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砂壶的造型带有非常明显的中国传统艺术风韵,其内涵更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紫砂花货历来能够在还原优美自然的同时呈现出一种使人满足的,远离尘世喧嚣的意味,这种美的享受是与我们文化中对于闲适的田园生活一种内在的追求,表达了很多人发自内心的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作品"醇瓜壶"的制作,正是基于这种对于日常生活的满足创作而成的。  相似文献   

2.
刘号 《山东陶瓷》2020,43(1):45-45
田园的生活是一种高雅的精神追求,这象征着人类追求无拘无束,闲适安宁的日常生活,在紫砂壶造型创作中,就有很多作品以此作为创作的基础,本文就主要谈一谈紫砂"甜瓜壶"的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3.
文艺创作当中有很多源自于追求田园风味的生活意境,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就有陶潜所开创的田园诗派,这种追求世外美好的心境是贯穿人类内心始终的情怀,在紫砂壶的创作中,就有不少经典的壶式是从这一点阐发衍变而来的,只不过不同的时代对于田园的想象略有不同,但自始至终从中诞生的艺术形象都是优美的富有诗意的,作品"十亩之间"即是以此为核心进行思考创作的。  相似文献   

4.
紫砂壶是少有的返璞归真的艺术作品,其在造型上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变化,却始终遵循着实用的理念.在灯红酒绿的快节奏生活中,田园生活变得遥远而不可及.因此紫砂艺人将心中对田园的向往融入到紫砂壶之中,构造了"少无世俗韵"这种纯天然的境界.《田园清香壶》更是取法于自然,壶内、壶外透露着浓浓的田园情怀.  相似文献   

5.
<正>"当上帝怀疑这个世界,他会欣慰地想起,自己创造了普罗旺斯。"普罗旺斯终年的阳光、裸露的岩石、树木掩映下的清溪、成片的薰衣草、路上偶遇的野生动物……在这样的自然中,每一处民居,每一座山庄,都流露出人类最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对美的追求。英国人彼得·梅尔在《山居岁月》书中,寻找梦想中的法国田园生活,书中的面包店、美味堪比"米其林"三  相似文献   

6.
景德镇明末民窑写意青花山水自然、简洁,洒脱、飘逸,意境奇妙,体现了文人画的艺术特色。绘画者通过山水景象表达思想情感,反映人们向往淳朴、自然田园生活的精神追求。本文从景德镇明末民窑写意青花山水的艺术表现诠释其深邃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吴定国 《江苏陶瓷》2021,54(5):87-88
紫砂艺术在陶瓷艺术之林独树一帜,而"曼生壶"则代表了紫砂艺术的高度."曼生壶"有高度、有自然、有生活,所以说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可、追捧、喜爱,"曼生壶"在工艺美术的范畴里是一个艺术量级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高祥芬 《江苏陶瓷》2014,(1):64-64,67
"供春"壶型之所以尊贵,是因为它借意自然物件的形神姿态,仿生之外升华了自然随性的艺术美感。除了具有一般茶具的实用特点外,更有造型上自然的仿生装饰,在品茶之余频添视觉享受,更添田园自然的情趣寓意和自然随性艺术感,于自然之形中表露内心的思绪和感悟。而对于陶渊明那种悠然之情终究是为我们所向往的。  相似文献   

9.
紫砂壶艺术是传承了数百年的优秀中国民间艺术,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自身的材质,更在于其制作工艺及审美艺术上的包容性和浓郁的文化韵味。这些特性让紫砂壶艺术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仍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始终具有着艺术活力,散发出生机勃勃的创造力。紫砂作品"小金瓜"造型简约,主题鲜明,参照了自然生长的南瓜制作而成,带有十分天然的田园气息,饱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的崇尚,生活的赞美,体现出紫砂艺术质朴天然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国人传统的哲学中,一直强调"天人合一"、"物我相融",这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个人生活的最高追求,并由于持续的时间长,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全社会人们的生活审美观念之中。即便是当下工业文明璀璨的今天,崇尚自然仍然是很多人生命中不变的追求。而在艺术创作中,讲究情景的交融,也就非常的自然了。中国的绘画艺术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漆》2016,(4):41-43
公共艺术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公众服务,并引领公众的生活精神和态度。漆语言作为众多艺术语言之一,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有着中国本土的性质。漆从自然中来被人类赋予了新的生命存在方式,用漆树的乳汁般的汁液幻化出神奇的艺术。人类的优良精神品质能否在大众中传播?漆语言要在公共艺术语境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在当代公共艺术中做出时代的回应。  相似文献   

