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天庚 《轻金属》1994,(11):1-4
我国确立“优先发展铝”的方针以来,铝工业进入以投资带动产量和在建规模明显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快速发展阶段然而由于铝工业的外部环境已经明显变化,我国铝工业发展战略现正面临第二次重大抉择,以提高铝工业竞争能力为核心,在调整中求生存,求发展,是当前及未来我国铝工业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自提出和贯彻执行“有色金属工业要优先发展铝、特别是氧化铝要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以来,我国铝工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时期。1982年到1992年的十年间,铝产量已占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40%;铝工业实现利税占整个有色金属工业实现利税的比例逐年提高,铝工业已成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半壁江山”;铝工业的发展状况,将对整个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氧化铝、电解铝产量和消费量世界排名第一,并且铝加工材的产量也是第一。然而,浮华背后却难掩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中国铝工业发展正面临产能增长速度过快、资源瓶颈、铝消费仍需靠出口拉动、成本上升迅速这四大难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铝部主任文献军近日在2008上海铜铝峰会上指出。纵观整个产业链,国内铝工业规模在世界上已首屈一指。然而如今却出现“船大难掉头”的尴尬局面。由于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国内铝行业利润增速正急剧放缓。“电解铝产量增长速度过快,导致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尤其是电价和出口政策将对行业构成较大影响。”文献军表示。他说,优惠电价的取消已使部分相当不错的电解铝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而自备电厂的电解铝厂也同样面临着发电成本上升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由来 近几年,在规划或研究我国铝工业时开始重视再生铝工业的发展,将电解铝与再生铝发展综合考虑;在研究或制定铝金属生产量和消费量指标时,将原铝与再生铝一起考虑。特别是在2004年,为扼制电解铝过热现象,国家已对电解铝工业实施重点宏观调控,并开始重视循环经济,举办了首届中国再生铝产业发展研讨会,有关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其中,较突出的是提出了我国再生铝行业迅速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再生铝产量要达到铝金属总产量的50%一60%:再生铝消费量要占铝金属总消费量的35%~40%。还有人称:“当前再生铝在铝产量中所占约20%的比例太低,日本目前占比例为99.5%,美国是52%。从长远来看,这个目标至少也应该是80%。”近年有关人士讲到:“再生铝产量的比重,2010年要从现在的22.2%提高到25%。”  相似文献   

5.
我国再生铝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对行业发展状况的考察、跟踪与研究,概述了我国再生铝行业的生产产量、废铝进出口、国内废铝回收等情况,分析了我国原铝供应和原铝消费情况、国家有关政策等对再生铝行业发展的影响,较全面地剖析了我国现行再生铝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再生铝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预测我国到“十二五”末,再生铝产量有望达到600万吨/年,再生铝产量年均以8.4%的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6.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氧化铝、电解铝产量和消费量世界排名第一,并且铝加工材的产量也是第一:然而,浮华背后却难掩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中国铝工业发展正面临产能增长速度过快、资源瓶颈、铝消费仍需靠出口拉动、成本上升迅速这四大难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铝部主任文献军近日在2008上海铜铝峰会上指出。  相似文献   

