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食品加工过程有害物产生机理研究已成为食品安全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热加工是豆制品和小麦制品最普遍的加工方式,食品热加工过程中由美拉德反应介导的蛋白质糖基化作用不仅会导致蛋白质结构、营养特性及功能特性发生变化,还会形成一些有害产物。在食品热加工过程中,还原糖是主要的反应性羰基化合物,除此之外,还原糖在热加工过程中会降解形成α-二羰基化合物(α-dicarbonyl compounds,α-DCs),这些化合物是食品热加工过程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的重要中间产物,它们具有更强的反应活性,能够与蛋白质发生糖基化反应,进而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营养特性。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已针对食品热加工过程中还原糖和α-DCs对蛋白质的糖化修饰作用展开研究,然而,还未见到有文献针对食品热加工过程中植物源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问题进行讨论。介绍了大豆蛋白和麦谷蛋白的结构及营养特性,分析了食品中参与糖基化反应的活性羰基化合物及其产生的机理,并重点介绍了食品热加工过程中植物源蛋白质糖基化的研究进展,希望对食品热加工过程中蛋白质修饰机理和有害物产生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食品热加工危害物的研究已成为食品安全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膳食中油脂与蛋白质在热加工过程中的互作,可能是一些有害物和潜在健康风险的重要来源。富含油脂的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形成的氧化产物大部分具有反应活性,能够进一步修饰食品中的蛋白质,导致蛋白质结构改变,进而改变其消化性,降低营养质量。同时,油脂氧化产物修饰蛋白质形成的部分膳食油脂-蛋白质互作产物也是健康风险诱发因素。目前,有学者针对膳食油脂-蛋白质互作产物的形成机理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展开研究,然而,尚未见针对膳食中油脂-蛋白质互作产物的产生机制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系统研究。本文介绍膳食中油脂的氧化过程及其氧化产物,分析膳食油脂氧化产物对蛋白质的修饰机理,并重点阐述膳食油脂-蛋白质互作产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α-二羰基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高度生物反应活性的羰基化合物,可与人体内含有氨基的物质发生strecker降解反应,再经一系列的重排反应进一步形成对人体有害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早期研究表明AGEs能够导致糖尿病和衰老。因此,对食品中α-二羰基化合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介绍了α-二羰基化合物产生的来源、危害、相关机理以及控制途径。  相似文献   

4.
氧化α,β不饱和醛是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有毒有害物质,广泛分布于油脂加热挥发物及各类油脂热加工食品中,也能内源性地在人体内产生,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威胁。本研究综述氧化α,β不饱和醛的结构、性质、生成途径、检测方法等内容,为提升公众对这类有毒化合物的认识,减少对人体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 前言煎炸食品是人们普遍喜爱的食物。但是,作为煎炸用的动植物油脂以及经过氢化工艺的煎炸用油脂,在较长时间高温煎炸条件下会发生氧化、聚合,裂介,水介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反应结果会使其分子量、粘度,羰基值、碘值、单体、二聚体、三聚物的含量都发生变化。这些反应所产生的二聚物、三聚物、烃类、环状化合物等物质对人体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而且含量越多、危害就越大。为了防止盲目地、无限制地连续使用同一份油脂而使有害物含量达到或超过食品卫生标准,必须对煎炸油脂进行测定,控制其质量。  相似文献   

