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力旋流器溢流管结构对微细颗粒分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鸿雁  王亚  韩天龙  黄青山 《化工学报》2017,68(5):1921-1931
针对直径为50 mm的小直径水力旋流器,考察了溢流管插入深度和壁厚以及进口流量对微细物料分离效率的影响,并利用正交分析法得到了溢流管最优的插入深度、壁厚及最适的进口流量。此外,考察了两种套筒式溢流管对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最后,在最优溢流管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分流比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旋流器的直筒段具有一定的分离作用;对于微细物料的分离,溢流管采用薄壁且插入深度与水力旋流器直筒段长度相当的设计,有利于提高微细颗粒的分离效率。针对水力旋流器溢流管插入深度与其直径的最佳比例,小直径水力旋流器的比大直径水力旋流器的大,表明它们的分离行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针对直径为50 mm的小直径水力旋流器,考察了溢流管插入深度和壁厚以及进口流量对微细物料分离效率的影响,并利用正交分析法得到了溢流管最优的插入深度、壁厚及最适的进口流量。此外,考察了两种套筒式溢流管对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最后,在最优溢流管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分流比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旋流器的直筒段具有一定的分离作用;对于微细物料的分离,溢流管采用薄壁且插入深度与水力旋流器直筒段长度相当的设计,有利于提高微细颗粒的分离效率。针对水力旋流器溢流管插入深度与其直径的最佳比例,小直径水力旋流器的比大直径水力旋流器的大,表明它们的分离行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层建筑设计了PVC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考察了其螺旋管结构对排水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VC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具有节省材料、安装方便、节约空间、排水流量大、降噪效果明显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水力旋流器结构与分离性能研究(二):溢流管结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水力旋流器溢流管结构形状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溢流管采用30°渐扩管加锥结构时,水力旋流器处理能力最高;溢流管加虹吸装置时,水力旋流器分离修正总效率最高、分流比最小;采用普通型薄壁直圆管结构时,水力旋流器修正分离粒度d50C最小、分离精度α值最高。  相似文献   

5.
水力旋流器结构与分离性能研究(一)——进料管结构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了水力旋流器进料管结构形状地其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切线型圆管作为进料管时,旋流器不仅处理能力最大而且分离修正总效率和分离精度都最高,采用螺旋线型矩形管作为进料管时,旋流器的分离粒度最小,而用弧线型矩形管作为进料管会使旋流器分流比最小而分离粒度最大。  相似文献   

6.
在溢流管长度L0均分别设定为10mm、15mm、20mm条件下,应用Fluent软件对不同直径的直筒式水力旋流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入口速度下的压降和分离效率。结果表明,当溢流管直径为3mm时,旋流器的分离效率最大。旋流器主直径D一定时,使旋流器分离效率最高的直径也是一定的,一般溢流口直径选择经验值为D/(5~8.5)。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主直径100 mm的旋流器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了溢流管内径、插入深度及壁厚对旋流器分离天然气水合物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入口流速为9 m/s时,随溢流管内径增大,水合物分离效率增大,砂的分离效率降低,旋流器的压力降逐渐减小;随溢流管壁厚增大,水合物和砂的分离效率稍有增大,旋流器的压力降先增大后减小;随溢流管插入深度增大,水合物分离效率先减小后增大,砂的分离效率先增大后减小,旋流器的压力降波动较小。溢流管内径对旋流器分离天然气水合物性能的影响最大,插入深度次之,壁厚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8.
余晓月 《广东化工》2015,42(2):18-19
应用Fluent软件对不同角度的凸出式溢流管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入口速度下的压降和分离效率。结果表明,与直筒式溢流管相比,凸出式溢流管并没有提高旋流器的分离效率,凸出式溢流管角度越大,旋流器分离效率越小。  相似文献   

9.
在处理液固比较高的细粒矿浆时,常使用多管旋流器进行固液分离。最近推出的环流动态多管水力旋流器,较之前者有了很大的改进。其特点是结构紧凑,能量效率比前者约高30~40%,可对粒度80~350微米的细粒进行有效分离。其与前者不同之处在不一组旋流器(12只)的进料口围绕一环形给料箱周围布置,安放在给料箱上方的加压泵将矿  相似文献   

10.
关文民  段先湖  胡亚男 《陶瓷》2013,(21):26-27
同层排水系统中选择横支管管径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地控制横支管内的污水的流动,以保证流动的自洁性和达到最佳的输送效果。笔者就横支管管径的选择、支管内水流流动自洁性及水流输送距离的影响因素、流量计算方法、标准坡度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除油旋流器入口流量与基本性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除油旋流器边壁的油滴粒径变化、旋流器的分离效率以及压力降与入口流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当入口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旋流器边壁的平均粒径随入口流量的增加而降低 ,分离效率随入口流量的增加而增加。整个旋流器以及旋流器各段的压力降均与入口流量成指数关系 ,都随入口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旋流器的压力损失中 ,进口、旋流腔及大锥段所占比例最大 ,且基本不随入口流量的变化而变化 ;小锥段次之 ,并随入口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直管段的压力损失所占的比例最小 ,它随入口流量的增大而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2.
除油型水力旋流分离器压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各向异性k ε模型,用有限差分法,以SIMPLE算法为基础对旋流器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液液水力旋流分离器溢流管直径对压力降的影响、压降与流量的关系。通过算例与实验校验,得出各向异性κ ε模型能够模拟旋流器内湍流流场。  相似文献   