7.
铝是世界上除钢铁以外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铝的产量和消费量快速增长。“十五”期间,我国电解铝产量年均增长21.2%,消费量年均增长15.2%;“十一五”头两年电解铝产量分别增长19.9%和33%,原铝表观消费量分别增长22.1%和37%。过快的增长速度和国家节能减排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我国开始重视循环经济研究,加之电解铝过热现象已受到国家严格宏观调控。因此,在我国铝工业发展中,转而对再生铝行业的发展越发重视。如何科学地发展我国再生铝工业?现在有一种主导性的观点,认为我国铝工业发展中,电解铝、氧化铝行业已“过热”或需要“防止过热”,但是我国再生铝行业“还很冷”。因此,在对原铝工业发展适度控制同时,提出我国再生铝行业要快快热起来。对再生铝行业发展目标,提出了以下两个重要指标:在我国铝金属生产或消费中,再生铝产量要达到铝金属总产量的50-60%:再生铝消费量占铝金属总消费量的35-40%。上述指导我国再生铝行业发展的观点具有全局性战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铝)是国家520家重点企业之一,全国铝型材十强企业(综合实力居第三),是全国电解铝、铝铸造(轧)、铝加工产业链在一个厂区规模最大的企业。近5年来,南铝整体工业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闽铝”牌铝商品材产量已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4000多名职工就是南铝之本,南铝致力于打造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了企业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0.
《铸造技术》2009,30(2)
目前,从广西百色市政府传出消息,今后几年,百色市将建设中国生态铝工业基地,把百色打造成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目前,百色正在实施“千亿铝产业”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末把铝产业打造成为广西千亿元产值的支柱产业,实现氧化铝产量500万吨以上,产值200亿元左右;实现电解铝和铝合金产量200万吨以上,产值400亿元左右。百色还将建设80万吨多品种化学铝项目,实现产值100亿元左右;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再生铝行业内传出一种说法——“再生铝行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再生铝行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一直都受到国家的鼓励与支持。2004年政府提出扶持再生铝产业发展的思路,3年后的再生铝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可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何行业利润却越来越微薄。再生铝企业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微利对再生铝企业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在中铝公司总部的正确领导下,在中铝股份中州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中州铝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扎扎实实地开展“创新年”活动,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通过创新服务理念。拓宽发展空间,强化内部管理,顺利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交流合作平台结出硕果 5年前,也就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1年,豫晋两省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了“首届晋豫两省铝工业发展研讨会”,从此拉开了两省交流与合作的序幕,此后又分别在河南省郑州市、山西省河津市举行了第二届、第三届会议。今年正值“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两省又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了第四届两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这一形式成为了两省有色金属行业互动的载体,每次都吸引了来自两省内外政府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以及企业的积极参与,推动了两省有色金属工业,尤其是铝工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铸造纵横》2005,(10):21-21
近日,国务院通过《铝工业发展专项规划》、《铝工业产业发展政策》。除了调整生产布局之外,还确定了“扶大扶强”的政策。电解铝工业是山西省工业经济中的重头产业之一,眼下正面临着行业整体亏损的情况。“新政”的出台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以建设全国重要铝工业基地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列为支柱产业,规划在“十五”东电解铝产量达到120万吨。预计2002年电解铝产量将达到90万吨。2003年,电解铝产量达到120万吨,提前二年实现“十五”目标。“十五”末电解铝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后产能将达到181.6万吨。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我国铝工业发展迅速,投资热情高涨,产量逐年增加,并形成了产销两旺的格局。但是在我国铝业发展的过程中,诸多潜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影响铝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短短5年时间,中国铝业公司就用骄人的改革发展业绩使自己的声誉响彻了世界铝工业:氧化铝产量世界第二,铝加工规模亚洲第一。电解铝产量全国第一;经过五年的努力,公司资产总额从成立之初的358亿元增至100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从199亿元增至610亿元。实现利润从17亿元增至150亿元。成为世界第三大铝工业企业。  相似文献   

18.
《铸造技术》2007,28(B07):66-66
中国再生铝在最近的几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产量已经达到150万吨,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随着中国社会铝资源蓄积量的增加,再生铝产量将迅速增加,预计到2010年,再生铝产量可以达到300万吨。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国铝工业发展迅速,投资热情高涨,产量逐年增加,并形成了产销两旺的格局。但是在我国铝业发展的过程中,诸多潜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影响铝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色金属》2006,(9):22-23
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我国铝工业发展步伐。2001年,我国电解铝产量达到342万吨,首次成为世界第一产铝大国。2002年,我国生产氧化铝541万吨,跃居世界第二位。2005年,我国铝的表观消费量达到715万吨,首次成为世界第一用铝大国。我国虽已成为铝业大国,却还不是一个铝业强国。我国资源和能源赋存的条件,决定了我们必须在节约资源、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上下更大的苦功,才能获取一定的生存空间;铝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急需培育,航空以及运输领域中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仍需进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