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主要以大麦为主要原料,探究不同粒径对超微粉碎大麦粉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降低,大麦全粉水分、淀粉含量、溶解性、亮度值及白度值显著增加(P<0.05),而膨润力、吸油性、持水性、峰值黏度和回生值则显著降低(P<0.05).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降低,大麦全粉粉体的颗粒形状由圆形或椭圆形转为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燕麦超微全粉对馒头品质的影响,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制备燕麦超微全粉,然后以不同比例的燕麦超微全粉替代小麦粉制作馒头,并采用感官评价、质构分析和图像分析的方法对馒头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燕麦全粉经过超微粉碎处理后平均粒径D_(50)为17.05μm,达到超微粉级别。燕麦全粉馒头口感得到改善,本实现条件下(添加量20%以内)没有明显粗糙感觉。燕麦超微全粉的添加使主要感官指标得分均降低。馒头的硬度和咀嚼性显著增加(p0.05),硬度和咀嚼性与感官评价总分呈极显著相关(p0.01)。图像分析指标除气孔延长度外均差异显著(p0.05),均与感官评价总分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表明燕麦超微全粉对馒头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及内部纹理结构均具有较大影响,燕麦超微全粉的添加量最高以10%为宜。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红小豆超微全粉对馒头品质的影响,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制备红小豆超微全粉,然后以不同比例的红小豆超微全粉替代小麦粉制作馒头,并采用感官评价、质构分析和图像分析的方法对馒头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红小豆全粉经过超微粉碎处理后平均粒径D50为28.92μm。红小豆全粉馒头口感得到改善,本试验条件下(添加量20%以内)没有明显粗糙感觉。红小豆全粉的添加使馒头的比容、外观、组织结构、色泽和弹韧性得分降低,黏性以及气味和滋味无显著变化。馒头的硬度和咀嚼性显著增加,黏附性有所增加,内聚性、弹性和回复性均无显著变化。图像分析指标除粗细气孔比和气孔延长度外均差异显著。结果表明红小豆全粉的添加量以5%~10%为宜。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比例的绿豆超微全粉替代小麦粉,研究绿豆超微全粉对馒头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及内部纹理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超微粉碎处理,绿豆全粉平均粒径D_(50)为17.71μm,达到超微粉级别。绿豆超微全粉馒头口感得到改善,不再有粗糙感觉。绿豆超微全粉的添加降低了面粉中面筋蛋白的含量,馒头的内部结构变差,外观、色泽、弹韧性以及气味和滋味得分降低,比容和黏性无显著变化。结果表明:制作馒头时,绿豆超微全粉的添加量最高以10%为宜。绿豆全粉的添加使馒头的硬度和咀嚼性显著增加。黏附性、内聚性和回复性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弹性变化不大。样品切片亮度、气孔对比度、气孔数量和气孔密度均显著降低,气孔直径和粗气孔体积均显著增加,壁厚、粗细气孔比和气孔延长度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红小豆粗粉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频振动超微粉碎处理,研究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对红小豆全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红小豆微粉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减小,微粉颗粒大小更均匀,颜色更白亮,更均匀。与粗粉相比,红小豆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小于粗粉。超微粉碎处理可以显著改善红小豆全粉的颗粒均匀性、颜色均匀性、吸湿性、溶胀度、溶解性等物化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提高柚子皮的利用率和高值化利用,开发添加柚子皮全粉的鱼糜制品,研究不同粒径的柚子皮全粉对鱼丸品质特性和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粒径筛分和气流粉碎处理技术制备不同粒径的柚子皮全粉,并以市售膳食纤维为对照,研究不同粒径的柚子皮全粉对冷藏和冻藏鱼丸的持水力、凝胶强度、质构及色泽等品质特性的影响。基于红外光谱分析不同粒径的柚子皮全粉对鱼丸蛋白质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与空白组鱼丸对比,冷藏24 h后,添加不同粒径的柚子皮全粉和膳食纤维,导致冷藏鱼丸的持水力、凝胶强度、硬度和咀嚼性降低(P<0.05)。冻藏7 d后,添加粒径<150 μm柚子皮全粉,鱼丸的持水力显著高于空白组和添加市售膳食纤维的鱼丸(P<0.05),其凝胶强度和弹性均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柚子皮全粉颗粒粒径的减小,对鱼丸的持水力提高作用降低,鱼丸的硬度和咀嚼性显著降低。冻藏鱼丸FTIR光谱分析显示,添加<150 μm柚子皮全粉使鱼丸的β-折叠结构增加,蛋白凝胶分子结构的有序性提高。结论:较大颗粒的柚子皮全粉(<150 μm)更适用于生产加工冻藏鱼丸,可起到明显改善鱼丸持水力的作用。不同粒径的柚子皮全粉对冻藏鱼丸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超微粉碎对苹果全粉物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如  何玲 《食品科学》2017,38(13):150-154