13.
川西气田中浅层已进入开发后期,气井排液能力差,泡排依赖性强。为满足低成本排水采气的需求,开展了涡流管排水采气试验。根据涡流管作用原理及川西气田气井井身结构特点与生产特征,分析了产气量、水气比和井斜对工艺效果的影响,并得到了涡流管在川西中浅层的应用界限。现场试验表明,涡流管可以有效降低气井临界携液流量,提高排液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泡排维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液液旋流器中粒径、流量和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固液旋流器中 ,流量和粒径被孤立地看作是影响分离的两个参数。本文以除油旋流器的实验结果为基础 ,阐述了液液水力旋流器中流量的作用机理 ,以及液滴和流量之间的联系 ,综合分析了粒径和流量对分离的影响 ,定性地给出了液液水力旋流器的粒径 -流量 -效率曲线 ,并为液液旋流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王帅  王栋  董宝光  李瑞华 《化工学报》2018,69(12):5049-5055
在管内相分隔技术产生的径向压差应用在单相流测量的基础上,以油水两相流为例,系统地研究了基于管内相分隔产生的径向压差在多相流测量的理论机理,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理论分析表明,在管内相分隔状态下,旋流器下游某截面壁面和管中心的径向压差与油水两相流的总质量流量和体积含油率呈一定函数关系,当测量出旋流器下游某截面壁面和管中心的径向压差后,若油水两相流的总质量流量和体积含油率中的任一参数已知,就可以求出另一参数。实验结果显示,在旋流器下游0.075 m和0.115 m的截面上,体积含油率的实验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均在±8.02%以内,此时油水两相流总质量流量的实验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均在±1.44%以内。  相似文献   

16.
在管内相分隔技术产生的径向压差应用在单相流测量的基础上,以油水两相流为例,系统地研究了基于管内相分隔产生的径向压差在多相流测量的理论机理,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理论分析表明,在管内相分隔状态下,旋流器下游某截面壁面和管中心的径向压差与油水两相流的总质量流量和体积含油率呈一定函数关系,当测量出旋流器下游某截面壁面和管中心的径向压差后,若油水两相流的总质量流量和体积含油率中的任一参数已知,就可以求出另一参数。实验结果显示,在旋流器下游0.075m和0.115m的截面上,体积含油率的实验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均在±8.02%以内,此时油水两相流总质量流量的实验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均在±1.44%以内。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陶瓷、化工生产领域内浆液脱铁的工程问题,开发了一种可以自动排料的磁力旋流器,并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入口流量、底流分率对磁力旋流器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力旋流器可以通过磁系吸附浆液中的铁化合物颗粒。对比试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磁力旋流器内铁化合物颗粒的径向沉降速度随进口流量的增大而减小。磁力旋流器的分离效率随进口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其分离效率与进口流量的关系与理论推论相符。对于单固相铁粉浆液,磁力旋流器的分离效率随底流分率的增大而减小;对于多固相铁粉浆液,磁力旋流器的分离效率随底流分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底流分率为0.55时,分离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吴慧英  周强泰 《化工学报》1998,49(6):700-705
对进口轴向叶片旋流器与左旋螺旋槽管、右旋螺旋槽管以及对称交叉螺旋槽管组成的管内复合强化传热进行了试验研究,给出了管内阻力和传热试验结果,得到了考虑复合攻角(旋向)因素在内的管内阻力和传热准则关联式,并对传热和流阻的综合热力性能进行了定量评价.试验表明:相同泵功和换热面积条件下,旋流器与螺旋槽管反向复合后的换热量可提高至光管换热量的1.9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直管型流量分配管中五个可调参数调节过程的分析,阐明了各参数调节的实质,得到了直管型流量分配管设计的五种算法,从而为该类型管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多种方法,也为新型流量分配管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种可同时分离重质和轻质固体颗粒物的液-固旋流器。实验研究发现该新型水力旋流器在流量为25m^3/h,分流比为6%时对重质颗粒分离效率最高;流量25m^3/h,分流比为8%时轻质颗粒分离效率最佳。利用CFX流体软件,在流量为20~35m^3/h条件下对旋流器内的静压、动压和压力降的分布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旋流器圆柱段从上到下,动压逐渐降低,在锥体段从上到下,动压逐渐升高;在一定范围内,为进一步提高分离效率和减少旋流器内压力损失,应避免增大入口流量而适当增加分流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