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2.
反复荷载下联肢剪力墙结构连系梁的性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1985年在清华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进行的15个普通配筋连系梁的试验结果,结合1983年进行的另一批21个连系梁试验结果,研究了名义剪压比、剪箍比、跨高比等因素对低周反复荷载下连系梁的延性、耗能性能、破坏形态的影响。在跨高比小于3时,名义剪压比、剪箍比是影响连系梁性能的主要参数。最后并对连系梁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4.
5.
连梁作为联肢剪力墙中的重要构件,能够通过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输入的能量,降低剪力墙肢的损伤程度,是联肢墙结构多重抗震防线设计的关键。相较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连梁,在连梁中内嵌钢板更能够提高连梁的延性,获得更好的受力性能,是近年来联肢剪力墙连梁研究的热点之一。以组合连梁内嵌钢板的配钢率及其与墙肢的连接方式作为试验变量,一共设计并制作了三个组合连梁试件,通过伪静力试验研究了各试件在模拟地震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并采用DIANA软件对试验的试件建模分析,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较,发现二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短肢剪力墙(RC-SLW)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整体工作性能、破坏形态和滞回特性。结果表明:短肢剪力墙是一种强肢弱梁型的联肢墙,连梁的屈服先于墙肢的屈服,该结构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和延性,为其推广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设置钢板混凝土连梁的混合联肢剪力墙是将传统的钢筋混凝土联肢剪力墙中的混凝土连梁用钢板混凝土(PRC)连梁代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联肢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控制是目前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国内外PRC连梁已有试验数据回归分析,提出了PRC连梁基于不同位移要求的所需配钢特征值计算式。以连续化方法的解析解为基础,以联肢剪力墙合理耦联率、层间位移角限值和PRC连梁的延性需求为约束条件,提出了该混合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控制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设置PRC连梁的混合联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控制,宜根据结构整体位移延性需求及目标耦联率,确定PRC连梁的截面尺寸、剪力需求和内嵌钢板截面尺寸,以实现预期的屈服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连梁节点构造时联肢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制作了3个缩尺比例为1∶3的联肢钢板剪力墙试件。试件中连梁与柱的连接分别采用隔板贯通式焊接节点、穿芯螺栓节点和悬臂梁段-端板节点,竖向边缘构件采用方钢管混凝土柱。对3个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得到了联肢钢板剪力墙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特征荷载和位移等指标,分析了结构的延性、耗能能力、承载力及刚度退化等性能。结果表明,各试件位移延性系数均大于5.37,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均大于0.211,刚度和承载力退化稳定,承载力退化系数均大于0.91。连梁节点的差异导致各试件的屈服顺序均不相同,采用穿芯螺栓连梁节点的试件,连梁先发生剪切屈服,耗能能力最优;采用悬臂梁段-端板连梁节点的试件,连梁与剪力墙板几乎同时屈服,耗能能力次之;采用焊接连梁节点的试件,连梁因节点焊缝断裂而破坏,试件初始刚度较高,承载力与耗能能力低于其他试件。总体上,各试件的剪力墙板与连梁均发生了较严重的破坏,实现了多道抗震设防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9.
