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为探究红曲米粉在软欧包着色及应用,设置五个条件(常温曝光、常温避光、冷藏曝光、冷藏避光、冷冻避光)贮藏,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考察添加红曲米粉对成品口感、色差、质构、风味物质、抑菌影响。研究发现:添加0.5%红曲米粉,在pH8,95%乙醇浓度,冷冻避光贮藏,软欧包感官、色泽、质构、风味、抑菌最佳。不同条件贮藏33 d,软欧包L*、b*值增大,a*值减小;第一循环硬度增大;弹性减小;风味独特;常温曝光、常温避光贮藏,第4 d已霉变;冷藏曝光、冷藏避光、冷冻避光贮藏至第33 d,菌落总数和霉菌均未超标,抑菌效果良好。红曲米粉在软欧包中具有强着色、抑菌作用,应用前景大,为新型天然色素在烘焙产品应用开发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研究烤羊肉的品质,对控制其肉质特性的改善从而提升其市场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烤羊肉的瘦肉,瘦肥相间和肥肉部分为主要原材料,进行真空包装和微波杀菌,在4℃或低温条件下贮藏28 d,从第0天开始每7 d取一次样品进行p H、质构特征、色差、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 TVB-N)、菌落数量变化的检测及对样品进行感官评分,并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在4℃下低温贮藏,烤羊肉不同组织的pH变化都是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烤羊肉在贮藏过程中不同组织的L*值和a*值表现为增大的趋势(P<0.05),而b*值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P<0.05);通过试验发现烤羊肉贮藏过程中pH、质构特征、色泽、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及感官评价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关系,并在贮藏过程中肥肉品质变化速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热加工方式对风干肠物理化学变化和最终品质的影响,该研究以微波、水煮和水蒸的猪肉风干肠为研究对象,评价了其质构、色泽、酸度、亚硝酸和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3种风干肠的硬度和咀嚼度均为:水蒸风干肠>微波风干肠>水煮风干肠,且彼此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亮度值(L*)、红度值(a*)和黄度值(b*)均为:水煮风干肠>微波风干肠>水蒸风干肠,且L*值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亚硝酸盐含量均为0.03~0.07 mg/kg;共检测出挥发性风味化合物62种,微波、水蒸、水煮风干肠分别检测出32、34、37种;共检测出气味活度值≥1的挥发性风味物质15种,3个处理组中麦草酚甲基的气味活度值均在6 959以上,是构成风干肠风味的重要组成,具有茴香似香气;此外(Z)-β-罗勒烯是水煮风干肠中所特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具有柑橘似香气;3-蒈烯是水蒸风干肠中起独特风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具有柠檬似香气。在3种热加工方式中,微波可以有效改善风干肠的色泽,水蒸...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超高压处理(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HPP)后非浓缩还原橙汁的贮藏特性,将超高压处理橙汁,在4℃下进行3个月的贮藏实验,对其贮藏期间的流变特性、色泽、总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s, TSS)含量、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 TA)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酶活性进行比较分析,并以热处理(thermal pasteurization, TP)为对照。结果表明,贮藏期内HPP橙汁和TP橙汁的流动性逐渐增强,流变特性在0~1.5个月内变化较大,2~3个月内变化变小并趋于稳定。在0~3个月内黏度系数前后分别降低8.03%~39.4%、17.8%~49.1%;流动系数分别升高8.47%~31.1%、8.94%~27.6%;表观黏度前后分别降低20.6%~64.8%、11.5%~59.3%;储存模量G′<损耗模量G″,且均呈现降低趋势,橙汁黏弹性降低。贮藏期间温度对HPP橙汁和TP橙汁的流变特性变化影响不显著。贮藏前期亮度值L*、红绿值a*升高,黄蓝值b*...  相似文献   

5.
鲜橙汁冷藏期间色泽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燕  吴厚玖  窦华亭 《食品科学》2010,31(2):269-272
在4℃条件下贮藏鲜橙汁12 周期间,橙汁的红绿值a*、色泽指数OJ 值减小,亮度值L*、黄蓝值b*,饱和度C* 以及色调Hue 增大,Δ E* 值显著增大(P < 0.05),橙汁色泽显著变差。同时,橙汁中类胡萝卜素和VC含量不断降低,褐变指数上升。橙汁色泽参数变化与类胡萝卜素和VC 含量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与褐变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在4℃冷藏条件下贮藏鲜橙汁,其色泽的保质期为7~9 周。  相似文献   

6.
