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合成并鉴定环丙氨嗪(cyromazine,CA)人工抗原。方法采用碳二亚胺法(1-(3-dimethylaminopropyl)-3-eth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EDC)将环丙氨嗪与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和鸡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分别偶联;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y,UV)、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和动物免疫对人工抗原进行鉴定。经过4次免疫,间接ELISA测定小鼠血清抗体效价,间接竞争ELISA测定血清灵敏性。结果 UV法和SDS-PAGE法结果初步显示半抗原环丙氨嗪和载体蛋白偶联成功;小鼠血清效价均在1:6400以上,2号小鼠多抗血清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27.5 ng/mL。结论本研究成功合成了环丙氨嗪的人工抗原,为环丙氨嗪单克隆抗体制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利用丁二酸酐法对泰拉霉素的羟基衍生化,引入游离羧基,合成泰拉霉素半抗原。采用活泼酯法将泰拉霉素半抗原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鸡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合成人工完全抗原泰拉霉素-BSA和泰拉霉素-OVA。利用LC-MS鉴定衍生化后半抗原的合成,利用荧光光谱、考马斯亮法鉴定完全抗原的合成。用泰拉霉素-BSA免疫小鼠,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小鼠抗血清效价。泰拉霉素半抗原和BSA的偶联比为17∶1。三免后小鼠抗血清效价可达1∶8 000。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两种方法合成司帕沙星人工抗原,并制备相应的鼠源多克隆抗体。方法:用混合酸酐法和DCC法将半抗原SPFX与BSA偶联制备免疫原SPFX-BSA,通过DCC法制备人工包被原SPFX-OVA,采用紫外光扫描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鉴定与分析。免疫小鼠后,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多抗血清效价,阻断ELISA,鉴定其抑制价和特异性。结果:UV和SDS-PAGE鉴定结果初步表明SPFX人工抗原成功合成;动物试验表明,4只小鼠多抗血清效价均在3.2×104以上,其中1号小鼠IC50值为163.87 ng/mL,与其他竞争物无明显交叉反应,抗体特异性良好。结论:两种偶联方法均能成功合成人工抗原,制备出鼠源抗SPFX多克隆抗体,其中混合酸酐法能明显提高完全抗原的合成和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4.
土霉素完全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土霉素完全抗原的制备方法,实验以土霉素为半抗原,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载体蛋白,利用N,N,-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DCC)、邻联甲苯胺(o-tolidine)为偶联剂,将牛血清白蛋白与土霉素偶联制备土霉素人工完全抗原。通过偶联率的计算确定邻联甲苯胺为最佳偶联剂。随后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和免疫原性测定实验鉴定了土霉素、牛血清白蛋白和邻联甲苯胺的偶联情况。结果表明,制得的土霉素完全抗原在免疫健康的Balb/c小鼠体内能刺激小鼠机体产生最高效价为25600(ELISA)的抗血清。  相似文献   

5.
膝沟藻毒素GTX 2,3是一类小分子物质,不具备免疫原性,欲制备其免疫血清及抗体,则必须与偶联剂及载体蛋白偶联形成完全抗原。运用乙二醛作为偶联剂,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血蓝蛋白(KLH)合成免疫抗原GTX 2,3-glyoxal-BSA和检测抗原GTX 2,3-glyoxal-KLH,并对经超滤纯化浓缩后的偶联产物进行BCA蛋白浓度测定、全波段紫外扫描、变形SDS-PAGE凝胶电泳和抗原免疫原性的鉴定。结果表明,免疫抗原和检测抗原的蛋白质量浓度分别为8.52 mg/m L和5.72 mg/m L;经全波段紫外扫描和变形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半抗原GTX 2,3-乙二醛与载体蛋白BSA、KLH偶联成功,偶联比约为1︰16和1︰20,并制备出纯度较高的免疫抗原;用制备的人工抗原GTX 2,3-glyoxal-BSA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通过间接ELISA检测6免后小鼠血清效价达到1︰20 000。成功制备了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膝沟藻毒素GTX 2,3人工抗原。  相似文献   

