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酒风味成分是决定白酒类型及其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全二维气相飞行时间质谱相结合(HS/SPME GC×GC/TOFMS)的方法,建立白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方法,并通过质谱数据库匹配、内标相对定量、日内及日间相对标准偏差等对分析方法进行方法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对白酒中62种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利用该方法对2012、2013年份贵州传统工艺酱香型白酒生产的不同轮次基酒进行了检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同轮次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明显,为酱香型白酒勾兑和酒品质相关性研究提供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酱香型白酒不同轮次基酒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找出轮次酒成分组成及含量差异,为今后酱香型白酒的综合评价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结果表明:酱香型白酒轮次基酒p H在3.515~3.767之间,电导率在53.2~75.9μs/cm之间,各轮次基酒总酸含量在1.690~4.595 g/L之间,总酯含量在3.325~6.485 g/L,各轮次总酸、总酯变化规律相似,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根据对各轮次基酒中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检测,各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较低(0.0284~9.849μg/L),其中含量相对较高的元素是锰元素(8.295~32.561μg/L)和铬元素(5.116~49.849μg/L),轮次基酒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相对较高的是第一轮次基酒和第七轮次基酒。  相似文献   

3.
建立一种测定芝麻香型白酒中含硫化合物含量的方法。酒样直接进样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分析,内标法定量。利用GC-MS直接进样法检测到芝麻香型白酒中8种含硫化合物,并建立了8种含硫化合物的标准曲线,标准曲线R2均大于0.999,检出限在2~6μg/L之间,回收率为84%~113%,相对标准偏差即精密度在0.87%~5.58%。结果表明,该方法没有前处理过程,直接加内标进样,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成本较低,适用于芝麻香型白酒或者其他香型白酒含硫化合物的检测,为白酒中含硫化物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了白酒中氰化物能力验证的可靠检测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流动注射法和气相色谱法对白酒中氰化物进行测定。分光光度法选定的浓度0.01-0.2mg/L线性范围,流动注射法、气相色谱法选定浓度0.002-0.1mg/L区间内对白酒考核样中的氰化物进行测定和加标试验,并分析了3种方法对考核样测定的准确度和影响因素。结果:采用分光光度法、流动注射法和气相色谱法均能获得理想的检测结果, 其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04mg/L、0.001mg/L和0.001mg/L,均能达到检测的要求,但操作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且对样品前处理有严格要求。结论:采用分光光度法、流动注射法和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考核样中的氰化物,均能达到检测要求,但需要严格控制检测前处理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白酒中氨基甲酸甲酯农药残留量的GC/MS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白酒中氨基甲酸甲酯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探讨了白酒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与选择,酒样用Florisil萃取柱净化和环己烷 乙酸乙酯(1 1)洗脱后.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下的GC-EI/MS分析.当酒样的加标浓度为20靏/L、50靏/L和100 靏/L时,加标回收率为78.7%~86.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2%.本方法中氨基甲酸甲酯的检测限为12.5靏/L,线性范围为0.02~2.0靏/mL,样品中氨基甲酸甲酯的最小检出浓度为0.25 靏/L.在检测的6种白酒中,有2种检出氨基甲酸甲酯,含量分别为1.8靏/L、28.9靏/L,其余酒样未栓出.此分析方法可用于白酒样品中痕量农药残留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分别使用滴定法和GB 5009.36-2016标准方法中第一法分光光度法对不同酒精度、不同品牌的白酒进行对比实验。通过理论对比和数据分析探讨滴定法测定白酒中氰化物含量的优缺点,并对酒样进行加标回收,计算回收率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酱香型白酒不同轮次基酒的数据化区分和评价,本研究以同一窖池7个轮次的酱香型基酒为对象,使用气相色谱法对样品风味物质进行定量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轮次基酒中总酸含量随轮次数增加而减小,第1轮次酒总酸含量最高,达2.94 g/L,随后一直降低,第6、7轮次酒达到最小值1.51 g/L,总酯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3.57 g/L开始上升,第3轮次总酯含量达到最高值5.14g/L,随后降低至3.10g/L;第1、2轮次酒乙酸、乙酸乙酯和正丙醇含量极高,分别占据14.77%~15.55%、14.16%~22.90%、37.78%~37.98%;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可达到89.30%,综合得分散点图上各轮次酒得到有效区分,第1轮次酒单独占据第1象限,第2轮次酒位于x轴负轴附近,第3~5轮次酒分布较为集中,位于x轴下方、y轴附近,第6、7轮次酒集中于x轴正轴附近,各轮次酒综合评分结果为:4537612。