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叙述了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气汽车燃料的优势。简要介绍了燃气汽车及其发动机润滑油国内外状况和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环境要求日益强烈,燃气汽车将愈来愈得到广泛地应用,能满足燃气汽车发动机特殊要求的专用发动机润油油也将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城市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由此产生两方面危机一石油资源危机;空气环境污染加重,尤其城市空气污染有由煤烟型向煤烟与汽车排气污染混合型及汽车排气污染型转化的趋势。为了更加有效地减少人们对石油产品的过度依赖以及减少汽车有害物质对空气环境的污染,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把目光转向了气体代用燃料一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和甲醇等。替代燃料既有保存原油产品和保护能源的潜力,同时又能有效地削减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一坪燃气发动机油的使用性能,我公司受中国石化股份公司重庆一坪润滑油分公司的委托,用一坪燃气机油和普通汽油机油分别在我公司11路车段两辆改装的公交车上进行了行车试验,并对试验后的油品进行了性能评价。  相似文献   

4.
方文科 《合成润滑材料》2001,28(4):22-23,31
在上海,汽车尾气排放已忧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LPG清洁燃料是改善汽车排放污染的有效途径,但对发动机油提出了新的要求。经SANTANT轿车行车试验表明:研制的燃气汽车发动机油能满足燃气汽车发动机的润滑要求。  相似文献   

5.
崔海鸥 《石油商技》2008,26(4):67-72
对燃气发动机的应用情况及汽车使用燃气燃料的尾气排放性能进行了介绍,讨论了燃气发动机油的主要特点,重点介绍了国外主要OEM的燃气发动机油规格及国内外主要品牌的燃气发动机油产品,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初步构建了以燃料品质安全监控为源头,以燃气汽车及专用装置标准化为基础,以加气站、客运场站和维修保养基地安全管理为补充,以站、车用气瓶(罐、井)安全监管为核心的油田燃气汽车区域化运行安全管理体系,该体系可为燃气汽车区域化运行安全管理提供借鉴,能有效促进燃气汽车的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由于燃料的改变以及发动机结构、工况、材料的变化,以CNG或LPG为燃料的双燃料汽车不宜使用汽油机油或柴油机油。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进行的行车试验结果表明,我国自主开发的、用国产添加剂调制的10W/30SF/CD级发动机油能够满足双燃料汽车的润滑要求。[编按]  相似文献   

8.
2007年4月10-11日,由广东油气商会举办的2007年中国燃气汽车论坛上,来自全国的燃气汽车行业技术专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政府主管部门和韩国,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从业才,针对中国和东南亚燃气汽车市场发展的措施和实效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为区域燃气汽车产业的发展作了全景式的回顾,展现了区域燃气汽车产业广阔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10.
目前,中国燃气汽车的保有量已达到19万辆,其中有近6万辆已投入城市公交和出租车行业运营。近年来,中国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发展燃气汽车,一些汽车企业陆续开发出燃气汽车用发动机,并具备了批量生产能力,中国企业生产的高性能天然气加气站成套设备也已部分替代进口。有关人士称,鉴于目前中国的汽车技术政策更加强调节能和环保,  相似文献   

