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草莓、蓝莓和樱桃果实中分离到3株丝状真菌138#、233#和366#。综合形态学特征观察与ITS区r DNA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3株真菌均为葡萄孢属病原菌(Botrytis)。分子鉴定进化树和碳源代谢聚类分析结果,都得到菌株138#与366#在一个大的分支上,而菌株233#在一个分支上。菌株138#鉴定结果与Botrytis cinerea(KJ937044.1)在同一分支上亲缘性达100%,且与366#亲缘性达99%;菌株233#鉴定结果与Botrytis elliptica(EU519207.1)在同一分支上且亲缘性达100%。95种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的结果表明,3株葡萄孢属病原菌对吐温80、N-乙酰-D-半乳糖胺、N-乙酰-D-葡萄糖胺和苦杏仁苷等67种碳源的代谢能力相同,包括56种最适碳源、1种可利用碳源和10种不可利用碳源,Biolog系统中鉴定出3株丝状真菌均与B.cinerea Pers.BGA相近,其中菌株233#与B.cinerea的代谢指纹图谱最为相近。  相似文献   

2.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八月脆桃果实(Amygdalus persica cv.Bayuecui)中分离到1株真菌菌株074#.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观察以及核糖体ITS rDNA序列分析,证明菌株074#为灰葡萄孢霉菌(Botrytis elliptica).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桃果实为灰葡萄孢霉菌的寄主.通过Biolog...  相似文献   

3.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自然发病的"拉宾斯"、"红灯"樱桃果实中分离到5株丝状病原真菌319~#、323~#、367~#、369~#和370~#。对分离得到的菌株纯化、回接、再分离纯化,并观察菌落形态和个体形态。提取5株病原真菌DNA,PCR扩增rDNA ITS区序列后测序,分析测序结果并构建进化树。综合形态学特征和r DNA ITS区序列鉴定分析结果,得到菌株319~#为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菌株323~#为苹果果腐病菌(Diaporthe perniciosa)、菌株367~#为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菌株369~#为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laxa)和菌株370~#为圆孤青霉菌(Penicillium cyclopium),其中D.perniciosa、E.nigrum和P.cyclopium为在樱桃果实上首次分离到的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4.
5.
枣果实皮薄肉厚、细嫩多汁,不仅在采后运输中易损坏,也极易受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对造成枣果实采后腐烂变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筛选,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的序列分析构建进化树,同时进行菌株的回接及病斑病症的验证,最终从采后贮藏过程中自然发病的冬枣和骏枣果实上分别分离到3株(221~#、227~#、232~#)和2株(229~#和230~#)丝状病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菌株221~#和227~#为镰孢菌,229~#和232~#为葡柄霉,230~#为短柄霉属真菌,通过rDNA ITS区序列分析,鉴定221~#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227~#为变红镰孢菌(Fusarium incarnatum),229~#为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230~#为产酶短梗霉(Aureobasidium proteae),232~#为葡柄霉(Stemphylium armeriae)。目前这5种病原真菌均未发现可导致枣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报道,其中Stemphyli...  相似文献   

6.
王友升  张燕  陈玉娟 《食品科学》2012,33(16):246-250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桃、李果实中分离到5株丝状病原真菌。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以及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和95种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5株病原真菌均为果生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其中091#和089#菌与Monilinia fructicola(FJ515894)的亲缘关系较近。5株褐腐病菌对D-果糖、麦芽糖、蔗糖等共56种碳源的代谢能力相同,包括51种最适碳源和5种不可利用碳源,其中Monilinia fructicola 091#与089#的代谢指纹图谱最接近,而Monilinia fructicola 086#、071#、072#的代谢指纹图谱最接近。因此利用rDNA ITS序列和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均可区分桃、李果实5株褐腐病菌不同菌株之间的差异,且两种方法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7.
王友升  陈玉娟  张燕 《食品科学》2012,33(13):235-239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安哥诺”(Prunus angeleno)和“黑琥珀”(Prunus salicina cv. Black amber) 李果实中分离到4株丝状病原真菌。通过对病原菌株形态学特征观察以及核糖体rDNA ITS序列系统分析,确定菌株059#为串珠状赤霉(Gibberella moniliformis)、菌株067#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菌株087#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以及菌株088#为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进一步利用Biolog FF MicroPlate分析病原菌对95种碳源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这4种病原菌的最适碳源皆在77种以上,且共同的最适碳源包括D-果糖、D-葡萄糖、蔗糖、山梨糖醇、苹果酸和柠檬酸等45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桃果实采后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采用转接法分离桃果实采后病原真菌,经形态学观察和核糖体rDNA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分析,对相关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生病害的桃果实分离到2株病原菌,经鉴定分别为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结论:通过对ITS rDNA序列的相关分析,对分离自采后贮藏果实中的病原真菌进行有效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9.
无花果果实皮薄多汁,采后易受微生物侵染。分离筛选采后贮藏期间无花果发病部位的病原真菌,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进行研究,并将分离得到的病原真菌回接至健康果实,发现健康果实出现与发病果实相同的病症。最终从无花果叶子和果实上分别分离到4株丝状病原真菌,其中179#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180#为气味镰刀菌(Fusarium odoratissimum)、181#为内生炭疽杆菌(Colletotrichum endophyticum)和182#为总枝状毛霉(Mucor racemosus),其中气味镰刀菌、内生炭疽杆菌和总枝状毛霉为无花果中未见报道的病原真菌。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对4株病原真菌进行碳源代谢指纹谱分析,发现它们对60种碳源具有相似的代谢特征,包括L-阿拉伯糖、D-纤维二糖和α-环式糊精等56种可利用碳源以及N-乙酰-D-半乳糖胺、N-乙酰-β-D-甘露糖胺、L-海藻糖和D-乳酸甲酯4种不可利用碳源。研究结果旨在为无花果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以及采后病害防治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杏采后易受病原菌侵染,本研究通过对采后贮藏期间‘金太阳杏’和‘胭脂杏’果实发病部位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将纯化后的菌株回接到相应品种的健康果实上,出现与分离发病果实相同的病症,经形态学特征分析、真菌r 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从杏果实共分离到5株病原菌。从‘金太阳杏’分离到3株病原真菌,其中325#为甜樱间座壳菌(Diaporthe eres),327#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328#为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从‘胭脂杏’果实分离得到两株病原真菌,分别为326#椭圆葡萄孢菌(Botrytis elliptica)和331#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D. eres、B. dothidea、A. pullulans和B. elliptica为杏果实上未见文献报道的病原真菌,而B. cinerea未有发现侵染‘胭脂杏’的报道,研究结果旨在为杏果实的生物防治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郅媛  姚婷  范雅为  张燕  王友升 《食品科学》2018,39(20):112-118
从采后贮藏期间自然发病的华莱士瓜上分离到12 株丝状真菌,将分离菌经纯化后回接到健康无损的华莱士瓜上,发病特征与分离发病果实一致,确定其为华莱士瓜的病原菌。结合形态学观察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1 株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1?株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2 株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 ex Wallr.)真菌、3 株曲霉属(Aspergillus Micheli ex Fr.)真菌和5 株镰刀属(Fusarium LK. ex Fr.)真菌。其中,黑附球菌(E. nigrum)为甜瓜中首次发现的病原菌,而草酸青霉菌(P. oxalicum)、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泡盛曲霉菌(Aspergillus awamori)、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轮状镰刀菌(F. verticillioides)和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分别为甜瓜上分离到的青霉属、链格孢属、曲霉属和镰刀属的新菌株。  相似文献   