荔枝浆品质的劣变与氧气和热处理存在密切关系,本文比较了常规打浆(CB)与低氧打浆(LB)对荔枝浆品质的影响,并研究了低氧打浆对超高压(HHP)和热处理(HT)荔枝浆4℃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打浆相比,低氧打浆对荔枝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和总酸无显著影响(P>0.05),而L*值显著上升(P<0.05),a*值显著降低(P<0.05),总酚含量提高了24.70%,除原花青素B2、芦丁、儿茶素和香草酸外,其它6种单体酚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贮藏过程中,不同打浆方式联合HPP和HT的荔枝浆L*值均呈下降趋势、a*值均呈上升趋势,其中LB+HHP组L*值始终最大;贮藏至28 d,低氧打浆联合超高压处理组总酚、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铁离子还原能力均高于其它三组。综上,低氧打浆能更好地保护荔枝浆的色泽、酚类物质和抗氧化能力,减少超高压和热处理的荔枝浆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劣变,其中LB+HHP处理更具优势,可作为一种新型荔枝浆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部位牦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肉色变化及肉色指标之间相互关系,该试验以川西北麦洼牦牛背阔肌、背最长肌和半腱肌3个部位肉为研究对象,置于4℃自然成熟并在相应时间点测定分析肌肉色泽、肉色稳定性指标总肌红蛋白(total myoglobin, TMb)含量、氧合肌红蛋白(oxymyoglobin, OMb)相对含量、高铁肌红蛋白(metmyoglobin, MMb)相对含量、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metmyoglobin reductase, MetMbR)活性及pH值。结果表明,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3个部位肉L*值和a*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背最长肌和半腱肌b*值和H*值均呈逐渐上升变化,背阔肌b*值、H*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TMb含量、OMb相对含量及MetMbR活性呈下降趋势,MMb相对含量显著升高(P<0.05);pH值呈先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变化的趋势;相同时间点下,三者的L*值和b*值总体上无明显差...  相似文献   

8.
为研制一款具有高膳食纤维含量的饼干制品,提高竹笋综合利用率,本文将金佛山方竹笋全粉添加至饼干中,以色度值、质构特性、感官评价为指标对饼干进行品质分析,探究竹笋粉添加量、黄油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烘焙温度、烘焙时间对饼干品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方竹笋全粉酥性饼干的工艺配方。结果表明,随着CQSP添加量的增加,饼干a*值和b*值均增大,添加量为0%~3%时,L*值变化不显著(P>0.05),添加量为4%~5%时,饼干亮度明显降低,饼干硬度、脆度、咀嚼性均逐渐增大。随黄油添加量的增加,饼干的硬度、脆度、咀嚼性减小,黄油添加量为24%时饼干品质较佳。饼干的硬度随白砂糖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白砂糖添加量为13%~15%时,饼干硬度最为适宜。饼干的L*值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当烘焙温度为160~180℃时,饼干明显变暗。随着烘焙时间的延长,饼干a*值和b*值增大,L*值逐渐减小,硬度、脆度、咀嚼性均逐渐增大。经单因素优化后得到...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汤汁特性对罐藏黄桃质构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金童5号’黄桃为材料制成黄桃罐头,研究贮藏期间汤汁特性,如pH值、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TSS)含量、浊度、色泽、表观黏度、渗透压及汤汁水溶性果胶(water soluble pectin in syrup,SWSP)含量的变化,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贮藏期间罐藏黄桃果肉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同一贮藏时间、不同取样位置(上、中、下层)汤汁pH值、TSS含量无显著差异,可以认为贮藏期间汤汁与黄桃细胞组分之间的传质是均匀的;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汤汁pH值未呈现显著变化,TSS含量、亮度(L*值)和红绿度(a*值)均先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浊度、黄蓝度(b*值)、渗透压、SWSP含量总体先呈现上升趋势,并均在贮藏后期变化趋于平缓;贮藏过程中,罐藏黄桃果肉细胞发生形变或坍塌、细胞间隙增加,宏观表现为果肉质构软化,即硬度、咀嚼性显著降低(P<0.05);罐藏黄桃果肉质构与汤汁特性相关性分析发现,果肉质构特性(硬度、回复性、凝聚性、咀嚼性)与b*值、浊度、渗透压、SWS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果肉硬度、咀嚼性与L*、a*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以推断汤汁特性显著影响罐藏黄桃质构,可以通过调控汤汁特性改善罐藏黄桃的质构品质。  相似文献   

10.