12.
紫砂艺术历史悠久,与其材质是分不开的,当然也与紫砂壶造型所表现出的艺术美相关联。众多紫砂壶艺造型中,紫砂花货所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紫砂花货又称"塑器"、"仿真器"、"自然形"等,是紫砂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花货的主要特点是肖形状物,其形状大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器物,比如动物、植物、器物等等。从花货艺术的造型来源可知,紫砂造型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能带给人们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因而,艺人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须注意艺术上的变化与内涵、气势上的生动与协调、效果上的实用与美观。所以陶艺人在创作构思时,应先从形式、精神、姿态、气势、韵律、制技等角度总体上追求紫砂壶艺术神韵的效  相似文献   

13.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对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形态有着特别真切的感受.因此,艺术家们常把自然形态经过艺术加工,设计成各种器皿和装饰,创造所谓的"艺术人生"来丰富人类的生活,而利用得天独厚的紫砂原料制作成的紫砂陶,更能表现出人们的意念与大自然美的结合.自然界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紫砂花货是将自然界中物体的形态去粗取精,并进行艺术加工,提炼成为高于生活的艺术品,从而丰富人们的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4.
紫砂自明代鼎盛,传承至今,历经500多年历史的积淀,在陶文化、茶文化、书法、绘画、篆刻等众多文化艺术门类的相互融通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紫砂文化。深邃的文化品味和精湛的工艺创作技法,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在我国工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紫砂艺术不仅是中国陶瓷文明发展的灿烂硕果,也是华夏民族文化艺术进步智慧结晶。紫砂壶艺传承至今,形成了紫砂光器、花器、筋纹器、塑器、陶艺器五大主要器型,其中紫砂花货更惟妙惟肖,仿自然植株、瓜果、鱼虫、禽鸟等自然界与动物界,甚至人体本身的形态,用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段表现自然形态中富有美学价值的部分,并符合功能合理、视觉美观和使用安全的实用原则,或者在几何形体上运用雕、镂、捏、塑将自然形态变化为造型的部件,习惯上称之为"花器"、"花货"。从明朝供春"树瘿壶"仿自然银杏植株创作,到时大彬"印包壶"的问世,再到陈鸣远"南瓜壶"的鹊起,时至近代朱可心"云龙壶"、蒋蓉"百果壶"、汪寅仙"咏梅壶"的声名远播,紫砂花货提炼取舍,以其高雅的艺术创作、设计、收藏价值而"百花齐放"。"圣桃梅段壶"(见图1)的创作,依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全手工原创成器。作品"圣桃梅段壶"是通过对大自然中梅花的植株、树桩的认真观察,对桃子果实与果核的细致思考,将自然界中两者的自然形态,以艺术的创作表现手法,借以紫砂泥料所能表达出的艺术外观效果,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相互融合设计、创作的全手工紫砂花货作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作品通体古朴清雅,趣味性更兼艺术表现的张力与文化内涵的穿透力,树桩、枝干、树瘿、果实、果核、年轮等细节处理细致入微,凭借多年对紫砂花货的理解与感悟,把整件作品"趣"、"雅"、"境"升华至上。"趣"自毫无雕琢的自然形态美,清趣如实;"雅"自"梅桃"联姻,端庄高雅,别于它处;"境"自"梅"傲骨高洁,气韵独到,自"桃"寿而不庸俗,老而不蹉跎,境界清幽高远,至真至美。壶身以"梅桩"为创作原型,凹凸自然,树瘿仿自然以"乱真",在"松鼠葡萄桩"、"咏梅壶"、"树瘿提梁壶"等其他花货创作中,"树桩"为壶身的创作很多,但是不免有繁琐、呆滞的现象,此作品"梅桩"创作以求自然,不可以雕琢,欣赏壶身简而有力;壶柄高擎至上,尔后自然弯曲,两杈树枝稳抓壶身,贴切牢固,形成一个弧度,一方面便于使用时的提携,即紫砂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是紫砂花货通过艺术的抽象化与仿自然形体的"真实"而表现的艺术性;壶嘴三杈树枝衔接而成,直嘴虽有树瘿装饰,但不失其力度,嘴上两树杈枝,一枝自然蜷曲贴于壶盖边缘,一枝扬枝而上与壶柄遥相呼应;壶盖则神似截取后的树桩,表面呈现出年轮的形态,壶盖一半做实,并塑以两颗"寿桃"与其上,果蒂连叶,叶色苍翠鲜活,一半嵌盖年轮圈圈可数,并以紫泥雕塑桃核与其上,生动逼真、鲜活如生;至此整件作品经反复雕琢、修整、调和,突出了"圣桃梅段壶"的创作主题,完成了一件由自然界自然形态植株,升华为具有实用性、艺术欣赏性、收藏性等于一体的形神兼备、意境高远的紫砂花货艺术作品。