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真空旋转蒸发和结冰-解冻两种方法浓缩荔枝汁,共得到6种液体。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这6种液体和荔枝原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将两种浓缩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浓缩方法得到的荔枝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有所不同,真空旋转蒸发浓缩得到的浓缩荔枝汁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总数少,且有煮熟味,失去了荔枝原汁大部分挥发性风味物质,而其馏出液中含有很多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数量较多。而结冰-解冻浓缩法得到浓缩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数量丰富,无煮熟味,基本保留了荔枝的原有风味,而其剩余液中除乙醇外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很少。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嗜酸乳杆菌(LA)和植物乳杆菌(LP)发酵西瓜汁(以黑美人西瓜为例)挥发性风味物质,并与西瓜原汁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采用静态-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的方法,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来测定分析西瓜原汁、发酵10 h、24 h、48 h西瓜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实验研究共分离鉴定出12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醇类29种,醛类19种,酮类13种,酸类22种,烃类11种,酯类17种,其他类13种。无论是西瓜原汁还是发酵汁,醇类物质都是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在原汁中相对含量高达51%。酸类物质随着发酵的进行不断增加,是发酵后期阶段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嗜酸乳杆菌发酵西瓜汁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较原汁的变化大于植物乳杆菌较原汁的变化,在后期都产生了一些刺激性气味较强的物质,所以最佳发酵时间应控制在24 h左右。 相似文献
3.
《食品与发酵科技》2016,(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对陇南豆豉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并比较。结果表明:含有芝麻的豆豉检测出113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醇类21种、酯类33种、酸类9种、烃类15种、醛类8种、酚类9种、醚类4种、吡嗪类5种、其他化合物9种;不含芝麻的豆豉检测出101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醇类18种、酯类24种、酸类9种、烃类12种、醚类3种、醛类8种、酚类7种、吡嗪类7种、其他化合物13种;含有芝麻的豆豉中特有的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有苯甲酰肼(1.34%)、丁酸乙酯(1.91%)、正戊醇(4.04%)、乙酸乙酯(2.41%),不含芝麻的豆豉中特有相对含量较高的有苯乙腈(1.18%)、萜品醇(0.32%)。 相似文献
4.
旨在从不同芝麻油成品中找出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芝麻油掺伪鉴别提供数据支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市售的压榨与水代法两种加工工艺生产的共10个品牌一级芝麻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鉴别两种工艺芝麻油中共有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7个品牌压榨芝麻油中共检出49种风味物质,其中16种为共有成分,主要为酚类、吡嗪类、醇类、酮类、吡咯类、吡啶类等化合物;3个品牌水代法芝麻油中共检出61种风味物质,其中30种为共有成分,主要为酚类、吡嗪类、酮类、吡啶类、吡咯类、醇类、醛类等化合物;两种工艺生产的芝麻油中存在13种共有挥发性成分,分别为愈创木酚、芝麻酚、2-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2-乙基-6-甲基吡嗪、2-羟基-5-甲基苯乙酮、1-(5-甲基吡嗪-2-基)-乙酮、5-甲基呋喃醛、2-吡咯甲醛、3-糠醛、(1S,2S)-1,2-二(吡啶-4-基)乙烷-1,2-二醇、2-乙酰基吡咯、3-呋喃甲醇。综上,不同工艺、品牌芝麻油中存在共有挥发性成分,可作为芝麻油的特征标志物,用于芝麻油掺伪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分析渤海产地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肌肉中的风味化合物.方法:采用涂有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DMS-DVB)涂层的固相微萃取头萃取挥发性化合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来分析鉴定两种海洋节肢动物肌肉中的风味成分.结果:固相微萃取技术有效提取了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肌肉中的呈味物质,经过 NIST 质谱数据库和文献对照,分别确定了20种和15种主要呈味物质,大多是一些酸类、酯类、醛类、醇类等化合物.结论:两种海洋节肢动物所含有的风味物质因其含量及构成比例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独有的风味和口感. 相似文献
6.