6.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黄曲霉毒素B_1(AFB_1)是一类常见的毒素类污染物,常共存于小麦、玉米等食品及制品中。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DON(0.56、1.125、2.25、4.5、6.75μmol/L)和AFB_1(2.5、5、10、20、30μmol/L)单独及联合作用于HepG2/C3A细胞24 h后,分别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SRB)、双链DNA含量变化以及低浓度条件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采用RTqPCR测定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ax以及Bcl-2 mRNA的相对含量。最后通过RNA-Seq测序分析2种毒素作用的毒性机理。结果显示,2种毒素单独及混合作用于HepG2/C3A细胞后使得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双链DNA含量下降,经分析后发现两者联合作用类型为加和作用。低浓度作用下均能引起细胞发生凋亡,使得细胞阻滞在S期或者S期和G2/M期,并且引起caspase-3和Bax表达量增加,Bcl-2则下降,从而引发细胞凋亡。RNA-Seq测序结果显示,经过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AFB_1与DON的毒性作用机理并不相同,其中AFB_1以及两者的混合作用主要是通过P53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凋亡,而DON并不是。AFB_1与DON可能是通过2种不同的途径一起共同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氧氟沙星完全抗原的合成鉴定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通过碳二亚胺(EDC)法把氧氟沙星(OFLX)与载体蛋白BSA和OVA分别进行偶联制备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并采用紫外扫描法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合成抗原进行了鉴定。通过杂交瘤常规技术获得了抗OFLX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7株,用辛酸-硫酸铵法对腹水进行了纯化。纯化腹水均属IgG1型。经过ELISA方法鉴定,纯化后的抗体效价>1:128000;交叉实验证明所得抗体与达氟沙星、洛美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泰乐菌素均没有交叉反应,表现了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隐孔雀石绿半抗原与全抗原设计、合成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偶联位点、偶联活性基团的性质及半抗原的合成与偶联方法分析,设计了系列不同结构的半抗原和人工抗原及其合成方法.以N,N-二甲基苯胺、苯甲醛衍生物为原料,Amberlyst 15树脂为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合成出3种隐孔雀石绿半抗原;进一步采用活泼酯和重氮化法分别将获得的半抗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形成相应全抗原.半抗原和全抗原分别经减压硅胶柱色谱及透析纯化后,采用质谱、核磁共振及紫外扫描光谱等分析手段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半抗原及免疫全抗原均合成成功,满足了进一步免疫、筛选高质量抗体和建立检测方法的需要.同时,采用分子模拟手段对抗原表面半抗原决定簇的前线分子轨道分布情况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讨论了前线轨道的分布可能对抗体特性造成的影响,为进一步的半抗原构效关系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3-氨基-2-嗯唑烷酮半抗原、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4-二硝基氟苯为衍生剂,建立了3-氨基-2-噁唑烷酮(AOZ)的高效衍生方法,成功获得了衍生物F-AOZ,并进一步通过硝基的选择性还原合成了新的半抗原AM-AOZ,经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和核磁共振(NMR)鉴定F-AOZ与AM-AOZ合成成功;采用重氮化法和戊二醛交联法将半抗原AM-AOZ分别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进行偶联,合成了AOZ免疫原和包被原,经紫外吸收法进行成功鉴定;同时,分别采用紫外扫描法和三硝基苯磺酸法(TNBS)测定偶联比。另外,采用分子模拟手段对抗原表面半抗原决定簇的前线分子轨道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讨论了前线轨道的分布对可能获得的抗体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备高质量抗体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选择化学结构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氰戊菊酯(fenvalerate,Fen)为研究对象,利用有机化学合成法在氰戊菊酯分子的一端分别引入两种不同连接长度的连接臂。通过核磁共振(1H-NMR)、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MS)鉴定,成功合成两种半抗原Fen1和Fen2,并与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偶联合成了两种氰戊菊酯免疫特异性人工抗原Fen1-BSA、Fen2-BSA,经紫外分光光度仪扫描,人工抗原的紫外图谱相对于半抗原和载体蛋白有明显差异,测得偶联比分别约为9:1和10:1,经SDS-PAGE电泳检测表明偶联成功。  相似文献   

11.
以2,4-二硝基氟苯为衍生剂,建立了3-氨基-2-噁唑烷酮(AOZ)的高效衍生方法,成功获得了衍生物F-AOZ,并进一步通过硝基的选择性还原合成了新的半抗原AM-AOZ,经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和核磁共振(NMR)鉴定F-AOZ与AM-AOZ合成成功;采用重氮化法和戊二醛交联法将半抗原AM-AOZ分别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进行偶联,合成了AOZ免疫原和包被原,经紫外吸收法进行成功鉴定;同时,分别采用紫外扫描法和三硝基苯磺酸法(TNBS)测定偶联比。另外,采用分子模拟手段对抗原表面半抗原决定簇的前线分子轨道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讨论了前线轨道的分布对可能获得的抗体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备高质量抗体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喹乙醇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琥珀酸酐法合成了喹乙醇的衍生物喹乙醇-半琥珀酸酯(OLA-SH),并通过TLC、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再分别经活化酯法和氯甲酸异丁酯法合成了喹乙醇的人工抗原(OLA-BSA, OLA-OVA),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SDS-PAGE对合成的人工抗原进行了定性鉴定,结果表明人工抗原合成成功.根据半抗原、人工抗原及其载体在259.4nm处的紫外吸光度,计算出两种人工抗原中半抗原与载体的分子结合比率分别为3.8和5.0.  相似文献   

