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哺乳期母乳中各种脂肪酸水平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为母乳喂养及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配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6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足月顺产的25~40岁产妇产后1~5d的初乳、6~10d的过渡乳和30d的成熟乳123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母乳中的脂肪酸成分,分析母乳中各脂肪酸水平的差异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C18∶0、C14∶1ω5、C18∶3ω6水平和ω-6/ω-3比例呈增高趋势;C24∶0、C16∶1ω9、C20∶1ω9、C20∶2ω6、C20∶3ω6、C20∶4ω6(AA)、C22∶2ω6、C22∶4ω6、C22∶5ω6、C22∶5ω3和C22∶6ω3(DHA)水平呈下降趋势,总体SFA含量逐渐增加,但无显著性意义;而PUFA尤其是ω-3 PUFA水平显著减少(P0.05)。结论:母乳中的各种脂肪酸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变化,新生儿喂养及配方奶粉的配制时应考虑母乳中各种脂肪酸含量的微观变化。  相似文献   

2.
分析我国6个城市3个哺乳期的母乳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探究哺乳期和地理位置对母乳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从包头(n=41)、北京(n=40)、济南(n=20)、昆明(n=33)、深圳(n=21)和西宁(n=49)6个城市共收集204例母乳,其中初乳28例,1月龄乳67例,4月龄乳109例。以C11∶0为内标,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母乳中脂肪酸的含量,结果显示:成熟乳中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初乳(P<0.05),济南地区母乳中脂肪含量最高(~5 g/100 mL),昆明和深圳地区最低(<3.0 g/100 mL)。哺乳期间C16∶0的含量较稳定,约为192 mg/g脂肪;初乳富含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初乳中C18∶2 n-6c和C18∶3 n-3的含量显著低于成熟乳(P<0.05)。不同地区的母乳中脂肪酸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亚油酸/亚麻酸的比值差异很大。进一步比较了本文的数据与其他国家母乳脂肪酸含量的差异。本研究为母乳脂肪酸的定量分析及母乳脂肪酸浓度的影响因素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周锦  荣爽  王瑛瑶  任向楠  杨月欣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9):251-259,265
本文总结近15年有关中国妇女母乳脂肪酸构成的现有证据,将大量分散的研究数据及课题组数据按地区和泌乳期进行整合,得到各省级行政区构成的全国汇总数据。共有17个省级行政区的4727例母乳脂肪酸数据被纳入分析,其中初乳1327例,过渡乳900例,成熟乳2500例。进一步对各脂肪酸随泌乳期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随着泌乳期的延长,我国母乳中总SFA的构成占比呈增长趋势,C6:0、C15:0和C18:0的含量较为稳定,受泌乳期影响不大,受泌乳期影响较大的SFA中,除C20:0、C22:0、C24:0外,其他SFA在初乳中的含量均显著低于过渡乳或成熟乳(P<0.05)。我国母乳中总MUFA的构成比随泌乳期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在过渡乳时期下降明显,随后趋于稳定,只有C17:1的含量不受泌乳期的影响,受泌乳期影响的MUFA中,除C16:1外,其他MUFA在初乳中的含量均显著高于过渡乳或成熟乳(P<0.05)。我国母乳中总PUFA的构成占比随泌乳期的延长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n-3 PUFA和n-6 PUFA的变化和此趋势一致。分析比较的结果有利于更加深入而准确地了解我国母乳脂肪酸的构成情况及随泌乳期的变化情况,为一定程度上探明我国人群母乳脂肪酸组成特点、婴幼儿生长发育相关研究及配方食品研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不同阶段母乳中10种游离母乳低聚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S)的含量,并比较其在不同阶段母乳中的变化。方法分别采集产后0~7 d(初乳)、产后8~15 d(过渡乳)、产后16~180 d(成熟乳)的母乳,采用荧光标记HMOS,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和标准曲线定量10种HMOS。采用Person相关比较不同泌乳时间与HMOS含量的相关性,3个泌乳阶段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10种HMOS可完全分离并定量。10种HMOS中,2'岩藻糖乳糖(2'FL)、3'唾液酸乳糖(3'SL)、6'唾液酸乳糖(6'SL)、乳糖-N-四糖(LNT)、乳糖-N-新四糖(LNn T)、乳糖-N-五糖I(LNFP-I)与泌乳时间存在负相关关系,3'岩藻糖乳糖(3'FL)与泌乳时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上述7种HMOS在不同阶段母乳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α-四糖(P_I)、乳糖-N-五糖V(LNFP-V)、乳糖-N-新五糖(LNnFP-V)与泌乳时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在不同阶段母乳中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阶段母乳中HMOS的含量不同。