2种韩国泡菜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提取2种知名品牌的韩国泡菜A和B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然后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鉴定。通过对固相微萃取的纤维头、萃取时间和解吸时间的选择来优化其实验条件。采用气-质联用技术从2种韩国泡菜A和B中分别鉴别出65和5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2种韩国泡菜中含有34种相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乙醇、乙酸、烯类和硫醚类等。研究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以及气-质联用技术可以很好来分析泡菜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并说明不同品牌泡菜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干燥工艺对白玉蕈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白玉蕈为原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比较了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对白玉蕈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和5'-核苷酸的含量的影响,并运用等效鲜味浓度(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对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后样品的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热风干燥后白玉蕈中可溶性糖、呈味氨基酸和有机酸含量显著低于真空干燥(p0.05),氨基酸总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5'-核苷酸含量显著高于真空干燥(p0.05);两种干制品的EUC均在第二水平,但热风干燥显著高于真空干燥85.88g/100g(p0.05)。本研究可为开发不同的白玉蕈加工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淘汰蛋鸡为原料熬煮保健鸡汤,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常压蒸发和真空两种浓缩方式处理的保健鸡汤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常压蒸发浓缩工艺保健鸡汤共检测出挥发性化合物29种,真空浓缩工艺保健鸡汤共检测出45种,其中真空浓缩工艺使保健鸡汤中的醛类物质减少了24.87%,而烃类和酯类物质分别增加了18.58%和9.81%,来自于脂肪氧化产物的己醛显著减少了10.67%(p<0.05)、庚醛和辛醛分别减少了1.24%、1.62%,而来自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戊基呋喃显著减少了4.04%(p<0.05)。结果表明,真空浓缩工艺虽然会减少醛类物质,但保留了保健鸡汤中保健独特的风味化合物,因而较常压浓缩工艺对保健鸡汤的挥发性化合物更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淘汰蛋鸡为原料熬煮保健鸡汤,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常压蒸发和真空两种浓缩方式处理的保健鸡汤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常压蒸发浓缩工艺保健鸡汤共检测出挥发性化合物29种,真空浓缩工艺保健鸡汤共检测出45种,其中真空浓缩工艺使保健鸡汤中的醛类物质减少了24.87%,而烃类和酯类物质分别增加了18.58%和9.81%,来自于脂肪氧化产物的己醛显著减少了10.67%(p0.05)、庚醛和辛醛分别减少了1.24%、1.62%,而来自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戊基呋喃显著减少了4.04%(p0.05)。结果表明,真空浓缩工艺虽然会减少醛类物质,但保留了保健鸡汤中保健独特的风味化合物,因而较常压浓缩工艺对保健鸡汤的挥发性化合物更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泥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制备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离并鉴定新鲜的及在4℃下冷藏1d的马铃薯泥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由检测结果可知,新鲜样主要风味组分有47种,而冷藏样主要风味组分有37种。新鲜样中最丰富的是醛类化合物,出峰面积相对比例76.94%,其次是呋喃类8.08%,醇类6.85%。冷藏样中出峰面积相对比例较高的是醛、酯、醇类化合物,分别为93.27%、3.45%和1.03%。新鲜样和冷藏样中醛类含量均最高,是由蒸煮阶段不饱和脂肪酸在脂肪氧合酶催化下生成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两种方法提取4种不同品牌腊八豆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对挥发性活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出11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12种,醛类15种,酮类6种,醚类7种,酚类5种,酸类4种,酯类17种,烷烃类40种,含硫类4种和杂环类5种,其中SDE法和HS-SPME法分别鉴定出98种和73种。4种腊八豆样品中,JC样品、LMZ样品、TYGS样品、TDJ样品分别鉴定出73种、66种、77种和7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1-辛烯-3-醇、芳樟醇、2-茨醇、α-松油醇、苯乙醛、(E,E)-2,4-庚二烯醛、橙花醛、甲基庚烯酮、烯丙基甲基二硫醚、乙基麦芽酚、丁香酚、棕榈酸乙酯、蒎烯、莰烯、桧烯和α-姜黄烯等。同时发现两种提取方法检测出的结果差异很大,4种腊八豆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量化分析桂花浸膏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规范桂花浸膏的质量标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3种浸膏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谱库、标准品及保留指数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并用2-辛醇做内标物,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共检出51种挥发性物质,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酯类、醇类、酮类,其中桂花浸膏1中共检出27种,桂花浸膏2中共检出31种,桂花浸膏3中共检出20种。半定量结果表明桂花浸膏2中挥发性成分含量最高,为959.50 mg/g,桂花浸膏1中挥发性成分含量最低,为89.37 mg/g。结论 3种浸膏中共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为反式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2-乙基苯酚、二氢-β-紫罗兰酮、二氢-β-紫罗兰醇、γ-癸内酯、α-紫罗兰酮和β-紫罗兰酮。 相似文献
14.