6.
茶叶加工中美拉德反应对品质形成与安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拉德反应主要是氨基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之间发生的非酶促反应,广泛存在于热加工食品中。茶叶是重要的农产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美拉德反应对其香气、色泽、滋味品质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美拉德反应在食品加工中研究的深入,其产物的功能性与安全性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基于此,本文重点从美拉德反应对茶叶香气、色泽、滋味形成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为探索茶叶加工中合理利用美拉德反应,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而减少其不利影响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热加工过程对食品的风味、色泽以及危害物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肉类加工过程中,美拉德反应、脂质氧化和其他前体物质的降解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主要的风味形成途径,赋予肉制品特征肉香味和色泽,但往往会同时衍生出杂环胺(heterocyclic amines, HAs)、晚期糖基化末端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丙烯酰胺(acrylamide, AA)等多种危害物,增加人们罹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美拉德反应和脂质氧化是肉类加工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2类反应,在风味和危害物的形成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2类反应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使风味和危害物的形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往往同时形成并消耗同种或同类前体物,彼此相互影响。本研究综述了肉及肉制品中风味的形成机制、肉制品中常见的化学危害物(HAs、AGEs及AA)及其与风味化合物形成之间的关联,以期为肉及肉制品风味的改善及危害物的减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蛋白食品热加工过程中会因美拉德反应、氨基酸热解等同时产生多种危害物,包括但不仅限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杂环胺和丙烯酰胺。目前已有较多针对某一种危害物生成及抑制机制的研究,但因上述危害物具有相同的氨基酸等反应前体、甲基乙二醛等中间产物以及相似的反应路径,有必要对现有文献进行综合,为后续多种危害物的同步生成及抑制研究寻找新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本文系统介绍了蛋白食品热加工过程中氨基酸的变化和羰基化等蛋白结构的修饰,并讨论了这些变化与蛋白食品热加工过程伴生危害物的关系,以期从蛋白结构的改变理解热加工蛋白食品中多种危害物的生成及控制。结果表明,多响应动力学研究多种危害物的生成及抑制,以及高分辨率质谱研究蛋白在热加工过程中的结构修饰将是研究蛋白食品热加工伴生危害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赵福耀 《食品科学》1982,3(8):34-37
食品从制成以后质量就开始降低,并逐步地变质腐败。食品变质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生物、酶、氧及食品成分的相互反应。含水分少含油脂多的食品受氧的影响更大。食品中脂的氧化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不久就会产生具有毒性的过氧化物和羰基化合物而腐败。作为判别食品变质的方法除去靠感官检查外还有用气  相似文献   

10.
研究证实,油脂和富含脂质的食品极易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的丙二醛、4-羟基-2-己烯醛(4-HHE)等氧化产物能够对机体造成健康危害。本文对胃肠道消化过程中脂质氧化反应的影响因素、健康危害及植物多酚、类黑精等食品组分干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通过改善膳食结构等途径减少胃肠道消化过程中脂质氧化反应造成的健康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MR)是食品在加热过程中氨基化合物与羰基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该过程可导致食品褐变,风味物质、活性成分和衍生危害物的形成。美拉德反应产物(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MRPs)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类黑精、还原酮等。当反应控制不当时,可产生一些危害衍生物如丙烯酰胺、杂环胺类、晚期糖基化末端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等物质,可引起癌症及慢性疾病的发生(人体动脉粥样硬化、视网膜病变、神经衰退性疾病及糖尿病等)。因而本文综述了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生物活性,同时也探讨了常见的美拉德反应危害衍生物的生成机制及有效抑制方法,以期为探索合理利用美拉德反应、充分发挥其生物活性作用及减少不利影响的方法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丙烯酰胺(acrylamide,AA)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经高温加热后产生的对人类具有潜在致癌性的化合物。目前,基于生物抗氧化剂天然、高效、低毒等特点,采用生物抗氧化剂抑制食品中AA的形成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生物抗氧化剂在加热过程中对美拉德模拟体系或食物中AA形成和消除的影响和机制。目前已经证实了多种生物抗氧化剂的可能作用机制,包括防止脂质氧化、捕获羰基化合物、消除自由基、减少3-氨基丙酰胺(3-APA)转化为AA、与AA前体或其本身反应等。本文同时提出了展望,希望将对于美拉德模拟系统的研究转化为对真正食品基质的研究,尽快将生物抗氧化剂有效、经济、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以减少膳食AA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Amadori化合物是羰基化合物和氨基化合物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的一类关键中间产物,除其本身的化学意义外,其后续反应产物对食品的颜色、风味、营养性、安全性、抗氧化性等品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已经报道的Amadori化合物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主要适用于红参、烟草和极小部分食品品种。本文综述了Amadori化合物的形成机理及其定性定量的检测方法,为建立用于广泛或复杂的食品样品中Amadori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醛类化合物是指分子中含有—CHO(醛基)的化合物,它与含有亲核基团的蛋白质(或氨基酸)、膜脂、遗传物质的加成产物被认为与动脉粥状硬化、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油脂热加工过程会产生性质各异、种类繁多的醛类化合物,对食品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本文综述了油脂热加工过程中醛类化合物产生机理、种类、分子特性、危害以及影响因素(食用油类型、脂肪酸组成、加热温度和时间、比表面积、加热方式、金属离子、油脂的发烟点、油脂热加工过程中所处理的食物对象)的研究进展,为该方向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是由还原糖的羰基和多肽、蛋白质等分子的自由氨基通过非酶反应形成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合物。多项研究发现,AGEs具有多种不可忽视的生理毒性。文章通过检测模拟食品热加工和人体环境模型中荧光性AGEs的生成情况,评价牛蒡多酚的抗糖化作用。方法:分别建立体外模拟食品热加工和人体环境形成AGEs的模型,采用荧光分析法测定2种模型中总荧光AGEs、特征荧光AGEs(戊糖素)以及蛋白质氧化产物双酪氨酸、犬尿氨酸生成量,对牛蒡多酚的抗糖化作用进行评价。结果:在食品热加工模型中,牛蒡多酚对总荧光AGEs生成的抑制率最高可达60.62%,对戊糖素生成的抑制率最高可达81.47%;同时,对蛋白质氧化产物双酪氨酸和犬尿氨酸的抑制率分别为57.36%和44.25%。在模拟人体环境形成AGEs模型中,牛蒡多酚对总荧光AGEs抑制率最高可达48.37%,对戊糖素生成的抑制率最高可达52.81%;对蛋白质氧化产物抑制率分别为双酪氨酸42.63%和犬尿氨酸30.72%。结论:在食品热加工和人体环境形成AGEs的模型中,牛蒡多酚均具有较好的抗糖化作用,可作为糖化反应抑制剂用于功能性食品添加剂或膳食补充剂。  相似文献   

