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玉米淀粉和丙烯酰胺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絮凝剂。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引发剂用量等反应条件对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接枝效率、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淀粉与丙烯酰胺单体的质量比为1∶2,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3h,引发剂用量为单体的1.25%时,产物接枝效率、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最高,絮凝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2.
通过辐照法制得秸秆改性阳离子絮凝剂,并探讨了该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作用,着重考察了单体(丙烯酰胺)与处理后秸秆的配比、LiCl/DMAc溶液浓度、辐照剂量对秸秆改性阳离子絮凝剂接枝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稻秸秆改性阳离子絮凝剂最佳的合成条件为:单体与处理后秸秆的质量比为3∶2,LiCl/DMAc溶液质量浓度为10 g/mL,辐照剂量为9 kGy。制得的秸秆改性阳离子絮凝剂的接枝率为50%,对高岭土悬浊液的去除率达到63%。  相似文献   

3.
张聪璐  杨生强 《应用化工》2011,40(1):109-112
通过玉米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PAM)制成了新型复合絮凝剂S-g-PAM,进行了影响接枝共聚物合成的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性能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m(玉米淀粉)∶m(PAM)=3∶0.001(质量比),NaOH∶NaOCl=2∶3(体积比),反应时间40 min,反应温度30℃,对高岭土溶液(110NTU)最佳去浊度效果为97%,投加量为30 mg/L。S-g-PAM使用的pH值范围为8~10,最佳温度范围20~40℃,与其它絮凝剂相比,其絮凝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用淀粉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及苯乙烯单体接枝共聚合成一种新的高分子絮凝剂。共聚物红外光谱表明单体成功接枝到淀粉主链。实验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淀粉浓度对产物接枝效果的影响。当过氧化氢浓度为0.06 mol/L,淀粉浓度为5%(w/v),产品有较高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高岭土悬浊液中的絮凝试验,验证了产品具有优良絮凝性能,并分析相关因素对其絮凝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淀粉、丙烯酰睦、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主要原料制备了高淀粉含量的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和阳离子改性淀粉接枝丙烯酰胺两种絮凝剂,探讨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糊化温度、接枝反应时间、接枝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和淀粉含量的影响。将这两种絮凝剂应用于造纸污水的处理,并与几种市售的工业用聚丙烯酰胺絮凝剂进行对比,发观两种絮凝剂均具有优异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糊化淀粉上引入丙烯酰胺(AM)、功能性阳离子单体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疏水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C_(16)DMN~+)和纳米SiO_2制备了疏水缔合阳离子改性淀粉-纳米SiO_2复合絮凝剂(CSSADD),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热重(TG)及扫描电镜(SEM)分析。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单体摩尔比n(AM)∶n(DMDAAC)∶n(C_(16)DMN~+)=84.5∶15∶0.5,反应体系的pH=5~6,当改性纳米SiO_2与淀粉质量比为1∶3,淀粉与单体质量比为1∶3,引发剂的加量为单体质量的0.5%,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3 h时,所制备的絮凝剂的絮凝效果最好。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高岭土悬浊液的pH=6,当絮凝剂的投加量3 mg/L时,CSSADD处理后悬浊液的上层透光率为98.3%。  相似文献   

7.
淀粉接枝丙烯酸聚合型絮凝剂的合成及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秀梅 《辽宁化工》2009,38(9):601-604
以可溶性淀粉为主要原料,以丙烯酸为接枝单体,硝酸铈铵和过硫酸钾为复合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对糊化处理后的淀粉进行接枝聚合,合成出环保型淀粉衍生物水处理絮凝剂。通过对接枝聚合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以及丙烯酸单体用量等因素对接枝率影响的研究,确定较佳的接枝产物合成条件:淀粉10g,单体丙烯酸用量10mL,硝酸铈铵和过硫酸钾(摩尔比1:1)复合引发体系用量2mmol,接枝反应温度50℃,接枝反应时间3h,接枝率达到43.2%。利用选煤后的废水对其产品絮凝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确定较佳的废水絮凝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8.
以玉米淀粉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原料,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合成阳离子型接枝淀粉St-g-PDMC。通过正交实验对St-g-PDMC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采用FTIR和SEM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t-g-PDMC的最佳合成条件:淀粉2 g,m(St)∶m(DMC)=1∶1.25,引发剂质量0.6 g,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5 h。在此条件下,合成的St-g-PDMC中氮为3.40%,接枝率101.8%。以质量分数为2%的高岭土悬浊液为模拟水样,研究了St-g-PDMC的絮凝性能。  相似文献   

