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挖掘传统发酵红酸汤功能菌株,从分料发酵的优质番茄酸汤、辣椒酸汤和混合酸汤中分离乳酸菌和酵母菌,对其耐酸、耐胆盐、产酸、产香、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筛选出两株乳酸菌lt1-6和lc2-1分别是Lentilactobacillus buchneri、Pediococcus ethanolidurans,产酸能力分别为(7.41±0.02) g/kg和(7.92±0.01) g/kg,筛选出一株产浓郁水果香的酵母菌ym1-3是Kazachstania bulderi。用L.buchneri和P.ethanolidurans分别发酵96 h的番茄酸汤和辣椒酸汤按1∶1复配后接种K.bulderi发酵96 h的红酸汤级联发酵体系中,菌株生长情况良好,番茄酸汤中L.buchneri浓度为(4.925±0.020)×107 CFU/mL,辣椒酸汤中P.ethanolidurans浓度为(5.900±0.021)×107 CFU/mL,混合酸汤中K.bulderi浓度为(0.150±0.031)×107 CFU/... 相似文献
3.
4.
采用不同剂量的^(60 )Co-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红碎茶,分析其对红碎茶中微生物、品质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辐照方式均能有效抑制红碎茶中微生物污染情况,^(60 )Co-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红碎茶菌落总数D10值分别为1.70,2.66kGy,^(60 )Co-γ射线对红碎茶的杀菌能力强于电子束辐照。2种辐照方式不会对红碎茶水浸出物和氨基酸产生明显影响,但能引起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减少,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且电子束辐照对茶多酚、咖啡碱和可溶性糖的影响大于^(60 )Co-γ射线辐照的;^(60 )Co-γ射线辐照后红碎茶灰分含量增加,电子束辐照后红碎茶灰分含量无明显变化,^(60 )Co-γ射线对红碎茶的灰分含量影响强于电子束辐照;2种辐照方式对红碎茶感官品质均有一定提升。综上,^(60 )Co-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对红碎茶卫生品质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以无花果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对不同商业化包装无花果进行辐照处理,辐照后置于常温下贮藏,测定外观品质、腐烂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感官品质,初步探索60Co-γ辐照对商业化包装无花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 60Co-γ辐照可减轻无花果腐烂程度, 60Co-γ辐照优化框装无花果腐烂率最低, 1.8 kGy辐照组感官评价分值最高。贮藏结束,对照组无花果腐烂率在58.00%~87.50%,辐照组腐烂率在31.00%~78.60%,低于对照组。通过感官评价, 60Co-γ辐照组硬度高于对照组,而且辐照处理延缓无花果感官品质的劣变进程。辐照处理对无花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影响。其中, 1.8 kGy 60Co-γ辐照优化包装的框装无花果可较好维持无花果的品质特征,减轻腐烂程度,对无花果辐照保鲜的参考剂量设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60 Co-γ射线辐照对油塔子保质的合适辐照范围,采用不同辐照剂量60 Co-γ射线辐照油塔子,研究辐照剂量对不同条件贮藏下的油塔子中微生物、酸价(AV)、过氧化值(POV)及色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油塔子中的微生物数量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减少,辐照剂量范围在3~7kGy比较适宜。辐照可以减缓贮藏期间油塔子中酸价值上升的趋势,且辐照剂量越大,酸价值越小;辐照后油塔子的过氧化值,在贮藏期间变化规律不明显,但辐照剂量越大,贮藏时间越长,过氧化值波动越大,说明辐照剂量越大,贮藏时间越长,对油塔子的过氧化值影响越大。辐照处理对油塔子的色差值有显著影响(P<0.05),L*值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再上升;a*值和b*值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油塔子的色差值与辐照剂量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将含水量0%~80%的明胶分别采用透气和真空包装,并经60Co-γ辐射8kGy后,测定辐照前后特性粘度、凝胶强度、拉伸参数的变化,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了材料的结构,研究水分和氧气对明胶辐照交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明胶辐照灭菌时水分含量的增加,特性黏度和凝胶强度持续下降;SEM图样品表面形貌由颗粒状转变为多层网络结构;DSC热流图中熔胶峰由28℃左右的单峰转变20℃和40℃左右的双峰,凝胶峰温升高;明胶膜的断裂伸长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下降,其变化范围为142.33%~343.5%;真空包装明胶辐照后交联程度比透气包装严重。