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节能》2016,(5)
在风光互补发电的基础上,提出了联合制氢燃料电池系统。当风光能量比较充足时,过剩电能可用于电解水制氢。这样,能量可有效地储存起来,作为氢燃料电池的燃料气。该项研究将供能和储能结合起来,保证了供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大大减少了能量的浪费,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节能》2019,(11):79-84
文中利用Matlab/Simulink以河北工程大学风光互补发电制氢储能系统为原型建立了仿真模型,将邯郸地区的气象参数输入模型,得到系统各部分不同容量配置下的发电量、制氢速率以及太阳能、风能、电能转化为氢能的效率。分析出各影响因素对制氢速率的影响程度,太阳能、风能发电的效率,太阳能、风能、网电转化为氢能的效率,为风光互补发电制氢储能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辉  梁勃  王伟  李军 《太阳能》2012,(13):42-46
分析了风力发电系统与光伏发电系统各自的运行特性,阐述了尚义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构成,指出了风光互补系统能够弥补电和光电各自的缺陷。通过比较尚义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日功率曲线与日负荷曲线,确定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氢气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清洁能源载体和未来的替代燃料。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一种新兴的、有前途的制氢技术。该文对风光互补发电产氢及燃料电池储能系统设计进行了研究,对于该技术在合成氨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各种环境低负荷的制氢技术。SPE电解水制氢技术成熟,将成为未来主要制氢方法之一。生物化学制氢和半导体光解水制氢仅以太阳能为能源,前景广阔。生物质制氢清洁、节能,值得推广。环境低负荷集成制氢系统综合多种技术,是制氢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新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是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和氢能利用的重要途径,以匹配电解水制氢工作特性的制氢电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电解电流、温度与电解槽端口电压、能量效率、制氢速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制氢电源需具备输出低电流纹波、输出大电流、宽范围电压输出的特性。为满足新能源电解制氢系统需求,提出一种基于Y型三相交错并联LLC拓扑结构的制氢电源方案,该方案谐振腔三相交错并联输出,满足电解槽大电流低纹波工作特性,并采用脉冲频率控制实现谐振软开关,提高变换效率。最后,搭建仿真模型和6 kW模块化实验样机,验证所提出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在风光互补系统的容量配比研究中,并未考虑风光发电实际输出功率的随机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规划的风光互补系统容量配比方法.考虑到风光发电的实际输出功率具有随机性,基于随机规划理论建立以功率平稳输出为目标的风光互补系统容量配比模型;利用基于随机模拟技术的粒子群算法求解模型,探讨了风光互补系统的最佳风光容量配比;并以琼海市某...  相似文献   

8.
风光互补技术及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简要回顾国内外风电、光伏技术与应用发展态势,结合风光互补系统应用,分析、介绍了风光互补LED路灯照明系统、智能控制器设计、分布式供电电源、风光互补水泵系统.并着重分析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互补分布式能源梯级系统原理,涉及的技术关键等。研究表明,风能、光伏发电应用需要实现低成本、规模化,风光互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2020,(4)
结合某工业园区实际用能需求及员工绿色出行需求,设计了一套园区级风光储充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通过交直流耦合微电网,将风力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作为工厂新的电能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变压器负载率较高的运行工况;通过配置一定容量的电储能系统,实现了网内新能源发电波动平滑、系统移峰填谷运行、不间断供电电压支撑等;并研发了一套V2G直流对充充电桩,将光伏发电、储能与充电桩通过直流母线的方式进行连接,以实现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该系统实现了不同能源、储能、配电系统、负荷等的实时状态监测、经济运行优化、调度管理控制等,可保障园区多能互补系统平稳、高效、绿色、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0.
采用当地风速和辐射强度等气象因子日变化典型特征曲线为基础数据,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日输出功率曲线最接近当地负荷曲线为最优化目标,以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为变量,建立一种并网风光互补容量优化配置模型,旨在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和利用效率。利用武汉某区域用电负荷数据和该区域测风塔风速数据及太阳辐射数据进行算例分析,结果验证了所提出优化配置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可再生能源》2013,(3):69-72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优化配置是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优化目标为系统安装成本,约束条件为供电可靠性。合理的匹配设计是充分发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优越性的关键。在成本(目标)函数的最优化计算中,提出一种基于偏好的交互式多目标优化算法,利用交互式遗传算法优化目标权重值组成的种群,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加权单目标函数,并将其应用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优化配置中。计算结果表明,在满足负荷用电的前提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经济性能优于单独的光伏系统和风电系统。  相似文献   

