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交-交变频器的控制特性,提出了较为新颖的多CPU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该结构集自诊断、容错、多CPU控制技术于一体,不但提高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而且可实现较为复杂的系统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2.
以开发国产化数字交-交变频矢量控制调速系统为目的,将DSP技术与交-交变频矢量控制理论相结合搭建了基于多DSP感应电机交-交变频数字控制系统的实验平台,并设计了系统的软件流程,在此平台上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研究开发的系统具有可行性、有效性以及较好的静态、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无环流交鄄交变频器最大的缺陷是对电网产生无功功率冲击和谐波公害,为此提出了高性能绿色交鄄交变频器的概念。通过交鄄交变频器与电力无源滤波器组合,合理控制变频器环流的大小,可实时补偿无功功率。滤波器使新型交鄄交变频器系统的谐波得到抑制,环流不但使系统最高输出频率从33%的输入频率提高到80%输入频率,而且基本上消除了输出电流畸变。通过传统的交鄄交变频系统和高性能绿色交鄄交变频系统性能的对比证明,后者明显具有更高的输出性能,同时消除了对电网的污染,达到了绿色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全数字化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矢量控制系统大多采用多微机控制。而本设计采用由两片定点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控制核心的同步电机交-交变频调速系统方案。并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控制的交-交变频器装置。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是正确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全数字化同步电动机交-交变频矢量控制系统大多采用多微机控制.而本设计采用由两片定点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控制核心的同步电机交-交变频调速系统方案.并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控制的交-交变频器装置.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是正确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交-交变频同步机系统运行时埘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我们针对重钢中板厂粗轧机交-交变频同步机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一些分析研究。本文介绍了基于Matlab的交-交变频器带不同负载的建模与仿真。对交-交变频器输出电压及输出电流进行了谐波特性分析,指出了输出频率、输出电压比、“死区”对交-交变频器的影响,介绍了一种有效的零电流检测方法。并且对该系统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的运行特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脉冲阻塞式斩波交-交变频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变传统交-交变频技术功率因数低,功率器件多的状况,发挥无中间直流环节,功率双向流动和超低速传动等优势,针对节电传动设计了一种低成本装置,提出将交-交斩波调压器变性为交-交斩波变频器的构想,用周期性阻塞式脉冲控制取代了连续脉冲控制,并用等脉宽和SPWM变脉宽两种规律实现了该构想。文中推导了设定工作频率下控制参数的关系式,讨论了最少器件的拓扑,并给出了单管变频器的典型实验波形。最后,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并建议采用压频比协调变频调速与单独变压调速的分段复合开环控制策略,实现电机系统的低成本简易节电。  相似文献   

8.
基于Matlab/Simulink环境,建立了交-交变频器的仿真模型。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交-交变频器谐波的分布规律,讨论了各种因素对交-交变频器动态特性及谐波的影响,为交-交变频装置的设计和谐波治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交-直-交型变换器和直接型矩阵式变换器中存在的开关数量多、换流过程复杂的问题,详细地介绍了一些新型矩阵式变换器电路拓扑及其工作原理和控制方式,并将其与直接型矩阵式变换器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各式新型矩阵式变换器的优缺点,为后续矩阵式变换器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交—交变频器 ,由于该变频器采用了SPWM调制和预制技术、直接变频 ,它完全综全了传统变频器的优点 ,克服了它们的缺点 ,具有卓越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CPU控制的3.3kV组合磁力控制站通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3.3kV组合磁力控制站中各CPU之间以及CPU与智能显示屏之间通讯的重要性,介绍了通讯原理,设计了单片机与PLC、 PLC与PLC、PLC与触摸屏之间通讯的总体方案,并给出了软、硬件实现方法,提出了通过单片机与PLC实时通讯来协调控制电力负荷的新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通讯系统方案可行,数据传输实时性好、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 485总线的多CPU控制系统中各个CPU控制之间要协调工作,则网络模型和网络通讯协议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该种控制系统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该系统的RS 485网络简化模型和通讯协议。在简化网络模型和通信协议基础之上编制的通信程序大大的提高了系统的通信速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发电厂安全稳定紧急控制装置的研制--装置及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发电厂安全稳定紧急控制装置的研制-原理及算法”的续篇,主要介绍了WAW-1型安全稳定紧急控制装置的实现技术及动模试验结果。装置以分层分布多CPU系统模块构成,以人用内存方式实现高速通信,以软硬件配合解决多CPU系统的同步采样、同数据窗计算和同步计算状态转换的技术问题。动模试验结果表明,串眼电厂送出线运行方式、运行状态的变化,线路过负荷正确报警。系统故障时能正确预测暂态稳定性并快速投入切机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电容型变电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有效降低现场在线监测的干扰,提高系统的测量准确度,设计了一套电容型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分层(级)分布多CPU结构,整个监测系统由分布于现场的各个现场测量与处理单元和位于主控室的数据管理与诊断系统所共同组成。现场测量与处理单元以数字信号处理模块(DSP)与逻辑和控制模块(FPGA)为核心,软件上采用加窗插值的高精度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算法,可有效降低非同步采样和频率泄漏给谐波分析带来的误差,提高测量准确度。针对目前影响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测量准确度的各种因素,给出了该系统在改善系统测量性能的相关措施。在实验室模拟现场接线测试了系统,其测试结果与标准M-8000型变频介质测试仪相比,绝对误差均<0.1%,该在线监测系统的测量准确度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5.
陈汹  唐凯 《江苏电机工程》2010,29(2):38-40,43
针对老的稳定控制装置传统编程方法的不足,将在线可编程序(IAP)技术应用于多CPU新一代的电力系统稳定控制装置中,使得装置程序的远程升级和维护,通过现有的Internet或其他通信方式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大大简化了现场服务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6.
给出了一种分布式智能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及系统软硬件的组成和实现。系统设计中采用多CPU的并行处理方式和智能数据处理方法,实现了系统的实时、准确报警和可靠的联动控制,利用现场总线CAN实现控制器的联网。实践表明,系统可靠性高、灵活性强、人机界面友好。  相似文献   

17.
小水电站多功能测控一体机的研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我国小水电站的自动化技术水平,实现小水电站无人或少人值班的要求,提出了一种集发电机保护、综合测控、励磁控制、同期控制、顺控、远程通信等功能组合的智能一体机。该一体机采用多CPU的硬件模式,由于一体机内部的运算量大,实时性要求高,主控制器采用DSP56F807,内部各功能模块采用CAN总线相连,一体机与上位机之间采用工业以太网相连,通信快速可靠、抗干扰性强。该机结构紧凑,便于安装使用,在现场可独立运行及操作,在多机系统联合运行时又可根据需要配置上位机,构成水电站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舟山直流输电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应用8096系列单片机实现直流输电多微机控制系统的具体方案.该方案充分考虑了8096系列单片机的特点,尽量以软件实现控制功能,使控制系统的应用、配置比接近1.文中详述了多微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控制算法,以及硬件结构、软件模块的功能和特点.对直流输电的控制策略和启停控制模式等,也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A model construction of a multi-agent system (MAS) and 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agent are described. The precision control method using the multi-CPU of a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 is introduced, and a distributed method using multiple CPUs to control different motion machines is given.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industrial control fields, the combination of using the credible PLC to control the motion machine and multi-CPU task distributing methods can solve multiaxis machine linkage and implication, providing a more credible method for multi-axis motion unit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7, 28(1): 32–37 [译自: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