结论:水分含量与明胶辐射交联呈正效应,而氧气与辐射交联呈负效应。控制水分含量和有氧辐照可减少辐照灭菌过程中的交联导致的明胶品质下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60Co-γ辐照对红参降血糖作用的影响,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为模型,试验期间定期检测小鼠体重及空腹血糖值,试验30 d后眼球取血,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浆离心后的血清,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的测定后进行分析;对取血后的小鼠进行解剖,分离心、肝、脾、肾,测定脏器系数。对小鼠禁食血糖浓度的测定显示,辐照红参高剂量组降血糖效果最显著(P<0.05),数值上优于未辐照红参高剂量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脏器系数测定结果均显示,辐照红参高剂量组与未辐照红参高剂量组测定值显著高于其他剂量组(P<0.05),最接近于阳性对照组,同时辐照红参高剂量组数值上优于未辐照高剂量组。对血清TC、TG的测定发现,辐照红参高剂量组在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脂浓度方面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糖尿病治疗药物盐酸二甲双胍相近。因此,60Co-γ辐照红参提取物能够起到降血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60Co-γ射线辐照灭菌对白芍中6种成分[儿茶素、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β-PGG)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Tnertsil?ODS-2(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A-乙腈,B-0.05%磷酸水溶液系统,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30℃。分别选择剂量为0,2,5,8 kGy对白芍药材进行辐照,比较辐照前后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并进行配对t检验考察其显著情况。结果白芍药材中儿茶素、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β-PGG和苯甲酰芍药苷分别在0.005~0.128,0.007~0.178,0.034~0.850,0.178~4.440,0.023~0.580,0.005~0.120 m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98.4%,99.9%,100.0%,99.8%和96.4%;辐照剂量不超过5 kGy时,各组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为保证白芍药材安全有效,采用60Co-γ射线对白芍药材进行辐照灭菌时,辐照剂量不宜超过5 kGy。 相似文献
10.
11.
自然与乳酸菌强化发酵过程中红酸汤品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红酸汤为原料,以总酸、亚硝酸盐、pH、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水分、抗坏血酸为检测指标,分析不同发酵时间自然与乳酸菌强化发酵的红酸汤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自然与乳酸菌强化发酵的红酸汤中还原糖、抗坏血酸、可溶性固形物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总酸含量和pH均在第6天达到峰值,分别为10.11 g/kg和3.04与10.26 g/kg和2.84;水分含量在第6天达到最低,分别为84.83%与84.18%;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分别为0.052 2 mg/kg与0.030 4 mg/kg,未超标。因此,与自然发酵相比,乳酸菌强化发酵明显减少亚硝酸盐含量,缩短了红酸汤发酵周期,但自然发酵红酸汤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12.
以全红期的山东省乐陵小枣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60Co-γ辐照处理、海藻酸钠涂膜处理及二者结合处理后,与对照组同时于(2±0.5)℃冷库贮藏,并对低温贮藏过程中枣的失重率、总糖、还原糖、VC、可滴定酸含量及糖酸比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涂膜、辐照、涂膜+辐照处理均能有效减少水分散失,延缓VC和可滴定酸的下降,抑制糖酸比的上升,涂膜+辐照处理能保持较高的总糖、还原糖含量。其中,60Co-γ辐照+海藻酸钠涂膜处理于(2±0.5)℃冷库贮藏保鲜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实验处理组,有助于提高乐陵小枣采后的低温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13.