11.
酸压技术已成为石油工程领域增产的常规措施之一,广泛应用于碳酸盐岩、致密砂岩、火山岩等储层中,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区块,缺少对其研究进展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全面调研了国内外酸压技术的最新进展,系统梳理了最新的酸压热点技术、不同类型储层酸压改造的难点及应对措施、酸压机理和酸压效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成果,指出了酸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差异化分段酸压技术、体积酸压技术和控缝高酸压技术是当前酸压热点技术,不同类型储层酸压改造的难点存在一定差异,需根据储层特征制定相对应的酸压技术政策。酸压机理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法和模拟实验法进行分析,理论计算法是酸压技术研究的基础,模拟实验法可以为酸压机理的研究及工艺参数的确定提供重要指导。酸压技术受到地质和工程因素的双重影响,地质因素是酸压技术政策的依据,工程因素是提高酸压效果的关键。酸压技术目前有4 大发展方向,即酸压层位深层超深层化,酸压对象精准化,酸压范围扩大化和酸压技术可控化。建议加强酸压理论研究,不断改进和提高工艺与设备,建立典型酸压技术实施模板,为酸压技术实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非常规油气的开发,微裂缝对于油气勘探开发的意义日益突显。国内外学者围绕不同储层中微裂缝的定义、分类、成因、主控因素及预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总结认为:定义微裂缝长度的上限值为50 mm,开度的上限值在不同储层中有所差异。基于成因的分类方案优于其他分类方案且目前应用最广。不同岩石中的微裂缝均是构造作用、成岩作用和异常高压作用等单因素或多因素叠合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微裂缝主控因素差异较大,且不同储层中同一类型的微裂缝主控因素也有所差异。微裂缝的预测目前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现有方法存在准确性和可靠性差、对资料要求高和成本高等方面的问题。基于分形和压汞曲线等的定量化分析技术是微裂缝定量化表征的主要手段。微裂缝的研究对于宏观裂缝的预测、沉积成岩演化的恢复以及油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储层中微裂缝的对比、微裂缝与沉积和成岩的关系、微裂缝预测与定量化研究、不同成因微裂缝与孔隙空间的组合关系以及不同成因微裂缝对储层渗透率的贡献是下一步微裂缝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通过调研,将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分为开发地质学方法;油藏工程方法;测井方法;数值模拟方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和微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6个方面。介绍了每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继续深入探索开发地质学研究方法;综合多学科理论知识,探讨新方法;“微观”和“宏观”齐头并进,从本质上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油田企业要应对高质量发展需求与外部严峻挑战,智能油田建设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总结分析了中外油田企业在智能化建设中的先进实践,认为智能油田要具备全面感知、集成协同、预警预测、分析优化四项能力。在物联网建设全面推进的基础上,中国油气行业依托逐渐积累起的海量数据资源,结合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在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运行的质量与效率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在储层预测、油藏描述、工况诊断等业务场景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全面实现油田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下步需要在生产现场动态自动监测与智能控制技术、新一代油田工业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油藏开发智能优化技术、油田数字孪生与智能运营指挥技术等方面深化攻关研究,形成具有领先水平的智能采集、全面感知、智能控制、预警预测等智能油田基础关键技术系列,支撑油田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15.
油气藏盖层封闭性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盖层直接决定了油气富集规模,大中型油气田盖层岩性主要为泥岩、膏盐岩和碳酸盐岩。近几十年来,盖层封闭性研究在封闭机理与评价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不同学者先后提出了毛细管封闭、水力封闭、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机理,针对不同封闭机理建立了盖层封闭性评价行业标准,在区带评价和勘探目标选择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传统盖层封闭性主要是静态评价,经历多期埋藏-抬升的盖层封闭能力是变化的。金之钧等建立了盖层封闭能力动态演化过程定量评价方法,利用埋藏过程孔隙度-毛细管压力、抬升过程渗透率-毛细管压力关系和OCR定量预测盖层毛细管封闭能力变化过程,为多期构造演化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提供了合理依据。基于对以上机理和方法的研究,指出断层、构造裂缝和水力裂缝是盖层完整性破坏的关键因素,明确了油气穿越盖层运移条件,为寻找次生油藏提供了思路。断裂和裂缝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对盖层完整性破坏取决于盖层岩石力学特征,即盖层脆-韧性变形,基于泥岩密度和岩石力学特征建立了泥质岩脆-韧性变形转换判别方法;基于拜尔利摩擦定律和盖茨准则建立了膏盐岩脆-韧性变形转换判别方法,明确了断裂和裂缝在脆性、脆-韧性和韧性盖层中形成演化机理和对盖层破坏作用。现今,盖层封闭性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包括不同级别盖层对油气保存的影响,宏观地质因素对盖层封闭能力的影响,泥页岩岩石成岩阶段划分及封闭能力动态演化过程,盖层脆-韧性转化及破裂条件定量表征,深层断层对油气输导和保存,盖层完整性定量评价方法等。  相似文献   