12.
基于rDNA ITS序列分析的桑黄真菌菌株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份桑黄真菌菌株的rDNA ITS区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比较分析,并与GenBank中获得的桑黄基源物种相关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进一步将从GenBank检索获得的桑黄基源物种的ITS序列、复合外组ITS序列连同6份桑黄菌ITS序列一起作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Sh-03、04、05、06与Phellinus linteus亲缘关系最近,Sh-01与Phellinus baumii亲缘关系最近,Sh-02与Phellinus baumii、Phellinus linteus、Phellinus igniarius的亲缘关系相差甚远,为一错误菌种。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可以提供一种准确可靠且简单易行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13.
赵丽芳  马翠云  罗海澜  王飞 《食品科学》2017,38(12):112-118
从赣南野生松木上分离到1株产蓝色素真菌F10,该菌经鉴定为葡萄糖座科Pseudofusicoccum属。为研究F10产生的蓝色素的性质,实验采用不同pH值、温度、光照、金属离子、氧化剂和还原剂处理蓝色素,结果表明,该蓝色素对光照、温度、氧化剂都不敏感,对pH值、金属离子、还原剂敏感,推测这几种因素可能改变了色素的化学结构。为确定该蓝色素的结构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红外光谱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色素为芳香族羧酸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果蔬采后腐烂大部分由真菌引起,真菌侵染寄主后能否导致发病,取决于病原菌的致病能力、寄主自身的防卫反应和环境条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原菌大量繁殖,并通过分泌胞外酶、产生毒素和病原物激素从而引起寄主发病。在发病过程中,胞外酶是最重要的致病因子。本文综述了病原真菌产生胞外酶的种类、致病机理及影响因素,为果蔬采后病害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新疆赛买提杏为材料,常规组织分离法得到引起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原真菌有3类,通过形态学及r DNA-ITS序列克隆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研究发现:引起新疆赛买提杏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原菌有3类,分别为交孢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和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本研究可为杏贮藏保鲜及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新疆赛买提杏为材料,常规组织分离法得到引起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原真菌有3类,通过形态学及r DNA-ITS序列克隆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研究发现:引起新疆赛买提杏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原菌有3类,分别为交孢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和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本研究可为杏贮藏保鲜及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灵武长枣采后主要病原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灵武长枣为材料,分离得到在贮藏过程中引起腐烂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4株,采用形态学及rDNA-ITS序列分析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4株病原真菌分别为黑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和粉红聚端孢[Trichoderma roseum( Pers.)Link].  相似文献   

18.
研究3株不同来源的酵母拮抗菌(Crytococcus laurentii)001#、010#和012#的种间亲缘关系、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中的不同碳源物质代谢指纹图谱以及对于不同果蔬的侵染病原菌的生防效力。结果表明:亲缘关系相近的菌株001#和010#间的碳源代谢指纹图谱中存在43种相同的最适碳源和13种相同的可利用碳源,菌株012#则与001#和010#利用碳源情况差异性较大,但是它们分别在梨、油桃和芦笋果实上的生防效力却有一些差别,这可能与不同菌株所特异利用的碳源种类以及果蔬中含有的特异的碳源种类和含量有关。发现不同果实的碳源成分和比例引起的拮抗菌生防效果差异的现象,并揭示亲缘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菌株的碳源代谢特征表现出来,为酵母拮抗菌在生防效力作用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虫草属真菌的ITS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收集不同产地虫草属真菌,进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段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比较分析,并对ITS序列进行核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并与检索获得的7个最相似物种的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虫草属真菌的ITS序列长度为570~576bp,GC含量56.29~56.77%,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供试菌株中除C-6与九州虫草高度同源外,其他与蛹虫草均具有高度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分离自盐生海芦笋的一株代号为Salicorn 8的真菌进行鉴定,提取基因组DNA后分别PCR扩增18S rDNA和ITS区域,基因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ITS基因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分析,将该菌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