李厚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3,14(11):164-170
目的 筛选具有抑菌作用的乳酸菌并研究其在红酸汤的加工和保藏中的应用。方法 以热带假丝酵母CT-1和白色假丝酵母CU-3为红酸汤腐败指示菌,筛选具有抑菌能力的乳酸菌,然后将乳酸菌用于红酸汤的加工探讨其生物防腐作用。结果 经筛选获得两株具有抑菌作用的乳酸菌分别为植物乳杆菌SHPC-35和耐酸乳杆菌SHC-17,且两株菌的主要抑菌物质均为细菌素。将两株菌用于红酸汤的生产,并确定最优发酵工艺为:接种量(乳酸菌SHPC-35和SHC-17复配比例为1:1)为3%,发酵温度为28℃,发酵时间为4d,在此条件下,红酸汤的总酸度为1.58±0.03%,感官评分为92.35±6.11。红酸汤保藏试验结果表明,SHPC-35和SHC-17能抑制红酸汤中的酵母生长,从而有效地延长产品的货架期至10 d。结论 植物乳杆菌SHPC-35和耐酸乳杆菌SHC-17具有较强的抑制热带假丝酵母CT-1和白色假丝酵母CU-3能力,在红酸汤以及其他发酵食品的生物防腐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以全红期的山东省乐陵小枣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60Co-γ辐照处理、海藻酸钠涂膜处理及二者结合处理后,与对照组同时于(2±0.5)℃冷库贮藏,并对低温贮藏过程中枣的失重率、总糖、还原糖、VC、可滴定酸含量及糖酸比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涂膜、辐照、涂膜+辐照处理均能有效减少水分散失,延缓VC和可滴定酸的下降,抑制糖酸比的上升,涂膜+辐照处理能保持较高的总糖、还原糖含量。其中,60Co-γ辐照+海藻酸钠涂膜处理于(2±0.5)℃冷库贮藏保鲜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实验处理组,有助于提高乐陵小枣采后的低温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15.
糙米经不同剂量的60Co-γ辐照后,恒温(15±0.5)℃储藏1年,每3个月进行1次品质测定,并分析辐照剂量对储藏糙米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储藏1年后,糙米表面颜色b值升高,储藏期间b值有波动,1.0 k Gy和2.0 k Gy的辐照后,糙米表面颜色b值显著增加(P0.05),大米呈现发黄趋势;L值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储藏时间对L值没有显著影响);经1.0 k Gy和2.0 k Gy辐照的糙米感官评定颜色项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脂肪酸值随着储藏时间延长持续上升,辐照剂量与脂肪酸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溶解度和膨胀力都随着储藏时间延长而升高,第9个月达到峰值,随辐照剂量的增大,溶解度和膨胀力增大,米饭质构软化,米饭软硬度得分升高;糙米菌落总数含量随着储藏时间延长逐渐上升,但辐照剂量与菌落总数极显著负相关(P0.01)。低剂量(0.2~0.5 k Gy)水平的辐照可显著优化储藏糙米理化指标,提高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6.