16.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友启  周梅  聂俊 《断块油气田》2010,17(5):628-631
通过对世界提高采收率(EOR)技术应用状况的统计分析,了解了不同国家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热采、气驱、化学驱是目前规模化应用的三大提高采收率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热采技术主要为蒸汽吞吐、蒸汽驱和SAGD,主要在美国、加拿大、中国、委内瑞拉和印度尼西亚应用,规模化应用的气驱技术主要为CO2混相驱和烃混相/非混相驱,主要在美国、委内瑞拉和加拿大应用,化学驱技术主要在中国应用,聚合物驱已进入工业化应用。世界提高采收率项目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加拿大、委内瑞拉和印度尼西亚,这5个国家的EOR产量约占世界EOR产量的98.3%。中国已成为世界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大国,蒸汽吞吐、聚合物驱和复合驱技术应用规模均居世界前列。为适应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CO2-EOR技术应用规模将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以及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研究适用于不同工况的CO2捕集技术成为极其重要的研究趋势。 方法结合碳捕集领域最新发展动态,针对燃烧过程中CO2的排放,对比了吸收法、吸附法、深冷分离、膜吸收法、超重力法等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应用动态,分析总结了CO2捕集技术的发展趋势。 结果阐明了几种CO2燃烧后捕集技术的技术特点。明晰了当前吸收法中吸收剂的选择是核心,反应器与操作条件的优化是重点。对于吸附法,面向大规模工业应用,开发选择性高、吸附容量高、解吸能力强、价格便宜的吸附剂是关键。而对于膜技术,其特点是操作简便、灵活,但提高膜的性能依然是需要持续进行的研究。总体而言,阐明了几种捕集技术的特点、应用潜力和研究方向。 结论尽管当前已经有较多CO2吸收与分离技术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但在具体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CO2吸收与分离的新材料、新溶剂的研究仍是碳捕集领域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课题。从碳捕集技术层面出发,今后的发展趋势很可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技术串联使用,以满足更多工况条件下的脱碳需求。   相似文献   

18.
人工举升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合  郝忠献  王连刚  曹刚 《石油学报》2015,36(11):1441-1448
人工举升是采油工程的关键技术环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抽油机、螺杆泵、电潜泵、气举等多项举升技术,满足了常规采油的需要,但同时也存在着效率低、能耗高、检泵周期短等系列问题。随着油井举升工况越来越复杂,采油成本不断上升,促使人工举升朝着更加高效、节能、环保、可靠的方向发展。结合不同的油井举升难题,应开展针对性技术研究:攻关同井注采技术,以解决高含水油井无效水循环难题;开发电潜往复柱塞泵等无杆举升技术,以解决油井杆管偏磨、能耗高难题;研发新材料和新工艺,以解决特殊流体举升难题等;研究油井举升优化配套技术,以提高举升工况监测和诊断水平、实现人工举升提效、降低采油成本。  相似文献   

19.
《石油化工》2019,48(12):1283
稠油渗流是稠油开发的重要环节,加深对稠油渗流性质的认识是提高稠油采收率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影响稠油渗流的因素较多,研究方法各异。介绍了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两类方法在稠油渗流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它们各自在求解稠油渗流时的优势和不足,对稠油渗流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对建立稠油渗流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对数值模拟方法的选取和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隐蔽油气藏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和勘探的焦点,主要归纳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国内外研究的发展概况、概念定义、分类方案。根据成因,将隐蔽油气藏分为四大类:构造型隐蔽油气藏、岩性隐蔽油气藏、地层型隐蔽油气藏和复合型隐蔽油气藏。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