9.
以皮革废弃物提取的明胶为原料,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和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n(AM)∶n(DAC)∶n(BA)=80∶18∶2],叔丁基过氧化氢和焦亚硫酸钠为引发剂,接枝共聚合成了疏水改性阳离子胶原蛋白絮凝剂P(C-AM-DAC-BA)。以絮凝剂对油田模拟废水浊度的去除率为指标,探讨了明胶与单体的质量比、引发剂浓度、接枝温度、接枝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了P(C-AM-DAC-BA)接枝共聚最佳条件为m(明胶)∶m(单体)=1∶2.04、引发剂浓度0.032 mol/L、接枝温度49℃、接枝时间2.8 h。在该条件下,P(C-AM-DAC-BA)对油田模拟废水浊度去除率为91.5%。  相似文献   

10.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研究了MBA与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接枝共聚反应。通过正交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反应时间、单体用量、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对接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为2 h,单体与纤维素质量比为3∶1,反应温度为50℃,引发剂用量为0.05 g时,接枝效果最好。此条件下,MBA与纤维素的接枝率可达38.06%。  相似文献   

11.
在水溶性引发剂过硫酸钾的引发下,使丙烯酰胺(AM)在黄原胶(XG)分子链上接枝聚合制备黄原胶/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XG-g-AM).研究了单体量,引发剂量、反应温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对接枝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黄原胶质量浓度为10 g·L~(-1),丙烯酰胺与黄原胶质量比为3:1,引发剂与黄原胶质量比为0.06,反应温度为65℃,用该絮凝剂处理高岭土悬浊液时,絮凝效率能达到90%.  相似文献   

12.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其絮凝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淀粉(St)和丙烯酰胺(AM)单体为原料,采用过硫酸钾引发剂合成了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St-g-AM)。用红外光谱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用粘度法测定了分子量。讨论了聚合反应的各个因素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考察了接枝共聚物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以接枝效率为考察目标,其最佳的合成工艺为:引发剂的浓度为0.07 g/100 mL,淀粉与丙烯酰胺的质量比为1∶2.2,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3 h。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比430万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PAM)对高岭土水样的絮凝性能更好,当接枝共聚物的投加量为6 mg/L时,对高岭土水样的浊度去除率达到81.77%。最佳条件所合成出的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的分子量为75万。  相似文献   

13.
以可溶性玉米淀粉和丙烯酰胺为原料,高锰酸钾/草酸为引发剂,制备了淀粉接枝丙烯酰胺聚合物絮凝剂,考查了淀粉与丙烯酰胺质量比、引发剂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接技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与丙烯酰胺质量比为1:2,引发剂质量为0.35g,50℃反应3h接枝效率最高,处理高岭土溶液有较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硝酸铈铵作为引发剂、丙烯酰胺为单体,用微波辐射法合成了壳聚糖-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反应条件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12 min,引发剂浓度5 mmol/L,丙烯酰胺和壳聚糖质量比5:1,反应温度40℃。最佳条件下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分别达到148.6%和44.0%。壳聚糖接枝物与聚丙烯酰胺(PAM)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对比试验表明:在酸性条件下接枝物与PAM的絮凝效果相近;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接枝物的絮凝性能优于PAM。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淀粉(St)为原料、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为醚化剂,利用湿法合成高取代度的阳离子醚化淀粉絮凝剂St-GTA。通过正交实验对St-GTA的合成条件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n(CTA)∶n(St)=1. 2∶1、m(NaOH)∶m(St)=0. 08∶1、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3 h。在该条件下合成的产物取代度可达0. 717 3。以高岭土悬浊液为模拟污水,考察了絮凝剂投加量、絮凝体系pH、絮凝温度、絮凝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质量分数为2%的高岭土悬浊液,当pH=7、絮凝温度为25℃、絮凝时间为0. 5 h时,St-GTA的最佳质量浓度为8 mg/L,透光率可达92. 81%。  相似文献   