以苹果为原料,经粗粉碎后超微粉碎不同时间(1、3、5、10、20、30 min),共得到苹果粗粉和6种不同粒径苹果全粉,通过测定其物化性质,并且利用激光粒度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的苹果全粉进行粒径测定和结构观察,探究不同时间的超微粉碎对苹果全粉物化性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后,粉体粒径逐渐减小,粒径分布越来越均匀。与粗粉碎苹果全粉相比,不同时间超微粉碎后苹果粉体的溶胀性、水溶性、持水力、阳离子交换能力均增大,容积密度减小(P0.05);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持水力逐渐增大(P0.05),容积密度、溶胀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各处理组间水溶性、阳离子交换能力先增大后未发生显著变化。本实验为苹果深加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处理甜荞粗粉,研究超微粉碎对甜荞全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荞粗粉经过超微粉碎处理10 min后,平均粒径减小到(17.64±1.10)μm,达到超微粉级别。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甜荞微粉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减小,微粉颗粒大小更均匀,颜色更为白亮。与粗粉相比,甜荞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小于粗粉;甜荞微粉的吸湿性、溶胀度和溶解性均增大。超微粉碎处理可以显著改善甜荞全粉的颗粒均匀性、颜色均匀性、亮度、吸湿性、溶胀度和溶解性等物化特性,为甜荞全谷物食品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比例的甜荞超微全粉替代小麦粉,研究甜荞超微全粉对馒头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及内部纹理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超微粉碎处理,甜荞全粉平均粒径D_(50)为15.00μm,达到超微粉级别。甜荞超微全粉馒头口感得到改善,不再有粗糙感觉。甜荞超微全粉的添加降低了面粉中面筋蛋白的含量,馒头的内部结构变差,比容、外观和弹韧性得分降低,色泽、黏性以及气味和滋味无显著变化。结果表明制作馒头时,甜荞超微全粉的添加量最高以10%为宜。甜荞全粉的添加使馒头的硬度和咀嚼性显著增加。黏附性先降低后增加,内聚性和回复性变化不显著,弹性有所增加。样品切片亮度、气孔对比度、气孔数量和气孔密度均显著降低,壁厚、气孔直径、粗细气孔比和粗气孔体积均逐渐增加,而气孔延长度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硬度和弹性可以作为甜荞全粉馒头质构分析指标。切片亮度、气孔对比度、气孔数量、气孔密度、壁厚、气孔直径和粗气孔体积均可用于甜荞全粉馒头内部纹理结构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以方竹笋为原料,超微粉碎不同时间(10、20、30 min)得到3种超微粉碎方竹笋全粉,探究微粉的理化特性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超微粉碎30 min时方竹笋全粉的蛋白质和总糖含量分别提高7.48%和44.76%;持水力、持油力和膨胀力分别下降29.34%、26.43%和22.87%,粉体平均粒径达到最小,为17.15 μm。超微粉碎处理使全粉的滑角和休止角分别增加38.24%和20.63%,L*值增加13.93%,a*值和b*值分别下降24.21%和16.51%,粉体的流动性变差但粉体更为细腻,色泽更加均匀、白亮。超微粉碎未改变方竹笋全粉的官能团,但破坏了全粉中的纤维素,部分长链变为短链,热稳定性降低。扫描电镜观察到超微粉碎破坏了方竹笋全粉的表面结构,使得样品更加微小均匀和碎片化。综上所述,超微粉碎技术可有效改善方竹笋全粉的感官性质、功能及加工特性,研究结果可为方竹笋利用率的提升及应用范围的拓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含水量的甜荞麦和沙米为原料,通过旋风粉碎制备全粉,对比分析了籽粒含水量对两种全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荞麦中淀粉含量显著(P<0.05)高于沙米,而其蛋白质、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沙米;两种全粉的粒径、吸油量和膨胀度均随籽粒含水量的升高呈现增大趋势;荞麦全粉的吸水量和弹性模量随籽粒含水量增大而显著(P<0.05)降低,但沙米全粉两特征值的变化与之相反;籽粒含水量对荞麦全粉破损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沙米全粉的破损淀粉含量随着籽粒含水量增大显著(P<0.05)降低;荞麦全粉的糊化黏度特征值及凝胶硬度均高于沙米全粉,而黏弹性和热焓值低于沙米全粉;不同含水量籽粒所得沙米全粉破损淀粉含量和粒径的差异对其膨胀度、溶解度、糊化特征值、糊化焓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等性能参数产生了显著(P<0.05)影响。这些结果说明沙米全粉与荞麦全粉粉质特性不同,通过改变籽粒含水量可调控沙米全粉的加工性能。本研究将为沙米作为面制食品新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助力。  相似文献   

