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条件下次氯酸钠消毒处理后对产生氨基脲残留的影响,以鸡爪为研究对象,考察次氯酸钠浓度、温度、浸泡时间、pH值等因素的影响。样品经次氯酸钠溶液处理后,在酸性条件下采用2-硝基苯甲醛进行衍生,调节pH值至中性后用乙酸乙酯提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有效氯质量浓度、温度及浸泡时间与氨基脲产生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在pH 9~12范围内,鸡爪中氨基脲产生量随着浸泡溶液pH值的升高而增大。消毒处理过的样品经水漂洗后氨基脲含量减少50%~60%。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浸泡条件下次氯酸钠消毒剂对猪黄喉中氨基脲生成量的影响。方法 在不同有效氯质量浓度、浸泡时间、浸泡pH、浸泡温度下处理黄喉, 样品经甲醇+水(1:1, V:V)洗涤后在酸性条件下经邻硝基苯甲醛衍生, 再利用静电场轨道阱超高分辨质谱仪进行定性,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 随着有效氯质量浓度(0.005%~0.2%)的增加, 猪黄喉中氨基脲生成量呈直线增加; 且随浸泡时间增加(24 h内)、pH增大、温度增高, 均会导致氨基脲含量增加。结论 经次氯酸钠消毒剂处理后, 猪黄喉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氨基脲, 且产生的氨基脲以结合态的形式存在于猪黄喉中。  相似文献   

3.
过氧乙酸作为一种高效、广谱的消毒剂在动物性食品的消毒中被广泛使用,但实验发现经过氧乙酸消毒液处理后的样品易产生氨基脲。为研究不同条件下经过氧乙酸消毒处理后食品中氨基脲生产量的差异,系统考察了过氧乙酸添加量、浸泡温度、浸泡时间、不同动物基质样品等因素对氨基脲生成量的影响。样品经过氧乙酸溶液处理后,加入过量的Na2S2O3除去未反应的过氧乙酸,在酸性条件下采用2-硝基苯甲醛进行衍生,乙酸乙酯提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过氧乙酸添加量、浸泡温度及浸泡时间与氨基脲的生成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次氯酸钠作为一种广谱消毒剂在禽产品的消毒处理中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经次氯酸钠处理后的样品易导致氨基脲残留。为研究次氯酸钠处理鸡的不同组织形成氨基脲含量的差异,进行本实验探究。方法 选取鸡肉、鸡肝、鸡爪等样品,用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处理样品,经乙酸乙酯萃取净化后,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和同位素内标定量法对样品中的氨基脲进行检测,并比较不同组织样品氨基脲生成量的差异。为进一步探究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分别对不同组织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比较其差异及其与氨基脲生成量之间的关联。结果 不同鸡组织样品经次氯酸钠处理后氨基脲的生成量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鸡爪的生成量最高;进一步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分析表明,氨基脲的产生和样品的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含量与组成密切相关。结论 精氨酸含量的差异是导致氨基脲生成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次氯酸钠处理鸡的不同组织形成氨基脲含量的差异。方法 选取鸡肉、鸡肝、鸡爪等样品,用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处理样品,经乙酸乙酯萃取净化后,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和同位素内标定量法对样品中的氨基脲进行检测,并比较不同组织样品氨基脲生成量的差异。分别对不同组织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比较其差异及其与氨基脲生成量之间的关联。结果不同鸡组织样品经次氯酸钠处理后氨基脲的生成量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鸡爪的生成量最高;进一步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分析表明,氨基脲的产生和样品的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含量与组成密切相关。结论 精氨酸含量的差异是导致氨基脲生成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得到山羊绒原料在碱性环境下的洗涤条件,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选取溶液温度、次氯酸钠溶液浓度以及浸泡时间为主要因素,选用L_9(3~4)正交表得到9组方案,由直观分析法初步获得各因素的较优组合,通过综合平衡法得到试验结果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和最佳水平组合。再由方差分析得到最后的结论:次氯酸钠溶液浓度对试验结果影响最大,溶液温度次之,浸泡时间影响最小,这与直观分析的结论相一致,从而得到最佳组合是:溶液温度20℃,次氯酸钠溶液浓度0.010 mol/L,浸泡时间30 min。通过该研究,为山羊绒原料在碱性环境中洗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小麦发芽可以提高其营养价值,但在发芽过程中微生物大量增殖,影响其安全性。采用二氧化氯溶液对发芽前的小麦进行杀菌处理,研究了二氧化氯浓度、浸泡时间、料液比对菌落总数的影响。