16.
针对常用絮凝剂金属离子和有毒有机单体残留等问题,通过淀粉(st)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合成St-g-PDMC,再与3-氯-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TA)醚化反应接枝共聚合成阳离子淀粉絮凝剂St-g-PDMC-GTA。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单体比例、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St-g-PDMC):m(CTA)=1:1.4,催化剂NaOH用量为反应物固含量的8%,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4h时,St-g-PDMC-GTA的氮含量最高为4.17%,特性黏度为0.1581 dL·g~(-1)。采用高岭土悬浊液为模拟污水,对St-g-PDMC、St-g-PDMC-GTA和市售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进行絮凝实验,考察了絮凝剂投加量、絮凝体系pH值、絮凝温度和絮凝时间对透光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t-g-PDMC-GTA的适宜投加量为5~8 mg·L~(-1),pH为2~8,絮凝时间30 min后模拟液的透光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17.
纤维素醋酸酯接枝己内酯的聚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冰醋酸为溶剂,浓硫酸为催化剂,将取代度为2 4的二醋酸纤维素水解为取代度为1 4的醋酸纤维素(CA)。以此醋酸纤维素为接枝骨架,ε 己内酯(ε CL)为接枝单体,在辛酸亚锡的引发下,合成了醋酸纤维素/聚己内酯接枝共聚物(CA g PCL)。研究了反应物纯度、原料配比、引发剂与单体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C%)、接枝率(G%)、接枝效率(GE%)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140℃,单体ε 己内酯与醋酸纤维素的质量比为4∶1,引发剂辛酸亚锡与单体ε 己内酯的摩尔比为0 005,反应时间为16h,C%,GE%和G%分别为46 8%,65 2%和122 1%。  相似文献   

18.
以羟乙基纤维素(HEC)为基体原料、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阳离子化单体,NaOH为改性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接枝共聚合成了新型阳离子化羟乙基纤维素,并将其用于陶瓷料浆解凝剂研究。探讨了合成条件对产物分散高岭土料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羟乙基纤维素与阳离子接枝单体的摩尔比3.3%,引发剂与阳离子接枝单体比为2%,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4h时,含水量为30%的高岭土料浆中添加0.5%的阳离子化羟乙基纤维素,用涂-4杯测定陶瓷料浆流动时间平均为25.4s,高于相同条件下传统解凝剂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9.
以硝酸铈铵作为引发剂、丙烯酰胺为单体,用微波辐射法合成了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探讨了反应时间、引发剂浓度、单体和淀粉质量比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接枝反应的影响。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20 m in,引发剂浓度4 mmol/L,丙烯酰胺和淀粉质量比2.5∶1,反应温度55℃,最高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分别达到211.6%和74.3%。  相似文献   

20.
以纤维素为基体,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通过悬浮接枝聚合法制备出了纤维素基吸水吸油材料;考察了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接枝聚合物的吸水、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体与纤维素的质量比为3.0∶1.0,AM∶BMA的质量比为2.0∶1.0,相对于单体,引发剂质量分数为6.0%,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5%,分散剂质量分数为0.5%,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4 h的条件下,得到纤维素-AM-BMA接枝共聚物,其吸油倍率为11.55 g/g,吸水倍率为23.51 g/g,聚合度为53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