1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6):219-224
以不同比例的糙米超微全粉替代小麦粉,研究糙米超微全粉对馒头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及内部纹理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超微粉碎处理,糙米全粉平均粒径D50为26.13μm,达到超微粉级别。糙米超微全粉馒头口感得到改善,不再有粗糙感觉。糙米超微全粉的添加降低了面粉中面筋蛋白的含量,馒头的内部结构变差,比容、色泽及黏性得分均降低,外观、弹韧性及气味和滋味无显著变化。制作馒头时,糙米超微全粉的添加量最高以10%为宜。糙米全粉的添加使馒头的硬度和咀嚼性显著增加,黏附性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而内聚性和回复性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弹性变化不大。样品切片亮度、气孔对比度、气孔数量和气孔密度均逐渐降低,壁厚、气孔直径、粗细气孔比和粗气孔体积均逐渐增加,而气孔延长度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硬度可以作为糙米全粉馒头质构分析指标。切片亮度、气孔对比度、气孔数量、气孔密度、壁厚、气孔直径和粗气孔体积均可用于糙米全粉馒头内部纹理结构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通过高频振动超微粉碎技术对南瓜粗粉进行处理,研究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对南瓜全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瓜粗粉经过超微粉碎处理5 min后,平均粒径减小到28.22±2.19μm,比表面积和离散度分别为0.46±0.07 m~2·g~(-1)、2.56±0.36,达到超微粉级别。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南瓜微粉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减小,微粉颗粒大小更均匀,亮度更大,颜色更均匀。与粗粉相比,南瓜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小于粗粉。当超微粉碎处理时间为5 min时,所得南瓜微粉持水力、持油力、吸湿性、溶胀度和溶解性分别为1.86±0.26 g·g~(-1),1.08±0.15 g·g~(-1),3.91%±0.87%,9.90±0.26 mL·g~(-1)和59.76%±0.46%,加工特性最佳。超微粉碎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南瓜全粉的颗粒均匀性、颜色均匀性、溶解性等物化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高粱超微全粉对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馒头品质的影响,将高粱超微粉碎后按一定比例添加到小麦面粉中,测定混合粉的流变学特性,并对混合粉馒头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粱超微全粉添加量较低时(5~10%),混合粉的各项粘度值和峰值时间增加;添加量增加到15~20%时,各项粘度值和峰值时间降低,糊化温度差异不显著。高粱全粉的添加使混合粉的吸水率有所增加。添加量达到10%及以上时,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拉伸曲线面积、拉伸阻力和延伸度均显著降低。混合粉馒头除色泽外的各项感官指标得分显著降低。馒头硬度和咀嚼性显著增加,粘附性和内聚性先增加后降低,弹性降低,回复性无明显变化规律。气孔延长度差异不大,其他图像分析指标差异显著。高粱超微全粉的添加改变了混合粉的主要成分特别是淀粉和蛋白质的构成与含量,对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馒头品质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粮食与油脂》2016,(11):38-41
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对绿豆全粉进行处理,研究超微粉碎对绿豆全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豆粗粉经超微粉碎处理10 min后,平均粒径为29.01±1.06μm,达到超微粉级别。超微粉碎时间延长,绿豆微粉平均粒径减小,颜色更白亮均匀。与粗粉相比,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减小。当超微粉碎处理时间为10 min时,所得微粉持水力为1.71±0.06 g/g、持油力为0.61±0.06 g/g、吸湿性为5.68%±0.31%、溶胀度为6.00±0.62 mL/g、溶解性为28.60%±1.60%,加工特性最佳。  相似文献   

16.