以新鲜猪肉为原料,制成肉糜后加入不同添加量(0.2、0.4、0.8 g/kg)的马齿苋提取物(Purslane extract, PE),并以0.8 g/kg丁基羟基茴香醚作为阳性对照,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研究猪肉糜冷藏期(1、3、5、7、9 d)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 TBA)值、羰基含量、总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猪肉糜色泽及其质构特性的变化,评价马齿苋提取物对冷藏猪肉糜脂肪、蛋白质和品质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8 g/kg马齿苋提取物能显著降低猪肉冷藏期间的TBA值、表面疏水性和羰基含量的增长幅度(P<0.05);0.4 g/kg马齿苋提取物在贮藏初期能有效降低总巯基含量下降的幅度(P<0.05);贮藏后期3个添加量之间的作用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0.2 g/kg马齿苋提取物能显著减缓a*减小和硬度变大(P<0.05);马齿苋提取物还能降低肉糜黏聚性和L*值(P<0.05);但对b*值、咀嚼度和弹性影响不大。因此,3种浓度的马齿苋提取物均能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冻结模式对冷冻熟制鹰嘴豆杂粮面条品质的影响,利用质构仪、扫描电镜、色差仪等仪器测定不同冻结模式下冷冻熟制鹰嘴豆杂粮面条蒸煮品质、质构特性、微观结构、色泽、感官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冷冻熟制鹰嘴豆杂粮面条的蒸煮损失率在-18 ℃最大,-50、-80、-196 ℃条件下无显著差异;面条吸水率随冻结温度的降低呈下降趋势,回复力、咀嚼性、坚实度呈上升趋势;-80 ℃和-196 ℃条件下面条的硬度、弹性、黏性、最大拉伸强度、拉伸断裂距离、坚实度无显著差异。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冷冻熟制鹰嘴豆杂粮面条的面筋蛋白网络结构随冻结温度的降低逐渐变得紧密,孔洞逐渐减小。-196 ℃时面条的面筋蛋白网络结构最紧密,表面粗糙度最低。色泽变化表明面条的L*值随冻结温度的降低依次增大,a*、b*、ΔE*值依次减小。感官评价结果显示随冻结温度的降低,面条感官评分依次增加。综上所述,冻结温度达到-80 ℃时,有利于保证冷冻熟制鹰嘴豆杂粮面条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以新鲜鳜鱼为原材料,8℃低温腌制发酵臭鳜鱼,研究臭鳜鱼在发酵过程中色泽、质构及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鱼肉色泽、质构和挥发性物质均呈规律性变化。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亮度值L*先显著升高后稍有下降,红度值a*和黄度值b*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色泽指标的综合变化使得鱼肉经发酵后变白亮。鱼肉硬度、凝聚性、胶粘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黏着性在发酵起始即明显增强,后保持稳定,而弹性则逐渐增强。臭鳜鱼硬度较新鲜鳜鱼稍有所降低,其它参数值均增加。挥发性物质组成和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基本呈逐渐增加趋势,发酵成熟臭鳜鱼中含有芳樟醇、柠檬烯、4-甲基-2-戊酮、α-松油醇等多种香气物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鲜熟面条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品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确定出不同贮藏温度下鲜熟面条的货架期,将制作好的鲜熟面条分别于0、4、10、15、20、25℃条件下贮藏,定期取样,测定其感官品质、pH值、质构品质和菌落总数,分析各项指标随贮藏时间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温度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鲜熟面条的感官品质、pH值、弹性和黏聚性逐渐降低,硬度则先增大后减小,菌落总数逐渐增大;在0、4、10、15、20、25℃的贮藏条件下,鲜熟面条的货架期分别为126、91、17、11、5、4 d;pH值、菌落总数是评价鲜熟面条货架期较好的指标,其阈值分别为6.24和10~(5.87)CFU/g;温度对鲜熟面条品质及货架期有显著影响,低温(0、4℃)贮藏可使鲜熟面条货架期延长至3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从自然界的动植物中难以直接提取绿色染料,因此明亮的绿色通常需要采用2种植物染料套染获得。研究了槐米和青黛粉的套染顺序、青黛粉质量浓度和槐米料液比对染色棉/莫代尔针织物L*、a*、b*值及K/S值的影响,并测试了染色织物的色牢度。结果表明:先染青黛后染槐米的织物上染均匀,K/S值更高,颜色也由蓝色更偏向绿色;随着槐米料液比的减小或者青黛粉质量浓度的增大,染色织物的K/S值不断增大,a*值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b*值不断增大,L*值不断减小;套染后织物的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均达到4~5级,耐日晒色牢度达到3~4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研究煮制羊肉不同组织在低温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特征,本实验以煮制羊肉的瘦肉,肥瘦相间和肥肉部分为主要原材料,采用真空包装的方式,对其在4 ℃或低温下贮藏28 d(每隔1周取一次样)期间的pH、质构特征、色差、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 TVB-N)、菌落总体数量及其感官评价等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4 ℃下贮藏,熟制羊肉不同组织的pH变化相似,都是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肥肉的质构特性都高于瘦肉和肥瘦相间肉的特性;在贮藏期间,羊肉不同组织的L*值和a*值都表现为逐渐减小的趋势(P<0.05),瘦肉的b*值表现为增大的趋势(P<0.05),而肥瘦相间和肥肉都表现为减小的趋势(P<0.05);羊肉三种不同组织的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和菌落总数的含量则一直处于增加的状态,肥肉的增加速度及数量高于瘦肉和肥瘦相间组织,它们的感官评价都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在贮藏时间达到14 d时,羊肉的品质已经发生腐败现象。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瘦肉组织的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16.