综上所述,利用风味物质的差异性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准确、快速的对酱香型白酒各轮次基酒进行区别和评价,可以为基酒盘勾、评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白酒中挥发性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6种市售白云边年份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确定重要香气贡献物质,揭示香气成分与酒样年份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固相微萃取为前处理手段,运用气相色谱及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嗅闻技术,初步确定了酒样中的香气成分,采用标准加入法和外标法建立了白酒中挥发性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对28种香气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方法的检测限为0.05~78.26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5.7%~12.8%,大部分物质的回收率在80%~120%之间。根据香气活力值进一步筛选出了17种有香气贡献的物质,其中有12种物质对所有酒样均有重要的香气贡献。结论不同年份的酒样,所含挥发性物质种类相似,但各物质含量差异较大,且香气贡献成分对不同酒样的贡献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有12种物质的含量和香气活力值基本上随着酒龄的增加而递增。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CIELab法,检测不同浓度橡木片陈酿的笃斯越橘果酒酚类物质含量和颜色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橡木片的笃斯越橘果酒,其总酚和总花色苷含量在不同陈酿阶段均显著提高,总类黄酮含量在陈酿1个月和3个月时显著高于不添加组,陈酿6个月后无显著性差异;橡木片能够提高辅色类花色苷的比率,降低聚合类花色苷比率;相对于不添加组,橡木片陈酿的笃斯越橘果酒在各陈酿阶段L*值、b*和H*值均显著降低,a*值显著上升。添加2 g/L和4 g/L橡木片之间,陈酿1个月和3个月各项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陈酿6个月,差异性不显著。研究表明橡木片对笃斯越橘果酒酚类物质含量和颜色具有重要影响且添加量为4 g/L时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采用GC-MS技术与感官品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某酱香型白酒的嗅味物质。通过谱图比对及统计学分析,找出高锰酸钾处理前后酒样中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物质,最终确定了白酒中臭味物质的主要组成。结果表明,二甲基二硫和二甲基三硫是白酒中主要的臭味物质,在异味酒样中的浓度分别为439.26μg/L和547.16μg/L。另外,从生产工艺的角度提出了防止白酒中臭味产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有机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传统硅钼蓝分光光度法的基础上,分别在波长的选择、显色液的稳定性和pH值等方面进行改进,建立了精确的工作曲线,其相关系数达0.999以上,分析精度达10 μg/L,比传统方法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该法分析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微量标准物质加入回收试验的回收率为97%~102%,具有稳定和重现性好的特点,适合低含量硅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以茅台镇两家高知名度品牌公司轮次基酒和成品酒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不同轮次酱香型白酒和成品酒的三维荧光光谱的主荧光峰个数、波峰位置、最佳激发波长3个参数有着各异的表征,而同一种轮次白酒的三维荧光光谱的3个参数十分相近。成品酒主荧光峰位于波长430 nm附近,最佳激发波长在350 nm左右,其余荧光峰的位置基本一致,荧光强度位于同一个数量级;1~7轮次基酒的主荧光峰位于350~450 nm之间,最佳激发波长在300~350 nm之间,轮次基酒的荧光强度位于同一个数量级,同一轮次基酒的峰型具有相似性。研究结果可以准确地区分酱香型白酒的基酒轮次及成品酒,为白酒的品质检测提供了辅助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李建  姜雪 《中国酿造》2015,34(1):118
根据纯粮白酒在碱性加热条件下在波长363 nm处存在吸光度值差异的原理,可以通过纯粮白酒标准曲线来确定该酒样中纯粮白酒的比例。通过盲样酒的实际检测比对,4个样品的准确度均>90%,相对标准偏差RSD均<1%,证实了碱性实验在鉴别纯粮白酒及其在酒精勾兑白酒中的比例含量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3种常见酒中氰化物浓度,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种类酒对吸光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500 nm波长处,氰化物浓度在0.00~8.00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此方法准确可靠。在测定的3种酒中,氰化物浓度顺序为红酒白酒木薯酒,其中氰化物浓度最高的木薯酒为0.86μg/mL;氰化物浓度最低的红酒为0.38μg/mL。不同种类的酒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时,在检测波长处均未见明显干扰,因此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测定不同酒中氰化物浓度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同时本研究对不同种类酒氰化物浓度比较的准确度及精密度的评定与后续相关研究的展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酱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采集酒醅和轮次酒样本,检测其中存在的微量成分及其含量,以期总结出酱香型白酒的风味特性。从轮次酒的检测中发现,醇类含量最高的是正丙醇(max=6.76g/L),酯类是以乳酸乙酯(max=2.98g/L)和乙酸乙酯(max=2.85g/L)的相对含量最高,有机酸中含量最高为乙酸(max=1.48g/L),醛类物质以乙醛(max=2.31g/L)含量较高。从酒醅的检测中发现,醇类物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依旧是正丙醇(max=7.11g/kg)含量最高,起窖高,下窖低。含量最高为乙酸乙酯(max=3.78g/kg),其次为乳酸乙酯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且中间轮次达到最高值(max=0.81g/kg)。酸类变化幅度较小,乙酸含量最高(max=1.83g/kg)。醇、酸、酯类物质在窖池发酵的含量高于堆积发酵阶段,说明高温堆积将部分前体物质带到窖内进行分解,并在酒体中高效提取,成为轮次酒中的关键组分。醛类物质整体变化趋势为逐渐上升再下降。总体趋势均表现在第三、四、五轮次酒中维持较高的含量,为优质基酒的产出提供物质前提。  相似文献   