12.
文中主要对国内工业制氢领域已经进入成熟商业应用的技术路线进行对比研究,重点对制氢成本、原料来源和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氢能源需求激增的条件下,采用化石能源制氢、化工原料制氢和工业副产物制氢都将受到高碳排放、引起污染和原料来源不可持续的影响,无法作为稳定的氢能供给来源。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电解水制氢结合,在有效解决风电和光伏发电消纳问题的同时降低制氢用电成本,应是未来我国氢能使用的最为可行的制氢方式。  相似文献   

13.
风光互补控制器的智能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基于ATtiny15L的智能化小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控制器的硬件结构、工作原理及其软件设计方法,并运用仿真和实验手段进一步证明该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该技术已成功地应用到600VA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设计开发中,实践表明该控制器技术升级与降低成本并举,并即将投入生产。  相似文献   

14.
自匹配风光互补海水淡化系统为上海骄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种更优化的利用光能及风能用于海水淡化的电能控制系统,其工作模式和当今国内普遍采用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很大不同。通过分析自匹配风光互补海水淡化系统性能特点,对风光等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沿海地区纬度跨度大,建筑冷热负荷呈多样性,考虑采用风光互补系统满足建筑冷热需求,以解决沿海岛屿地区的用能问题.为探究沿海岛屿的风光互补系统与建筑冷热需求之间的适用性情况,分析了23个沿海城市所在区域的风光资源特性和某建筑全年冷热需求特性.通过对风光互补系数、相关系数、即时负荷满足率、即时能源利用率和供需协同性的季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电解水制氢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燃煤电厂、燃气电厂和核电厂,也将更多地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厂配套的氢能项目,有必要对制氢系统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方法  以某燃煤电厂和风力发电及太阳光伏发电厂配套氢能项目为例,依据相关标准规范的设计规定,阐述了相应的电解水制氢系统设计方案。  结果  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能为电厂氢冷发电机、加氢站和氢气用户持续提供满足纯度、湿度要求的氢气。  结论  文章旨在为更多电厂和氢能项目电解水制氢系统的设计提供可参考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以亚洲开发银行在巴基斯坦偏远无电村庄的试点项目为例,介绍了离网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构成机理和基本模式,分析了项目用电负荷情况,并且对离网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组件阵列间距、组件串联数量、蓄电池容量进行了科学计算;通过对离网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发电量的仿真及村民用电量的分析验证,项目最大程度满足了当地村民用电需求,同时也为亚洲开发银行解决亚洲地区偏远无电村庄用电问题建立了示范点,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作为核电站补充应急电源的设想,并详细阐述了风光互补系统应用于核电站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涉及系统容量及控制结构、互补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能量转换及新颖的高效储能方式等。  相似文献   

19.
绿氢-绿氨工艺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得到的氢气为原料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其具有受天气条件影响、负荷波动大、工段间耦合性强的特点。为研究绿氢-绿氨工艺流程中发输变电、电解水制氢、储氢、电化学储能、合成氨等工段之间的系统集成和协同调度方案,利用新一代流程模拟软件AVEVA Process Simulation建立了稳态-动态双模式通用型绿氢-绿氨全流程工艺模型,并通过多稳态模拟的手段分析了系统对天气变化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合理设计和调度储氢和储能单元不仅可以显著稳定化工生产、合理消纳可再生电力,还能稳定网电补充,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李春  王伟  梁勃  李军 《太阳能》2012,(12):50-55
分析了风力发电系统与光伏发电系统各自的发电特性,介绍了尚义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构成,并指出光伏阵列倾角与风光发电互补系统发电量的关系。通过比较尚义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各自功率曲线及发电量曲线,来优化光伏阵列的倾角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