粒度对马铃薯泥面条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磨浆时间和磨浆强度控制马铃薯泥的粒度,探讨粒度对马铃薯面条的外观色泽、蒸煮品质、质构品质的影响,为马铃薯泥面条的生产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随着磨浆强度的增加,时间的延长,马铃薯泥的粒度逐渐变小;马铃薯泥具有明显的双峰粒度分布,大颗粒所占比例比小颗粒所占比例高;马铃薯泥在扫描电镜下,呈片状结构,片与片镶嵌在一起,随着马铃薯粒度的降低,片的厚度不断变薄,片的尺寸也不断变小;随着粒度的降低,马铃薯面条的L*值降低,a*值和b*值升高,面条A的L*、a*、b*值与面条B、C、D、小麦粉面条的对应L*、a*、b*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面条B、C、D的L*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粒度的降低,马铃薯面条的烹调损失率均呈上升趋势,从9.38%增加至10.16%;马铃薯面条的断裂距离显著高于小麦粉面条(p<0.05),不同粒度的马铃薯面条断裂距离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马铃薯面条煮后黏度随着粒度的减小而减小;总体来说,马铃薯泥的粒度对其面条的品质显著的影响,粒度中位径d(0.5)为130 μm的马铃薯面条品质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晰影响小麦粉及面条色泽的因素,分别测定了面粉灰分、蛋白质、类胡萝卜素、微量元素、游离酚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等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面条色泽与这些指标以及面粉色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面条的L^*、a^*、w值与小麦粉的L^*、a^*、w值完全对应呈高度显著正相关(P<0.01,r=0.865、r=0.834、r=0.701),小麦粉的色泽可以很好地预测面条的色泽;小麦面条b^*值与灰分、类胡萝卜素、游离酚、Cu元素含量及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呈高度显著正相关,而面条的w值与这些因素呈高度显著负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灰分、类胡萝卜素和游离态酚类物质是综合影响小麦面条色泽的因素。该研究筛选影响面条色泽的因素,将为面条生产过程中的品种挑选、色泽控制及小麦品种改良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慈姑淀粉对鲜面条品质的影响,将不同比例的慈姑淀粉添加入麦芯粉中制得鲜面条。方法:对所制鲜面条蒸煮特性、色泽、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进行测定。结果:随着慈姑淀粉添加量增多,鲜面条的吸水率、断条率、蒸煮损失率整体呈上升趋势,风味物质、硬度和弹性增大,但咀嚼性、胶黏性、感官品质降低;慈姑淀粉添加量为5%时鲜面条感官品质最佳,其最佳蒸煮时间为4.5 min,面条断条率为0%,蒸煮损失率为5.28%,吸水率为70.09%,色差△E*为2.31,GC-MS检测表明慈姑淀粉鲜面条中富含烃类、醇类等风味物质。结论:添加适量的慈姑淀粉可以改善鲜面条品质。  相似文献   

19.
以小站稻糙米和精米为原料,以同一包装形式在不同温度(37、25、4℃)相同湿度中储藏315 d,分析其储藏过程中脂肪酸值、色泽和糊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小站稻精米、糙米的脂肪酸值增加;色差仪结果显示糙米、精米的a*值和b*值呈上升趋势,L*值呈下降趋势,表明其色泽逐渐偏黄变暗;快速黏度分析仪测定结果显示糙米、精米的峰值黏度、回生值、终止黏度、糊化温度均呈上升趋势,表明其发生陈化现象;基本组分结果显示,其水分含量和总淀粉含量不断下降,粗蛋白含量数值波动但不存在显著差异;温度是影响其陈化的主要因素,37℃储藏条件下糙米、精米的陈化速率快,4℃低温条件下有助于延缓小站稻糙米与精米的陈化;以精米形式储藏的小站稻稻米样品陈化速率大于以糙米形式储藏的小站稻稻米样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淮山粉添加量对木糖醇戚风蛋糕质构和品质的影响。方法:在制备木糖醇淮山戚风蛋糕过程中,以蛋糕比容、面糊相对密度、水分含量、色泽、质构等为评价指标,考察淮山粉添加量(10%,20%,30%,40%,50%)对蛋糕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淮山粉添加量的增加,蛋糕比容下降,面糊相对密度、水分含量增大;硬度、咀嚼性和胶着性先增加后减小,弹性、回复性和内聚性先减小后增大;L*值(亮度)减小、a*(红色)先增大后减小、b*(黄色)下降、△E(总色泽)差异增大。结论:淮山粉的最适添加量为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