16.
臧光楼  董明盛 《食品科学》2009,30(10):261-264
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白酒中甜蜜素含量,获得了空白白酒以及不同甜蜜素浓度酒样的高效液相色谱图。根据甜蜜素浓度和峰面积的线性关系建立了标准曲线,并求出回归方程:y = 0.0008x+0.0147(R2 = 0.9991);对比空白酒样和添加甜蜜素的酒样,差异明显,添加甜蜜素的酒样在7~8min 时有明显的吸收峰,其中甜蜜素浓度为100μg/ml 的酒样峰面积最大,随着甜蜜素浓度的减小,峰面积也逐渐减小;将不同甜蜜素浓度的酒样进行回收率和精密度分析,得回收率范围为97.04%~115%,经重复测定,得到RSD 为4.1%,定性检测下限为1.5 μg/ml,定量检测下限为5.0μg/ml。  相似文献   

17.
在芝麻香型白酒的生产过程中,中挺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该研究使用两个窖池进行对比发酵实验,通过四轮次产酒实验,结果表明,中挺温度对于芝麻香酒产酒以及酒体风格的形成确实有一定影响,中挺温度的保持时间越久,芝麻香酒出酒率越高。四轮次酒窖内升温幅度为7 ℃左右,中挺时间为8 d左右,出酒率可达35.3%,所产白酒总酸、总酯分别为0.99 g/L、7.16 g/L,符合芝麻香型白酒国标要求,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接近某典型芝麻香型白酒。  相似文献   

18.
应用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扫描(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elective ion monitoring,GC-MS-SIM)技术检测20 种白酒中D-柠檬烯、对伞花烃、叶绿醇、4-甲基愈创木酚、4-乙基愈创木酚、麝香草酚、异丁香酚、四甲基吡嗪及亚油酸乙酯含量。该方法回收率在81.80%~109.30%之间,精密度均小于6.00%;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0),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7~0.91 μg/L和0.58~3.04 μg/L。LLE-GC-MS-SIM法对9 种功能成分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3 种萜烯类物质在浓香型酒样中含量较高,且山庄酒厂酒样含量普遍高于市售酒样;芝麻香型白酒中酚类物质含量最高,其中酒样W09中4 种酚类物质质量浓度高达4 301.61 μg/L;四甲基吡嗪在酱香型酒样中质量浓度为2 379.65~2 985.09 μg/L,远高于芝麻香型酒样的1 116.80~1 309.66 μg/L及浓香型酒样的245.40~555.76 μg/L;亚油酸乙酯在不同酒样中含量差异较大,除市售酒样W17、W19和W20外,其余酒样质量浓度为1 951.96~7 183.35 μg/L。  相似文献   

19.
选取产自山西、重庆、云南的清香型白酒样品(编号为SX、CQ和YN),分别灌胃小鼠相同浓度乙醇、白酒、高醇白酒、高酯白酒,测定小鼠的行为指标、血液中乙醇、乙醛质量浓度以及肝脏中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活性。结果表明,增加3种酒样中醇类物质的浓度会对小鼠的平衡、运动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小鼠血液乙醇、乙醛质量浓度分别为5 257~10 656 mg/L、30~69 mg/L;与同浓度的乙醇溶液相比,3种清香型酒样能促进ADH活性,在乙醇体积分数为50%的YN酒样中加入正戊醇、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和戊酸乙酯对ADH活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CQ酒样中高浓度的正戊醇、乙酸乙酯、戊酸乙酯能降低ALDH活性。  相似文献   

20.
以市售不同种类酒(白酒、露酒、配制酒、果酒(配制型)、黄酒)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酒样中的13种有机酸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有机酸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LOD)为0.10~3.67 mg/L,定量限(LOQ)为0.31~5.05 mg/L,加标回收率为87.39%~105.24%,保留时间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03%~0.46%,峰面积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3%~1.50%。该方法测定不同酒样中有机酸组成及含量差异明显,乳酸主要存在于黄酒,己酸主要存在于浓香型及其衍生香型白酒,葡萄糖酸和柠檬酸主要存在于果酒及部分露酒。CA和OPLS-DA可有效将不同种类酒样归为4类:白酒、配制酒;黄酒;露酒;果酒(配制型)。PCA结果表明,影响黄酒分布的特征有机酸为乳酸和丁二酸,浓香型及其衍生香型白酒为丁酸、己酸和戊酸,果酒(配制型)为柠檬酸、葡萄糖酸和苹果酸,部分露酒为甲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