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了一种新型化学发泡剂CFA8125与物理发泡剂HCFC-141b作为组合发泡剂在喷涂聚氨酯硬泡中的应用。考察了不同配比的发泡剂对泡沫材料的压缩强度、导热系数、闭孔率、尺寸稳定性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FA8125替代质量分数约为30%的HCFC-141b时,其它性能指标基本保持不变,而导热系数明显优于HCFC-141b体系;当替代80%HCFC-141b时,压缩强度明显增大。混合体系泡沫性能良好,说明化学发泡剂CFA8125部分替代HCFC-141b在喷涂聚氨酯硬泡中使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预分散法和一步法制备了纳米SiO2/聚氨酯酰亚胺(PUI)复合泡沫材料,考察了纳米SiO2对PUI发泡过程的影响,研究了纳米SiO2/PUI复合泡沫材料的泡孔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在PUI发泡过程中,随着纳米SiO2用量的增加,复合泡沫材料的开孔率增大,可有效防止泡沫收缩,且密度也减小;当纳米SiO2用量为10份时,纳米SiO2/PUI复合泡沫材料具有比较均匀的泡孔结构,且具有较高的开孔率、良好的阻燃性和热稳定性;柔软性泡沫还具有较好的吸声性能  相似文献   

3.
以聚醚多元醇、聚合MDI为基础原料体系,用ODP值为零的不同发泡剂制备了密度约为31 kg/m3的喷涂聚氨酯泡沫。研究了4种ODP值为零的物理发泡剂HFC-365mfc、HFC-365/227、CP和化学发泡剂K10对泡沫泡孔结构和导热系数的影响,并与HCFC-141b、水发泡剂及其混合体系进行了对比。通过泡沫导热系数、闭孔率测定与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定,探讨了导热系数与泡孔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较小的泡孔直径和均匀的泡孔结构有助于降低泡沫导热系数。导热系数随着发泡剂气相导热系数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全水发泡体系,通过一步法制备了吸油聚氨酯泡沫材料。探究了化学发泡剂──水的用量对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密度、泡孔结构、吸油性能、吸水性能、拉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用量的增加,发泡反应逐渐增强,聚氨酯泡沫的密度逐渐减低,泡孔尺寸逐渐增大,开孔结构增多;提高水的用量可以提高聚氨酯泡沫对油品的吸收能力,但是也会降低泡沫的拉伸强度,因而进一步增加水的用量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采用化学开孔剂的发泡配方中,引入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纳米高岭土(改性高岭土)制备了开孔型聚氨酯硬泡。研究了改性高岭土对开孔型聚氨酯硬泡开孔率、泡孔结构、表观密度和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泡沫的开孔率随着改性高岭土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改性高岭土的用量为4 php(每百份聚醚多元醇的质量分数)时,泡沫的开孔率从未加改性高岭土时的83. 9%升高至92. 9%,泡孔平均直径降至213. 9μm,压缩强度达到146. 4 kPa,提高了73%。  相似文献   

6.
将次磷酸铝(AHP)及膨胀石墨(EG)与膨胀阻燃剂(Orient IFR603)进行复配后添加到聚氨酯中制备阻燃硬质发泡聚氨酯(RPUF)材料,研究了IFR/AHP和IFR/EG阻燃发泡聚氨酯材料的阻燃性能、表观密度、力学性能及热降解行为、泡孔结构。结果表明,AHP及EG与IFR对阻燃聚氨酯泡沫材料具有一定的协效作用。IFR及IFR/AHP阻燃体系的加入会使得RPUF的压缩性能有所提升,但IFR/EG阻燃体系降低了材料的压缩性能。阻燃剂的加入改变了聚氨酯泡沫体系的热降解过程。阻燃剂的加入对聚氨酯泡沫材料的泡孔影响不大,阻燃剂的加入使RPUF材料燃烧后碳层更加的致密和均匀。  相似文献   

7.
《塑料》2015,(5)
采用聚酰亚胺(PI)预聚法,合成由聚磷酸铵(APP)阻燃的硬质聚氨酯-酰亚胺泡沫塑料。分析了APP添加量对泡孔结构、泡沫结构参数、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幂次法则建立起压缩性能、冲击性能与泡沫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APP添加量的增加,硬质聚氨酯-酰亚胺泡沫塑料的泡孔孔径和冲击强度减小,而泡沫密度、压缩强度和压缩模量均增大;冲击强度、压缩强度、压缩模量与泡沫密度之间的密度指数分别为-1.688、1.062和0.934;冲击性能和压缩性能与泡孔结构和孔隙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异氰酸酯、聚酯多元醇、发泡剂(水)等原料通过一体发泡成型技术制备出一种新型的三明治泡沫夹心复合材料。利用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不同水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0.5 %和1.0 %)的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的泡孔直径、密度、热导率、压缩性能、三点弯曲和热力学性能等做了研究,进而确定提高硬质聚氨酯性能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随着水含量的增加,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泡孔直径增大,密度变小,热导率降低,保温性能提高,而压缩性能和三点弯曲却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泡孔结构和良好的保温隔热及弯曲等力学性能,其最佳含水量为0.5 %。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我国聚氨酯泡沫行业HCFC-141b的淘汰计划、HCFC-141b在聚氨酯行业的使用现状和现有的HCFC-141b替代技术及存在问题,并就HCFC-141b淘汰提出了聚氨酯泡沫塑料行业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细小泡孔结构木塑泡沫材料的制备及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带有超临界流体注入装置的单螺杆挤出发泡系统制备了微孔木塑泡沫材料.所制备的木塑泡沫材料的平均泡孔直径小于50 μm,泡孔密度大于106个/cm3.对于木塑泡沫材料,随着木纤维含量的增加,泡孔平均直径减小、泡孔密度减小、泡沫密度增加、体积膨胀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HFC-365mfc和HCFC-141b体系泡沫力学性能、导热系数等,对HFC-365mfc发泡剂在聚氯酯硬泡中的应用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HFC-365mfc作为环保型的发泡剂通过改变组合料配方,其制得的泡沫泡孔细腻、均匀,导热系数低,耐老化性能好,产品性能与现有HCFC-141b体系相当,是现有...  相似文献   

