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明锋  方正  韩涛  匡中付  曾鹏  邓凯 《江西能源》2013,(2):49-52,66
阐述了LNG燃料汽车的优势和特点,概述了国内LNG燃料汽车的应用情况。通过LNG燃料汽车与传统燃料汽车、CNG燃料汽车在经济性、环保性、社会效益等各方面的比较,讨论了LNG燃料汽车的优缺点,对LNG汽车的市场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对杭州市LNG汽车的发展规划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舟丹 《中外能源》2013,(2):67-67
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开启了世界走向低碳能源的新时代。天然气将在中国低碳能源格局中起重要作用。2020-2050年中国天然气将在工业燃料、商住和民用能源、调峰发电、交通几大领域占据主导或重要地位,并将在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CNG汽车和LNG汽车技术领域领先于世界;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开发前景看好,自给率可达70%。  相似文献   

3.
在积极践行“双碳”目标、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加快构建更加灵活、清洁、可持续的低碳能源系统成为能源转型的必经之路。基于对能源生产供应体系所需进行的“五个转变”的分析,阐述了低碳能源系统的内涵特征,明确了其构建思路,并详细探讨了实现低碳能源系统所需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角度列举了2个具体实践案例,并展望了低碳能源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刘莉 《能源评论》2014,(7):52-56
已过而立之年的谢克昌,怀着一腔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开始在一个更高层次的领域中艰难跋涉。在勤学苦练,基本掌握英、俄、日、德4门外语的基础上,他还通过刻苦自学,掌握了波兰语。  相似文献   

5.
叙述了中国能源战略部署的主要能源、中国能源现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能源产业政策(英国为例),分析了中国能源新时代的具体要求和中国能源产业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春雁 《上海节能》2021,(4):331-336
通过对当前面向3060碳目标的城市能源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的分析,针对上海实际,探讨了城市能源绿色低碳变革的路径和关键技术,提出开展综合能源服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城市能源互联网,推动城市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山西省发展车用LNG代油燃料的条件,介绍了天然气替代汽车燃料的形式以及LNG的供给能力和以LNG为燃料的车辆技术开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未来低碳能源约束下的能源构成和油气需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艳秋  张抗 《中外能源》2010,15(1):15-22
《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简称《情景分析》)提供了4种情景,其中低碳情景大致给出了一个可能实现的能源状况,而强化低碳情景则要付出更大努力和超常投入,属于争取实现的可能目标。新能源在能源构成中的扩大是一个漫长的逐渐加速的过程。对水电和新能源的发电量应有较清楚的认识,在中国电力工业构成中,水电和若干新能源装机容量所占比例要明显高于其实际发电量所占比例。按《情景分析》的研究,到21世纪中叶我国能源构成将有很大改善,但还很难将化石能源降到占构成的50%以下,更不能改变传统(基础)能源为主体的情况。即使按低碳和强化纸碳情景的约束条件,中国对油气的需求量仍将持续增长,而在化石能源中相对低碳的天然气发展最快。2035年前后石油需求量可能超过6×108t,天然气需求量可能超过3500×108m3。相应石油进口依赖度可能超过60%,天然气将达到45%左右。煤炭仍居首要能源地位,压低煤炭需求量是实现低碳化的重要措施,但过分压低煤炭比例难以做到。这就要求必须把煤炭清洁化利用和低二氧化碳排放提到能源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认识。中国能源战略应首先关注节能减排,其次是保障基础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科技领先促进新能源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能源、电力之路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胡兆光 《中国能源》2009,31(11):16-19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能源-电力的发展路径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30年中,我国在节能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概括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使用管理,它是低碳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资源战略规划与智能电网构成低碳电力。它们将在中国的低碳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中国国情,在低碳经济(低碳能源与低碳电力)的模型基础上,展望了未来20年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能源的需求、能源消费结构、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能耗-电耗水平、CO2排放强度,以及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电源的结构、清洁能源的发电比重,能效电厂及其发电量(终端电力用户节约的电量)等,分析了今后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高碳能源到低碳能源——煤炭清洁转化的前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玉卓 《中国能源》2008,30(4):20-23
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煤的清洁转化,实现煤炭资源利用从高碳向低碳最终走向无碳的转换,是保持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现状及特点,重点阐述了煤炭清洁转化技术及其发展,提出了煤炭清洁转化的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用沼气生产高附加值燃气的技术与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沼气发电相比,利用沼气生产管道燃气、车用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沼气精脱硫、脱氧和脱二氧化碳是生产上述产品的关键技术,在有技术保障的前提下,运营模式也是使大型沼气工程更加盈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从LNG的特性和优势方面入手,介绍了它在城镇燃气中的应用范围与突出作用,然后论述了几种LNG供气形式各自的应用特点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液化天然气(LNG)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LNG生产也表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随着开采技术的快速发展,非常规天然气的可采储量和产量迅速增长,LNG气源来源也更加广泛。为了降低投资成本,使LNG产品的价格更具市场竞争力,LNG单线生产规模不断增大。同时,由于小型LNG装置工艺简单、流程短、适应性强、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小型LNG橇装装置设计简单、采购零部件少、现场工程量小、运行维护简单、具有良好的可移动性,也成为应用的热点。原料气组分及环境温度适应性强、技术可靠性高、流程简洁、操作维护简单、设备数量少、安全高效的工艺流程成为未来液化天然气技术的发展方向,而LNG工程建设模块化成为重要趋势。浮式液化天然气(FLNG)技术因投资少、投产快、效益高,特别适用于边际气田和深海气田的开发,受到国际知名石油公司的高度重视,已从概念转入工业应用。与此同时,中国、日本、韩国等主要LNG进口国正在逐步加深对上游天然气开发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发展趋势及LCNG加气站技术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目前世界上压缩天然气(CNG)汽车加气站和液化天然气(LNG)汽车加气站的加气流程和相关运行设备,对目前新型液化压缩天然气(LCNG)天然气加气站的加气原理进行了简单描述,并比较了LCNG加气站和CNG加气站的优劣,介绍了目前国外的天然气汽车和加气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相似文献   

15.
LNG气化过程中的冷能回收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NG(Liqui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在转化为常温气体使用过程中,大量的可用冷能释放出来,而我国目前对其的回收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有效回收LNG冷能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文中对LNG冷能回收利用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利用LNG冷能的冷冻冷藏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化天然气(LNG)在气化时会释放出大量的冷量,如何合理地利用这部分冷量是LNG作为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节能问题.针对LNG冷能在蓄冷方面的应用,对一冷冻冷藏库进行了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朱闻达 《中国能源》2006,28(12):31-33
近年来随着油价高启,液化天然气价格不断攀升,对中国液化天然气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应客观冷静地规划国内液化天然气项目,按照市场承受能力有序实施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优先考虑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和珠海经济发达省市。首先建成东南沿海天然气配送主干线,并在2015年左右形成中国东南沿海天然气供应网络,满足东南沿海省市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确保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液化天然气(LNG)贸易,回顾了历年LNG价格变化及市场形势,预测了以后10年内LNG供求趋势。介绍了天然气液化流程,LNG工厂、LNG运输及接收站。展望了LNG工业的现状与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工程的整体经济效益、接收站供电可靠性、取水泵房的一体化建设和燃气电厂出力 4个方面来阐述LNG接收站与燃气电厂一体化建设的优点 ,其中重点分析了在燃气电厂利用冷能的方法和效益。在分析冷能综合利用的同时 ,还指出了工程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