连梁是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第一道防线,如何通过提高连梁抗震性能进而提高既有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前期试验研究表明,带有钢板屈曲约束装置的RC连梁螺栓钢板加固法(LRSP加固法)可有效提升连梁的抗震性能,但这种方法对联肢剪力墙结构整体性能的提升尚不明确。为了研究LRSP连梁加固方法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基于已开展的LRSP加固连梁的试验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加固前后连梁的宏观模型。结合剪力墙精细模型,提出了适用于联肢剪力墙结构的组合式模拟方法,揭示了采用LRSP方法加固前后联肢剪力墙结构的地震损伤机理。结果表明,LRSP加固方法可有效提高连梁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从而提升结构的耗能能力,控制结构位移,减小结构损伤,显著提升联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通过4根足尺对角斜配筋连梁和14根传统配筋连梁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表明,采用对角斜配筋不仅可以提高连梁的抗剪和抗弯能力,而且可以大大改善连梁的滞回延性和耗能性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30个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对梁柱节点核心区的受力性能以及影响核心区混凝土抗剪强度的几个主要因素,如直交梁约束、轴压比、剪压比、配箍率以及梁纵筋在核心区的锚固滑移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节点核心区混凝土抗剪强度计算公式及有关设计建议。同时进行了6个转移梁塑性铰的节点试验,探索了避免梁纵筋在节点核心区的滑移、改善节点抗震性能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五榀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竖向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结果。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竖向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包括无粘结筋应力、裂缝分布、恢复力特征、位移延性、极限承载力和破坏形态等)进行了详细探讨,提出了影响结构极限承载力和位移延性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比较,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钢骨高强混凝土梁柱十字节点抗剪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就两个不同梁柱刚度比、内置实腹I字钢的钢骨高强混凝土(>C75)梁柱十字节点试件分别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就高强混凝土的作用,型钢腹板、箍筋、翼缘框等对节点的抗剪能力贡献进行了分析,对不同梁柱刚度比的抗剪能力做了对比,并提出了这种结构的节点抗剪承载力公式。  相似文献   

15.
进行了新型异型剪力墙高层结构的拟静力试验,同时,对这种新型剪力墙结构作了非线性抗震理论分析;对其能够抵抗较大水平力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与传统剪力墙结构相比,这种异型剪力墙用的结构材料减少,其整体抗震能力和抗侧刚度却比传统剪力墙结构大。因为在反复水平力作用下,内力发生了重分布,受力变形更加均匀,墙、柱的内力均有所减小,裂缝分布均匀。楼板起到了较大的传递内力的作用,并将多榀隔层错跨剪力墙联结成为一个沿竖向整体刚度均匀的三维空间结构,发挥空间结构作用,从而提高了异型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整体抗侧刚度、开裂荷载和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6.
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剪力墙连梁很容易发生超限现象。讨论了连梁定义、联肢剪力墙破坏形态和连梁设计原则,结合工程经验和规范要求对连梁超限问题从结构概念设计和结构构件设计两大方面考虑提出众多可操作的处理方法。建议:当梁宽小于等于200 mm时,设置钢板或设置水平缝;当梁宽不小于250 mm时,设置交叉斜筋或型钢混凝土梁;当梁宽不小于400 mm时,采用对角斜筋配筋或对角暗撑配筋。  相似文献   

17.
部分预应力框架梁柱节点在反复荷载下的受力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8个梁柱节点组合体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考察了预应力对节点强度、刚度和能量耗散能力的影响,研究了梁筋的粘结滑移问题。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节点抗剪强度和梁筋锚固等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容易出现连梁剪压比不足的问题,提出多连梁的设计理念,通过设置多个连梁代替传统单连梁的方式,可以有效增大连梁的抗剪面积与跨高比,明显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确定多连梁截面尺寸的基本原则是结构的侧向刚度与单连梁保持不变。对剪力墙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进行了详细分析,全面比较了多连梁与单连梁对结构动力特性、层间位移角、侧向刚度和构件内力的影响以及对改善连梁剪压比的作用。对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了多连梁剪力墙结构对最大层间位移角、塑性铰分布、抗剪承载力及结构非线性耗能能力的改善效果;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连梁在往复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多连梁跨高比大,其破坏形态从剪切破坏转化为弯曲破坏,构件的延性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9.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FT) columns are used in the primary lateral resistance systems.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se the behavior of the steel beam to CFT column connections.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for simulating the behavior of CFT connections was developed with the aid of the general purpose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package ABAQUS. In this paper, 90 CFT connection specimens include simple and moment connections that were tested under reversed cyclic loading. Shear capacity of joint, moment-drift response, energy absorption, and displacement ductility were studied in those models. The result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hysteresis curve of CFT columns was plump; no pinch phenomenon can be found; the damage and degradation degree of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specimens is lower; and high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can be achieved. Improvement in the behavior of CFT connection depends on the beam characteristics and column fea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