寇氏隐甲藻是产DHA的优良藻种,期望通过60Co-γ射线诱变提高其DHA的产率,实现商业化生产DHA。寇氏隐甲藻(Crypthecodium cohnii 6号)经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分别辐照诱变,经分离培养获得了不同诱变剂量下藻体的致死率,并对它们的的生长时间、生长速率以及生物量进行了比较,以确定最佳诱变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诱变剂量3.0kGy~5.4kGy时,死亡率达到99.999%以上,诱变剂量为1.8kGy的寇氏隐甲藻经培养后生物量最高,并在开始培养后36h就达到最大生长速率,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60Co-γ射线辐照对鳝鱼品质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将鲜活鳝鱼剖杀、切段处理后进行辐照灭菌,设置2、4、6、8 kGy 4个剂量组,以未辐照组作为对照组,真空包装后在4 ℃冰箱中进行储藏。定期取样测定其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 TVB-N)、脂肪含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s, LPO)来研究60Co-γ射线辐照灭菌对鳝鱼冷藏品质的影响,并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PME-GC-MS),研究未辐照、8 kGy辐照鳝鱼的挥发性物质变化情况。结果 第8d时未辐照组鳝鱼片挥发性盐基氮值为20.92 mg/100 g,菌落总数超过1.0×106 CFU/g,超过可食用标准限值,但辐照导致鳝鱼脂肪氧化产物增加,第6d时未辐照组的LPO和MDA含量分别为8.64 μmol/g prot和7.64 nmol/mg prot,而辐照各组均高于未辐照组。挥发性物质检测结果显示,在鳝鱼中一共检测出6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胺类6种、醛类15种、烃类25种、酸类5种、酮类5种、酯类2种、醇类1种,其他化合物4种。结论 辐照能够有效延长鳝鱼冷藏货架期,结合TVB-N和菌落总数指标,辐照组鳝鱼的冷藏货架期最长可至15d,但辐照也有促使脂肪氧化、产生影响风味的挥发性物质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60Co-γ辐照对美味牛肝菌挥发性成分的作用,对其干品进行1.29和3.38 kGy的60Co-γ辐照处理,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质联用仪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辐照前后的美味牛肝菌干品中共鉴定出4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7种吡嗪类,4种烃类,1种醛类,1种酮类,5种酚类,2种酯类,8种酸类,11种杂环类和4种未知化合物。其中酸类、吡嗪类、烃类和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28.43%、18.11%、17.41%和17.25%。美味牛肝菌干品中还鉴定出23种与食用菌风味产生密切相关的含八碳及以下的挥发性化合物,总体相对含量达48.16%。1.29、3.38 kGy两种剂量的辐照处理显著降低了美味牛肝菌中大部分风味相关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p<0.05),吡嗪类、杂环类和八碳及以下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别下降14.36%和17.28%、14.49%和17.27%以及11.27%和11.75%;而酸类成分相对含量则增加了9.18%和45.55%。本研究结果可为辐照处理在美味牛肝菌保藏中的应用提供了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红酸汤的调配原料辣椒和西红柿酸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总酸滴定、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设备或方法,对两种酸汤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区系、总酸、pH和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趋势予以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雷氏乳杆菌(27.67%)和戊糖乳杆菌(41.75%)分别为辣椒酸汤和西红柿酸汤的优势乳酸菌;汉逊德巴利酵母(76.05%)和膜璞毕赤酵母(80.88%)则分别为两种酸汤发酵后期的优势真菌。发酵过程中,辣椒和西红柿酸汤的pH和总酸含量于21~28 d之间达到或接近极值,分别为3.57、3.25和42.87 g/kg、47.52 g/kg。挥发性物质方面,辣椒酸汤和西红柿酸汤中分别检测到醇、酮、醛、酯等各类化合物156和92种。其中,酯类(24.99%)、萜烯类(20.21%)和酮类(17.60%)是辣椒酸汤在发酵早期(1 d)含量较高的几类化合物;西红柿酸汤中则以醛类(41.30%)和酮类(20.28%)化合物为主。随着发酵期变化,辣椒酸汤的主要风味物质为醇类、酯类化合物,以芳樟醇(10.43%)、十六酸乙酯(12.12%)等为代表;西红柿酸汤中则以醇类和酚类为优势,其中,苯乙醇(31.93%)、4-乙基苯酚(8.71%)为西红柿酸汤风味贡献了重要作用。综上所述,自然发酵酸汤中的优势功能微生物为乳酸菌和酵母菌,且可发酵后21~28 d内得到高于25 g/kg的总酸含量,符合红酸汤产品的质量要求,挥发性物质随发酵期变化差异较大,相关数据可为酸汤直投式发酵剂研制及加工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