定性的一种有效的非标记生物物理技术,并已经成功应用于使用简单、快速、无需标记的生物传感器。本文主要介绍了SPR的基本原理,SPR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特点及设备以及在食物过敏原检测中的应用。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SPR生物传感器在检测牛奶、坚果、鸡蛋和鱼制品中的主要过敏原等方面,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检测快捷等特点,将发展成为食物过敏原检测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中致敏原声称的使用情况,为修订《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提供建议。方法 在全国各地大中型超市进行采样或拍照,收集预包装食品致敏原标签声称信息并录入Excel,对各类食品的致敏原声称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共采集8 694份样品,致敏原标签的总体标识率为21.58%(1 876/8 694),其中焙烤食品含有致敏原声称的标识率最高(65.73%, 468/712)。各致敏原成分中,关于乳及乳制品致敏原的声称率最高(17.09%,1 486/8 694),使用“可能含有”“本生产线也生产”“本加工设备也生产”“本生产工厂也加工”等常用于表明存在交叉接触的预防性致敏原声称的频率较高,主要集中在焙烤食品、膨化食品、谷物及其制品等3类食品中。结论 我国预包装食品中使用食品致敏原声称的食品种类较多,致敏原声称的使用缺乏规范,个别食品类别使用预防性致敏原声称的频率较高。致敏原声称在食品产品中广泛使用,应将其作为我国致敏原标识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Allergy to plant‐derived foods is a highly complex disorder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ranging from mild oral, gastrointestinal, and cutaneous symptoms to life‐threatening systemic conditions. This heterogeneity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has been attributed to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allergenic molecules. Based on this fact, symptom elicitors were grouped into class I and pollinosis‐associated class II food allergens, but clear distinction is rather ambiguous. Moreover, mechanisms underlying food sensitization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yet, and food allergy management most often relies on patient's compliance to avoid suspected foods. Therefore, recent efforts aim at the investigation of plant food allergie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This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n currently available techniques for allergen characterization and discusses their application for investigation of plant food allergens. Data obtained by an array of physicochemical analyses, such as allergen structure, integrity, aggregation, and stability, need to be linked to results from immunological methods at the level of IgE and T‐cell reactivity. Such knowledge allows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algorithms to predict allergenicity of novel foods being introduced by biotechnological industry. Furthermor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tool for molecule‐based diagnosi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safer patient‐tailored specific immunotherapy in plant food allergy.  相似文献   

17.
食品过敏原已成为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隐患。应对食品过敏反应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食用和接触各种含有致敏成分的食品。因此,快速和灵敏地检测食品中过敏原对预防和控制食品过敏反应是十分重要的。食品过敏原检测主要可以分为基于核酸和蛋白质的两大类检测技术。与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传统检测手段相比,生物传感技术检测平台因具有操作简单、高通量、灵敏度高、现场便携等优点,在食品过敏原快速检测领域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食品过敏原的生物传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包括电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和其他新型传感器及其在食品过敏原检测中的应用,并展望了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过敏原分析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