汪寅仙大师曾说:"自然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与紫砂花货的创作更为密切。紫砂花货的创作就是自然界中物体的形态通过去粗取精,并进行艺术上提炼加工,使之升华为高于生活的高雅艺术品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对紫砂花货的创作,一方面是通过对老一辈紫砂创作者作品的欣赏、感悟,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生活的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圣桃梅段壶"的创作就是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寿桃"与"梅"的形态,转化成艺术的表现形态,又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因此,"圣桃梅段壶"的创作,无论是"精、气、神"还是"趣、雅、境",都是对自然"梅"、"桃"所代表的"高洁"、"长寿"内涵的充分表达,也就是其他艺术门类中讲求"万化冥合"、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一个人艺术成就的高度,就是他对生活感悟的高度、深度、广度",紫砂艺术创作也是这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探索之路。"圣桃梅段壶"的创作,借以"桃"之"寿"、"梅"之"清"来表达个人对紫砂艺术创作的追求,用心做好每一把壶,对生活、对艺术、对生命保持一颗长寿心,保持一颗清净心;以"桃"随喜、随缘之心,以"梅"不惧风寒之志,"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艺术追求态度,在紫砂艺术的继承、创新、创作之路上携手奋进,共享紫砂艺术文化的美好今天与明天。图1圣桃梅段壶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富有"手工味"的生活陶艺,成为现代都市的精神追求。"手工味"在工业生产语境下,通过器皿造型、装饰肌理和描绘刻划等方式得以体现。"手工味"反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的相融,是现代人类对拙朴、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回归。这是当前社会非物质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下高科技条件下高情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牛盖莲子壶"是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式,通过结合牛鼻与莲子造型形成自然美感,富有田园雅趣与禅意韵味。本文在经典化视域下对此件"牛盖莲子壶"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作品的自然艺术特征,揭示了紫砂壶创作对自然及文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葡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谦谦君子与多福、多寿、多子的美好寓意,葡萄纹样在众多工艺品中应用广泛。紫砂"葡萄桩壶"是紫砂花货中的经典器型,做工精细、气韵生动,是自然、生活与艺术相结合之作。  相似文献   

18.
紫砂壶艺术常常受生活所影响,不管是细微妙处,还是大体造型,皆可见生活的影子。生活中的田园情趣给紫砂技艺带来的奇思妙想,丰富了紫砂壶艺术。紫砂"南瓜提梁壶"采用仿生的手法,把南瓜这一元素融入壶体的设计中,南瓜壶型与田园风光的完美结合,带给人一种田园的情趣。  相似文献   

19.
竹子是中国文化中的"君子",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道德追求,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竹文化"。紫砂壶创作追求雅的境界,自然接受了"竹文化"的影响,通过精湛的紫砂壶工艺重塑了君子之竹,表现了紫砂壶艺术对精神文化内涵的高度关注,揭示了"竹韵"之美。  相似文献   

20.
以纯手工制作而成的紫砂壶数百年来得到了海内外众多的认同与青睐,这其中固然有一代代紫砂艺人匠心独运的设计与创造,同时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紫砂"秦权壶"的造型取自人们生活中"权衡"的自然形态,有着天然的形体基础,其运用取舍提炼的方法,将自然的本质,其中的寓意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做好"秦权壶"就在于如何表现其中寓意,如何融入制作者自身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