16.
油脂是人类膳食中的基础营养素之一。不论是食用油脂还是含油脂食品,在其生产、加工、贮藏和使用过程中都会以各种方式发生反应而逐渐被破坏变质,从而影响其营养价值和口感、风味,甚至产生有碍健康的物质。我国是油脂大国,对油脂的变质问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油脂在通常的环境条件下会自动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面逐渐破坏变质,尤以氧化为甚。氧化首先发生在甘三酯的双键和α碳位,脂肪酸基团的α碳失去氢离子而形成脂肪自  相似文献   

17.
食用油热加工过程中油脂氧化劣变 对人体健康存在风险,有效控制油脂氧化劣变,对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鼠尾草酸(Carnosic acid,CA)如何有效抑制油酸甲酯热氧化反应这一科学问题,利用国标法、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 graphy ,HPLC)、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分析CA对油酸甲酯热氧化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加入抗氧化剂能够显著降低油酸甲酯主要特性指标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 ,FFA)、酸价(Acid value,AV)、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 ,POV)、p-茴香胺值(p-anisidine value ,PAV)、总氧化值(Total oxidation value ,TOTOX值)和抑制主要醛类羰基化合物和自由基的产生。其中CA对油酸甲酯FFA、AV和自由基的抑制作用效果略好于TBHQ,而在POV、PAV、TOTOX和醛类羰基化合物方面稍逊于TBHQ。电子顺磁共振分析表明CA比TBHQ对油酸甲酯中自由基含量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研究表明加入抗氧化剂可以提高油酸甲酯的热氧化稳定性,其作用效果可与TBHQ媲美。  相似文献   

18.
糖基化反应是高营养食品常见的一类反应,食品中的脂类成分对糖基化反应有很大影响。本研究以葡萄糖和卵清蛋白(OVA)建立糖基化对照体系,与含有不饱和脂肪酸(UFA)的模型组进行对比,探究脂肪酸氧化对于糖基化反应产物二羰基化合物、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及糖基化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UFA通过不同方式促进二羰基化合物的形成,并通过改变OVA蛋白的高级结构显著促进糖基化反应。脂肪酸的不饱和度与二羰基化合物含量、TBA值、POV值均成正比,与羧甲基赖氨酸和吡咯素含量成反比。通过SEM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可知,脂质氧化次级产物对二羰基化合物的影响力较强(路径系数0.814),对两种AGEs的影响力相对较弱(0.246);脂质氧化初级产物对两种AGEs的影响力强于二羰基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脉冲强光(IPL)对油脂氧化的影响,选取动物油(猪油)和植物油(大豆油)为对象,研究了不同IPL处理对二者POV值、CGV值、MDA值及自由基的影响。结果表明,IPL处理可促进两种油中过氧化物、羰基化合物、丙二醛和自由基的形成,且随着脉冲能量的增强,油脂的氧化程度增大。脉冲强光处理对猪油POV值、MDA值及自由基含量的影响均比大豆油大。动力学分析表明,脉冲强光对油脂氧化的影响符合半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0.
利用H2O2诱导花生油产生羰基化合物,采用油脂与L-天冬酰胺反应构建模拟实验体系,研究了油脂羰基价对丙烯酰胺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脂的羰基价与丙烯酰胺的形成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2=0.96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