以杀菌量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分析优化确定出二氧化氯溶液处理小麦杀菌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在此条件下对小麦进行杀菌处理后发芽48 h,研究了小麦发芽过程中菌落总数变化情况。最佳工艺条件为:二氧化氯浓度90 mg/L、浸泡时间27 min、料液比1:4,在此条件下杀菌量为2.48 lg cfu/g,杀菌率为99.67%。小麦发芽过程中菌落总数快速增殖,但经二氧化氯杀菌后发芽小麦表面菌落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对小麦芽长、根长、发芽率无显著影响。该研究为二氧化氯溶液杀菌工艺应用于生产具有营养、安全的全麦食品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臭氧处理对硫藏杏干、山楂及腌制姜3种果蔬原料中亚硫酸盐的降解效果及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经臭氧处理后的硫藏杏干、山楂、腌制姜,其SO2含量明显低于无处理,说明臭氧能有效降解亚硫酸盐;亚硫酸盐的降解率与臭氧通入时间、浸泡溶液pH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随臭氧通入时间、pH的增加而提高;但是,在总浸泡时间和通入臭氧处理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浸泡期间内开始通入臭氧处理的时刻对样品最终SO2含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潘元风  唐书泽  谭斌 《食品与机械》2007,23(2):50-52,59
探讨了湿法分离蚕豆淀粉中不同浸泡条件对淀粉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不同浸泡剂的浸泡温度、时间和浓度进行筛选。结果表明:适合蚕豆淀粉分离的浸泡条件是:25℃下在pH=10的氢氧化钙溶液中浸泡90min,淀粉得率为67.84%。  相似文献   

10.
研究NaOH溶液水发毛肚时,碱液浓度与浸泡时间对毛肚涨发效果的影响,以毛肚增重百分比及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选择出毛肚的最佳水发工艺.结果表明:毛肚水发的最佳工艺条件为20g/3000mLNaOH溶液浸泡30min,清水浸泡1h.该条件下,毛肚平均增重百分比为139%,涨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不同浸泡条件下糙米吸水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发芽糙米生产工艺中浸泡处理这一关键步骤,对糙米的吸水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选取3种稻谷为原料,通过改变浸泡温度、浸泡时间、浸泡溶液浓度,考察在不同浸泡条件下糙米粒的吸水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提高浸泡温度,可提高前2~4 h吸水率,缩短吸水达饱和的时间;浸泡溶液的浓度越高,在前2~4 h吸水率越低,但对达到饱和时的吸水率没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羊毛织物壳聚糖处理后的染色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活性染料对经壳聚糖醋酸溶液预处理后的羊毛织物染色,研究壳聚糖浓度、壳聚糖分子量、浸渍温度、pH值和染色工艺条件等对染色性能的影响;对未经处理及经壳聚糖醋酸溶液处理的染色织物色牢度进行比较,得到了最佳预处理工艺,即壳聚糖浓度0.83g/L,pH值3,浸渍温度40℃。试验结果表明,羊毛织物经壳聚糖处理后,活性染料上染率显著提高,对皂洗牢度没有影响,但其干湿摩擦牢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微波条件下陶瓷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重金属的迁移行为。方法 向陶瓷餐具中装入乙酸溶液, 进行常规处理和微波加热处理, 最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 研究微波功率、加热时间和迁移液pH值对陶瓷餐具中铅、镉向乙酸溶液迁移的影响, 并将该方式与常规方式作对比。结果 铅、镉的迁移量随微波功率和加热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并基本在加热15 min后达到迁移平衡; 微波功率不但影响铅、镉的迁移速度, 还影响其达到迁移平衡时的浓度; 铅、镉的迁移量随迁移液pH值的降低而增大。结论 通过短时间的微波加热, 即可使铅、镉的迁移量达到甚至显著超出(22?2)℃温度下浸泡24 h?20 min的迁移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次氯酸钠溶液对羊毛束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试验采用不同的溶液浓度、处理温度、处理时间作为因素,每个因素设计三个水平,按照L_9(3~4)设计正交试验表,选取断裂强力、断裂强度、断裂时间、断裂伸长作为试验指标,通过极值方法分析得出次氯酸钠溶液浓度对试验指标的影响比溶液的温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程度大。通过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次氯酸钠溶液浓度对断裂强度、断裂时间、断裂伸长三个试验指标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01);溶液温度对断裂时间、断裂伸长有显著影响(0.01P0.05),对断裂强度没有影响(P0.05),处理时间对断裂时间有显著影响(P0.01),对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没有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5.