12.
在相同的基础配方和异氰酸酯指数(300)下,对发泡剂HCFC-141b、HFC-245fa在聚氨酯PIR连续板材中的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对比了HCFC-141b和HFC-245fa在发泡性能(反应过程中的泡沫爬升曲线、反应速率曲线、压力曲线等)、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和保温性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发泡剂由HCFC-141b...  相似文献   

13.
复合板用聚氨酯硬泡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复配的组合多元醇、异氰酸酯、复合催化剂、发泡剂HCFC-141B与H2O、泡沫稳定剂、阴燃剂等为原料,制备了用于建筑隔热板材的聚氨酯硬质泡沫。研究了发泡剂、催化剂、阴燃剂等对发泡工艺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胺、锡类催化剂组成复合催化剂可使发泡工艺及泡沫的物理性能达到使用要求;用水和HCFC-141B组成复合发泡剂可实现优势互补;DMMP(甲基膦酸二甲酸)、TCEP(三氯乙基磷酸酯)与氢氧化铝或三聚氰胺并用作复配阴燃剂可降低阴燃剂的用量,且阴燃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HCFC—141b发泡工艺及冰箱内衬材料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HCFC-141b发泡工艺和泡沫性能,对影响泡沫制品质量的因素及抗HCFC-141b的新型ABS材料选择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长玻璃纤维增强硬质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研究了发泡剂水和HCFC-141b对纯泡沫内部温度的影响,以及玻纤增强复合材料体系的固化时间和异氰酸酯指数(R值)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HCFC-141b为发泡剂的体系放热量比水作发泡剂的放热量低,体系达到的最高温度较低。当异氰酸酯指数为1.05时,玻纤增强聚氨酯硬泡有较高的压缩强度,达到83.3 MPa。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氢氟氯烃1,1-二氯-1-一氟乙烷(简称HCFC-141b)代替一氟三氯甲烷(简称CFC-11)作发泡剂帛得具有臻密表皮层的半硬质聚氨酯整皮泡沫塑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两种发泡剂帛得材料的内部泡孔结构,比较了两者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采用HCFC-141b代替CFC-11可以帛得性能良好的半硬质聚氨酯整皮泡沫塑料。  相似文献   

17.
以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苯酐聚酯多元醇、多苯基甲烷多异氰酸酯PM-200、发泡剂一氟二氯乙烷(HCFC-141b)、泡沫稳定剂硅油AK-8801等为主要原料,采用一步法合成了聚氨酯硬泡,考察了不同种类多元醇及其配比、发泡剂、泡沫稳定剂种类及用量等对聚氨酯硬泡抗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羟值、高官能度的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可提高泡沫的压缩强度,且当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4110为100份,并加入20份左右苯酐聚酯多元醇580及10份左右聚醚403,泡沫稳定剂用量1~2份,发泡剂水用量0.5~1份,HCFC-141b用量30~35份,催化剂用量0.5~1.5份时,所得聚氨酯硬泡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HCFC—141b发泡聚氨酯硬泡的性能及其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在聚氨酯硬泡发泡剂替代中,HCFC-141b与CFC-11发泡体系在与基材的粘接性,组合料的粘度,泡沫制品的热导性,尺寸稳定性,脆性等性能上的差异,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改进措施。比较了改进后HCFC-141b发泡泡沫与传统CFC-11发泡泡沫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Biobased and open cell polyurethane (PU) foams are produced from a synthesized sorbitol‐based polyester polyol. Different formulations are developed with various blowing agent systems (chemical vs physical blowing). Synthetized foams are fully characterized and compared. The cell morphology is carefully investigated by tomograph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primary compounds, foaming kinetics, density, thermal behavior, and conductivity are fully studied, with also the main transition materials temperatures. It is shown that blowing agents especially impact the foaming kinetics. In the case of chemically blowing foams, higher foaming rate and temperatures are obtained.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is particularly analyzed using quasi‐static compression tests, according two main axes compared to the rise direction. A direct relationship is observed between the formulation, foam structure, foam morphology, and correspond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Results clearly highlight unexpected properties of biobased PU foams with unveil anisotrop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