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江苏油田小断块油藏剩余油成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地质综合分析法、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法、油藏工程动态综合分析法、剩余油监测法。剩余油的成因有4种,即储层非均质性(如沉积微相)的控制、构造(如断层)的控制、注采系统完善程度的影响、复合因素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油藏类型、储层特征及开发条件下形成的剩余油的不同。实施不同的调整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2.
吕捷 《中外能源》2008,13(6):48-50
阐述了通过补孔完善注采关系进行剩余油挖潜的做法。对萨北开发区近年来的补孔井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对限流法压裂投产的低效井进行限流段重射补孔、通过补孔完善不同层系水驱注采关系、水驱井补孔完善聚驱单砂体注采关系等,确定了经济有效的措施类型。实践表明,通过补孔措施,灵活运用水驱低产井完善水驱不同井网、聚驱注采关系,挖潜不完善井区的剩余油,可以取得较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分析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前后期风速的响应变化,对掌握极端降水发生规律、提高极端降水-风速响应关系认识、预防及应对水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定义考虑前后期降水的极端降水事件并根据雨峰位置划分为峰前、峰后和双峰3种雨型,分析我国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分布特征及与风速的关系。结果表明,单峰雨型发生频次高于双峰雨型,量级从西北到东南逐渐递增,西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上升趋势明显;东南、东北地区风速越大,极端日降水阈值越高,西南地区则相反;极端日降水发生前后风速存在异常波动现象,西南地区表现为风速减弱,其他地区先增强后减弱、极端日降水当天风速最大。  相似文献   

4.
井筒温度是油气井建井工程的重要参数,对于高温高压气井,实践证明在井中放置温度探测器来测量温度数据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作业成本。可采用准确率较高的数值分析手段对井筒内压力温度分布进行预测。以往的温度预测模型在确定气体参数时,很多情况下把井筒内的气体黏度认为是不变的,而实际上黏度是温度和压力的函数,尤其是在高温高压情况下,气体黏度在不同的井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量,通常只考虑低压情况,计算误差将很大,必须将温度和压力进行耦合分析,才能更加接近实际情况。为此,针对高温高压的特殊气井,考虑纵向传热和动态黏度变化,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模型,对温度-压力进行耦合分析,采用双重循环方法来求解,内环求压力,外环求温度,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及可靠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考虑了热量沿井筒的纵向传递和不同压力下气体黏度的变化对温度的影响,使井筒温度分布计算与实际更加吻合,所提出的温度分布计算模型以及相应的分析方法,为研究温度对套管接头密封和套管附加载荷的影响等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尊村引黄灌区是山西省一座大型多级高扬程提水灌溉工程,由于所引黄河水的泥沙含量较高,导致灌渠泥沙淤积问题十分严重,从而影响到了渠道的正常运行。为了掌握灌区渠道水沙分布规律,缓解渠道淤积问题,通过在尊村二干渠设立7个观测断面开展水沙监测,对渠道水流速度、含沙量及断面尺寸进行测定,并分析了渠道沿程流速和含沙量的变化情况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渠道的平均含沙量在0.7kg/m~3左右,沿程含沙量在0.63~0.82kg/m~3之间,总体变化不大,不同断面各个点流速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但变化规律不明显;右岸混凝土板衬砌,左岸未铺设,大多情况下右岸悬沙含量较左岸低;夏灌时的渠道含沙量大约是春灌时的2~3倍。研究结果可为灌区管理和节水减沙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亚 《中外能源》2008,13(4):53-57