13.
环丙沙星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化学方法制备了环丙沙星的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分别采用碳二亚胺(EDC)法和氯甲酸乙丁酯法把环丙沙星与BSA进行了偶联制备了人工免疫抗原CIP-BSA,EDC法制备了包被抗原CIP-OVA,经PAGE、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人工合成抗原的偶联比,EDC法和氟甲酸乙丁酯法制得的CIP-BSA两分子结合比率分别为4:1和11:1,CIP-OVA中两分子结合比率为12:1.这为环丙沙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合成丁香酚半抗原及人工抗原并对其结构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氯乙酸对丁香酚进行结构改造, 以获得含羧基的丁香酚半抗原。将经重结晶纯化后的半抗原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经碳化二亚胺(carbide dimethylamine, EDC)偶联制备人工抗原。采用电喷雾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对丁香酚半抗原的结构进行鉴定。采用紫外光谱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flight time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对偶联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紫外光谱结果表明, 与载体蛋白相比, 偶联物的特征吸收峰强度有一定的增强; MALDI-TOF MS结果表明, 表明丁香酚半抗原与BSA的偶联比为12.5:1。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丁香酚半抗原及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 为丁香酚抗体的制备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重氮法直接用甲胺磷连接牛血清白蛋白合成了人工抗原。通过鉴定,该人工抗原的紫外吸收光谱呈现出与半抗原、载体蛋白的紫外吸收光谱均不同的吸收峰;红外光谱图中也同时呈现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特征吸收带;并测得人工抗原中甲胺磷与载体蛋白的结合比为15∶1,表明该人工抗原合成成功。   相似文献   

16.
董斌  袁茵  段涛  林月霞  田素娟 《食品科学》2009,30(11):163-165
目的:为获得较高偶联率氯霉素全抗原,探索和优化碳二亚胺法(EDC)合成氯霉素(CA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全抗原合成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设计,优化影响合成的主要因素:蛋白浓度、CAP 与BSA 的摩尔比例、反应体系pH 值,通过紫外法和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测定合成后的偶联率。 结果:EDC 法合成氯霉素抗原较优条件为BSA 浓度15mg/ml、CAP:BSA=70:1、pH7.4,可得到偶联率为15 左右的氯霉素全抗原。结论:EDC法可用于制备较高偶联率的氯霉素全抗原,以用来进行抗体制备。  相似文献   

17.
王磊  睢珂  王志伟  潘家荣  赵杰  郑月明 《食品科学》2012,33(19):223-226
以2-甲酸甲酯苄磺酰胺和琥珀酸酐为原料合成半抗原(hapten),经薄层层析和1H-NMR鉴定后,采用混合酸酐法分别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偶联获得免疫原(hapten-BSA)和包被原(hapten-OVA),紫外光谱分析法计算得其偶联比分别为8:1和13:1,初步说明具有较好免疫原性。通过动物免疫实验获得了效价达1:32000的阳性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法检测抗体的IC50和IC10值为0.5032mg/L和0.0024mg/L,表明人工抗原合成成功。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重氮法直接用甲胺磷连接牛血清白蛋白合成了人工抗原。通过鉴定,该人工抗原的紫外吸收光谱呈现出与半抗原、载体蛋白的紫外吸收光谱均不同的吸收峰;红外光谱图中也同时呈现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特征吸收带;并测得人工抗原中甲胺磷与载体蛋白的结合比为15∶1,表明该人工抗原合成成功。  相似文献   

19.
分别以食品添加剂苯甲酸、山梨酸和肉桂酸为原料,经过酰氯化与天然二氢黄酮化合物橙皮素反应得到3种橙皮素酯类衍生物,并鉴定了它们的结构。体外比较测定了它们在多个浓度下清除羟自由基(·OH)、2,2-二苯基-1-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和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ABTS)自由基的活性,并研究了它们对亚油酸自氧化、脂质体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及抗植物油氧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此3种橙皮素酯类衍生物在体外自由基测试模型中均具有清除活性,并且与浓度呈正相关性,橙皮素-7-苯甲酸酯(化合物2)和橙皮素-7-山梨酸酯(化合物3)对亚油酸自氧化、脂质体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及抗植物油氧化能力均强于橙皮素,可作为食品抗氧化剂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宋贵平  郑海涛  何计国 《食品科学》2011,32(11):260-264
目的:建立三聚氰胺残留的免疫分析方法。方法:以三聚氰胺结构类似物2-氯-4,6-二氨基-1,3,5-三嗪为原料,分别与6-氨基己酸和对氨基苯甲酸,各经两步化学反应合成两种具有不同长度间隔臂的半抗原MEA和MEB,并分别通过碳二亚胺法和混合酸酐法将MEA和ME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三聚氰胺的免疫原(MEA-BSA)和包被原(MEB-OVA)。结果:经质谱和紫外光谱表征,证明所合成的产物为目标半抗原MEA和MEB,并且与载体蛋白偶联比可达到25.28:1(MEA-BSA)和13.11:1(MEA-OVA)。结论:半抗原MEA和MEB及人工抗原合成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