以天宝蜜柚为原料,采用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浸泡后,用热水漂烫,再用柠檬酸溶液浸泡处理对蜜柚果皮和果肉进行脱苦。为了达到更好的脱苦效果,本试验以柚皮苷脱除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碳酸氢钠溶液浓度、碱液浸泡温度和碱液浸泡时间对柚皮苷脱除效果的影响,并结合正交试验优化得出碱液浸泡处理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碳酸氢钠溶液浓度0.4%,碱液浸泡温度30℃,碱液浸泡时间3 min,在此条件下蜜柚果皮中柚皮苷脱除率为90.19%,果肉中柚皮苷脱除率为92.02%,脱苦后的果皮略带苦味,果肉基本不具有苦味。  相似文献   

16.
蒜片在干制过程中,会发生褐变反应导致产品品质下降,考察亚硫酸钠溶液处理质量浓度、处理时间及温度对脱水蒜片色泽、硫代亚磺酸酯含量、SO2残留量、体外抗氧化活性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硫酸钠溶液浸泡处理可有效地保持脱水蒜片品质,浸泡时间及浸泡温度对蒜片品质总体影响较小。500?mg/L亚硫酸钠溶液浸泡30?min时,蒜片色泽较优;不同条件浸泡所得蒜片,SO2残留量随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大及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亚硫酸钠溶液浸泡处理后,蒜中主要功能性成分硫代亚磺酸酯含量最高可达0.115?mmol/g,显著高于对照组0.077?1?mmol/g。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贮藏时间、贮藏温度、酸性食品模拟物pH值、食品特性对陶瓷类食品接触材料中重金属铅向酸性食品模拟物迁移的影响规律。方法:通过全浸泡迁移实验并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得在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重金属铅向不同pH值的乙酸、柠檬酸和乳酸溶液中的溶出量,分析重金属铅溶出量与贮藏时间、贮藏温度、食品模拟物pH值、食品特性的关系。结果:重金属铅的溶出量随时间的延长、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平均溶出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240 h、20 ℃下4%(体积分数,下同)乙酸溶液中铅的质量浓度为3.276 mg/L,在70 ℃下为52.413 mg/L,平均溶出速率则由0.087 mg/(m2·h)增加到1.229 mg/(m2·h);铅的溶出量与食品模拟物的pH值呈负相关关系,在24 h、20 ℃下铅向pH 2.43的4%乙酸溶液和pH 1.93的20%乙酸溶液的溶出量分别为1.876 mg/L和2.412 mg/L;此外,铅的溶出量还与食品的特性有关,同样pH值条件下,含有羟基的酸性食品模拟物中铅溶出量更多。结论:贮藏时间、贮藏温度、食品模拟物pH值、食品特性都会对铅的溶出造成影响,铅的溶出量在迁移过程初期与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中后期与时间呈线性关系;铅的溶出量与温度的关系符合阿伦尼乌斯定律;与食品模拟物pH值符合对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茶溶液对黄瓜进行浸泡处理,根据其对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去除率,探讨最佳浸泡方式.方法:利用热水浸提法制备茶叶水溶液,在恒温水浴锅中用茶叶水溶液对黄瓜样品进行浸泡处理.通过改变茶叶水溶液的浓度、浸泡时间、浸泡温度等实验条件,测定黄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结论:在温度为30℃时,用浓度为5%的茶溶液对黄瓜浸泡1Omin,对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对蚕蛹甲壳素脱乙酰制备壳聚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NaOH浓度、处理温度、时间以及甲壳素与NaOH溶液的配比对脱乙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经正交实验优化蚕蛹壳聚糖制备条件。结果表明,NaOH浓度对蚕蛹甲壳素脱乙酰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和固液比影响较小,优化后的处理条件为:NaOH浓度50%、处理温度90℃、时间10h、固液比1:15。经验证实验,在该条件下,制得的蚕蛹壳聚糖脱乙酰度可达到74%。  相似文献   

20.
梨片酶褐变控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探讨了抗坏血酸在不同温度、时间和浓度条件下,对梨片多酚氧化酶的抑制效果。实验表明,该酶活性在1%~1.5%的抗坏血酸溶液中显著降低。1%抗坏血酸溶液在pH1或pH2的条件下,能显著抑制酶活性;在60~70℃范围内15min能明显降低酶褐变,延长浸泡时间也能控制酶褐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