以豆花蘸料配方为研究目标,在单因素、正交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感官评价、方差分析对配方进行优化,通过GC-MS分析最佳配方的挥发性物质。实验结果表明,以郫县豆瓣205 g、花椒粉26 g、八角粉6 g、基础油230 g、生姜20 g、精盐4 g、料酒5 g、鸡精5 g、白糖4 g、大蒜10 g、胡椒粉4 g、酱油9 g、蚝油5 g制备的豆花蘸料感官评分最高。GC-MS分析结果表明,豆花蘸料共检测到47种挥发性物质,烯烃类19种,醚类7种,醛类7种,醇类6种,酯类4种,呋喃类3种,酸类1种,占总挥发物质的96.242%。烯烃、醛类、醇类和醚类物质对豆花蘸料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可能是蘸料的主要特征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5.
不同出粉率小麦粉挥发性物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与油脂》2015,(12):12-14
小麦中挥发性物质是影响面粉麦香味的决定因素,和小麦粉的组成情况(出粉率)有重要关系。采用固相微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面粉加工厂中不同出粉率小麦粉进行分析,旨在探寻出粉率对小麦粉麦香味的影响。由面粉厂取粉后根据灰分含量及流量平衡配置不同出粉率小麦粉,分别为40%、60%、80%、90%、97%。通过测定得出:五种小麦粉中共检测到68种化合物,其中醇类5种、醛类4种、酯类3种、苯环类8种、烃类44种、酸类1种、杂环化合物1种、其他化合物2种。随着出粉率的提高,小麦粉中挥发性物质种类增加,但小麦粉中醇类和醛类的物质呈减小的趋势,烃类化合物变化没有显著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芋头是一种营养丰富且资源广泛的食物。其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多糖、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具有补脾宽肠胃、调补中气、消疡散结、降压降脂、延缓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力等作用,是药食两用的佳品。国内对芋头的开发利用不充分,芋头加工产品主有油炸芋条、脆皮芋角、芋头糕、芋头扣肉以及罐头等。芋头挥发性风味物质是芋头加工产品品质控制中的主要研究内容。因此,综述国内外芋头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现状,介绍芋头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提取及鉴定方法,展望芋头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芋头的深加工及品质控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土家腊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土家腊肉为研究对象,对土家腊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以期为腊肉的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共检测出64种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酯类物质有12种,相对含量为29.56%,对腊肉的风味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乙酸乙酯的相对含量为5.92%,丁酸乙酯的相对含量为5.60%,己酸乙酯的相对含量为9.58%;酚类物质有12种,相对含量为15.91%;酸类物质10种,相对含量为12.38%;酮类物质9种,相对含量为4.87%;醛类物质有7种,相对含量为8.80%;醇类物质5种,相对含量为22.18%;含硫和含氮物质有3种,相对百分含量为0.94%.这些挥发性物质共同赋予土家腊肉浓郁的特色风味. 相似文献
18.
以半壳栉孔扇贝为原料,通过感官品质、汁液损失率、水分含量、水分活度、质构、肌原纤维蛋白提取及微观结构等指标研究不同处理温度(60、65、70、75、80 ℃)、不同处理时间(30、45、60、75 min)的真空低温慢煮(sous vide,SV)对半壳扇贝肌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烹饪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SV扇贝的感官评分值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70和75 ℃煮制30 min时感官评分值最大;60~75 ℃间SV扇贝汁液损失率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
19.
20.
本文以两种不同酿造工艺的陈醋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陈醋中共分析出3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李锦记陈醋25种,长康陈醋27种,且两者有15种相同挥发性成分。对挥发性成分进一步整理分析后发现,采取液态发酵工艺酿造的长康陈醋的挥发性成分相对集中,固态发酵工艺酿造的李锦记陈醋则呈现多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