针对下二门油田泌238断块地层非均质性强、大孔道发育、平面上注水方向性强、纵向上注入水沿高渗透层段窜流严重、常规注水开发效果差的开发状况,介绍了不稳定注水和多轮次调驱技术原理、施用条件、施用方案制定,并进行了现场应用。应用结果表明:①经过7个月的不稳定注水,非中心区油层动用程度提高,日产能力由18t/d上升至45t/d。综合含水率下降5.9个百分点,自然递减由11.3%下降到0,压力保持水平上升到68.1%;②对试验区3口注水井实施了3轮次调驱,窜流大孔道得到有效封堵,累积增油4996.4t,综合含水率下降4.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大庆外围采油厂开发的新区以低渗透储层为主,采用同步注水开采技术投产后表现为后期递减快、受效效果差。超前注水可以合理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地层压力,防止储层渗流能力下降,使油井投产初期具有较高的采出程度和地层压力。试验区N区块采用20注50采超前注水开发方式。结果表明,超前注水产量年递减率比同步注水低10.3个百分点,吸水厚度比例达到75%以上,预测最终采收率比同步注水高2.5个百分点,内部收益率比同步注水高12.4个百分点。应用数值模拟技术模拟不同含水阶段注水强度、注水量、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及注水方式,并与同步注水进行对比,确定超前注水开发后期调整对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油井投产后注水强度由3.0m3/(d·m)调整到2.5m~3/(d·m)时效果最好,阶段采出程度提高1.5个百分点;注水强度为2.5m~3/(d·m)时,油井投产后即调整好于滞后调整,阶段采出程度比投产12个月后调整高0.4个百分点。将该研究成果应用于其他区块开发,增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菱铁质结核是含煤建造中常见的一种成岩结核,它是在弱碱性还原环境的成煤盆地中,铁质和有机质等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而形成和富集的。研究其在含煤岩系地层中的数量、大小及分布规律,并用它来进行岩层和煤层对比,能较好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罗洪  黄欢 《水电能源科学》2012,30(5):139-141
为掌握贵州地区雷电活动的分布规律,以贵州省雷电定位系统监测的2006~2008年数据为基础资料,采用网格法对贵州省的雷电日、地闪密度等雷电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雷电流幅值分布规律,并提出了贵州省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分布计算公式,为贵州省山区输电线路防雷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姜旭 《中外能源》2010,15(7):50-52
为进一步提高油藏动用程度,洼38块从2006年起在薄油层区域部署水平井,并采用油层酸化、井筒电加热等措施辅助蒸汽吞吐开采。然而,洼38块薄层水平井蒸汽吞吐采油呈现阶段峰值产量高、产量递减快的特征。采用扩散方程加定解条件的方法,建立了水平井渗流数学模型,推导出了在拉普拉斯空间中水平井的无因次产量与无因次井底压力之间的关系式,并作出理论上封闭油藏中不同影响因素下水平井的产量递减曲线,得出主要产油阶段在峰值期的结论。据此制订了调整措施,即在保证不出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采液强度,趁热快采,提高热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油汽比,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水平井洼38-东H3在第3周期后应用了该措施,第4周期油汽比从0.27上升到0.6,第5期的油汽比也比第3周期高0.08,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油田部分水平井出现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迅速,开发效益变差等问题,根据高含水水平井见水特征,将其分为折线型、凹S型、凸S型与直线型四种类型;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不同类型水平井水淹规律与剩余油潜力,得出高含水水平井剩余油潜力依次是:凸S型>凹S型>折线型>直线型。研究成果可为高含水水平井控水稳油措施的研究与制定提供依据,对进一步提高水平井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松  刘洪发  陈颖 《中外能源》2014,(11):51-55
塔河一区为辫状河平原亚相分流河道沉积的底水油藏,夹层较为发育。纵向上发育3套夹层,与相邻储层物性差异大,遮挡效果明显;平面上夹层展布面积小,但多套夹层相互遮挡,形成较大的遮挡范围,对剩余油控制作用明显。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后,研究剩余油的成因和分布特征是开展调整挖潜的基础。针对塔河一区3套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应用剩余油测井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剩余油的分布。结果表明,塔河一区夹层控制型剩余油主要有两种类型:由于夹层遮挡形成的低渗部位剩余油及高部位的井间剩余油。结合夹层纵向分布及平面遮挡连片的展布特征,通过生产直井低渗段剩余油,在井间动态关系明显的井组应用井组优化,挖潜井间剩余油,通过注入介质改变井周压力场,实现对井周剩余油的调整挖潜,取得明显增油效果。经过两年的矿场实践,油藏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