程佳钰  高利  汤晓智 《食品科学》2021,42(15):99-105
为提高苦荞麦的利用价值和苦荞面条的食用品质,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制备超微苦荞麦粉,考察超微粉碎和超微粉粒径对苦荞麦粉的粉质特性及其面条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苦荞麦粉的破损淀粉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面粉亮度值由72.20升高至77.48。同时,随着粒径的减小,苦荞麦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均显著上升(P<0.05)。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苦荞麦粉的整体糊化特性,使得面团能够更快成型,稳定时间延长,面团的黏弹性增强,内部网络结构愈发均匀致密。利用超微粉制作全苦荞麦面条,断条率显著下降(P<0.05),最佳蒸煮时间和蒸煮损失最多减少约50%,质构特性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7.
超微粉碎对小麦粉品质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超微粉碎对小麦粉品质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提高小麦粉制作面制食品的适宜性,选取优质强筋小麦样品,采用布勒实验磨粉机进行研磨制粉,再利用气流粉碎机对小麦粉进行超微粉碎处理,得到6种不同粒度的超微粉碎小麦粉样品,分析超微粉碎小麦粉品质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粉质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小麦粉粒度的减小,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降落数值均显著降低,破损淀粉含量、沉淀值、吸水量均显著提高(P0.05);淀粉糊化的峰值黏度、面团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当小麦粉颗粒粒径D_(50)由43.07μm减小至25.81μm时,其淀粉糊化的峰值黏度由136 RVU显著增加至149RVU;当小麦粉颗粒粒径D_(50)由43.07μm减小至15.22μm时,其面团稳定时间由10.6 min增加至14.8 min。因此,综合考虑超微粉碎对小麦粉蛋白质品质、淀粉品质和面团稳定性的影响,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对小麦粉进行适度加工,粒度(D_(50))达到25μm左右时,可以显著改善其淀粉糊化特性与面团加工特性。  相似文献   

18.
以沙棘叶乳酸菌发酵茶为原料,通过粗粉碎、干法超微粉碎、湿法超微粉碎3种方式制备沙棘茶粉,探究超微粉碎对沙棘茶粉结构及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粗粉碎相比,经超微粉碎后粉体粒径、休止角、润湿性、黄酮含量4项指标均显著减小(P<0.05),粉体亮度、ζ电位绝对值、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显著增加(P<0.05)。干法超微粉碎后粉体持水性、持油性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了28.53%和20.63%,但多酚含量略有增加;湿法超微粉碎后粉体持水性、持油性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了22.32%和95.24%。综上所述,超微粉碎可以很好地提升沙棘茶粉性能,且湿法效果优于干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频振动超微粉碎技术处理紫薯粗粉,结果表明:紫薯粗粉经过超微粉碎处理5min后,平均粒径减小至(27.81±1.21)μm,比表面积和离散度分别为(0.54±0.07)m2·g-1、2.75±0.52,达到超微粉级别。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紫薯微粉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减小,微粉颗粒大小更均匀,亮度更大,颜色更均匀。与粗粉相比,紫薯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小于粗粉。当超微粉碎处理时间为15min时,所得紫薯微粉持水力、持油力、吸湿性、溶胀度和溶解性分别为(1.50±0.14)g·g-1、(1.16±0.10)g·g-1、(2.25±0.09)%、(1.70±0.44)ml·g-1、(32.38±0.76)%,加工特性最佳。超微粉碎处理可以显著改善紫薯全粉的颗粒均匀性、颜色均匀性、溶解性等物化特性。  相似文献   

20.
西藏光核桃超微粉粉体特性及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超微粉碎技术对西藏光核桃粉粉体特性及活性成分的影响,本研究以西藏光核桃为试材,真空冷冻干燥后,粗粉碎3 min再超微粉碎5、10、15 min,对比分析粉体粒径、微观结构、流动性、吸湿性等粉体特性,多酚、多糖、水溶性果胶(WSP)等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力。结果表明:随超微粉碎时间延长,光核桃粉粒径变小,离散度由6.58±0.54减小到2.86±0.09,粉体均一性提高。随超微粉碎时间延长,光核桃粉容积密度增大,压缩性减小,基本流动能增加。水合特性随超微粉碎时间延长逐渐增强,相对湿度小于50%时吸湿性无显著变化。光核桃经超微粉碎,多酚、多糖的抗氧化活力无显著变化;WSP含量显著降低,但抗氧化活力显著提高(p0.05)。综合分析发现,超微粉碎技术可以制备品质优良的光核桃粉,较好地保留其主要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力,为光核桃深加工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