10种HMOS中,7种HMOS与泌乳时间具有相关关系并且在不同泌乳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我国北京(北方)和深圳(南方)两城市0~12 月不同泌乳阶段母乳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差异。方法:于北京市和深圳市各招募30 名足月分娩健康婴儿的健康乳母,纵向采集10 次母乳,包括初乳(3~5 d)、过渡乳(13~15 d)和成熟乳(3、4 周和2、3、4、6、9、12 月),检测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并作比较分析。结果:北京和深圳母乳中蛋白质含量均为初乳中最高,随泌乳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其中,前3 周急速降低,之后降低速度减缓,但仍有显著差异(P<0.05),到3 月时达到稳定;两城市母乳在各泌乳阶段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母乳氨基酸含量也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到12 月时总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总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下降了约58%。母乳中含量最丰富的单体氨基酸为谷氨酸、亮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最低的是蛋氨酸和色氨酸,两城市母乳单体氨基酸的绝对含量在除初乳和4 月成熟乳以外的其他各月均有种类和数量的差异,但随泌乳时间的延长,各单体氨基酸在总氨基酸中的比例保持稳定,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总氨基酸的42%和58%左右;而深圳母乳中苯丙氨酸在总氨基酸中的比例在除3~5 d以外的其他9 个时间点均高于北京母乳。结论:初乳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均最高,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不受地区差异的影响,而两城市母乳中氨基酸含量及其在总氨基酸中的比例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母乳乳铁蛋白在不同泌乳阶段(乳母分娩后0~5 d、12~14 d、1 m、3 m、4 m)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分娩方式、BMI、婴儿性别、乳母年龄和孕期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其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0~5 d、12~14 d、1 m、3 m、4 m时的母乳乳铁蛋白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从0~5 d到3 m乳铁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由2.45 mg/mL逐渐降低至2.20 mg/mL,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直到4 m时显著降低至1.02 mg/mL(P0.05)。阴道分娩和剖宫产两组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在0~5 d、1 m、3 m和4 m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12-14 d时剖宫产组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孕前、产前和产后不同BMI(≤18,18~25和≥25),不同婴儿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孕期健康状况的乳母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母乳乳铁蛋白在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中的含量呈下降趋势,不同泌乳阶段和分娩方式影响乳铁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7.
实验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华北地区和中南地区共四个城市乳母分娩后3~5 d、12~14 d、1月、2月、3月、4月和6月的母乳,测定中国现阶段健康乳母不同泌乳阶段母乳中脂肪、总蛋白质、乳糖、干物质、总能量和真蛋白质等宏量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同时研究分娩方式和婴儿性别与各宏量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母乳中宏量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采用MIRIS HMA母乳分析仪。结果表明初乳中顺产组的母乳中总蛋白质和真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剖宫产组的(p0.05),过渡乳中脂肪、总蛋白质、乳糖、干物质、总能量和真蛋白质等宏量营养成分含量在顺产、剖宫产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熟乳(6月时)中剖宫产组的母乳中乳糖和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顺产组的(p0.05)。此外,初乳和过渡乳中脂肪、总蛋白质、乳糖、干物质、总能量和真蛋白质等宏量营养成分含量在男孩、女孩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成熟乳中女孩组3月时的母乳中脂肪和总能量含量,4月时的总蛋白质和真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男孩组的(p0.05)。不同分娩方式及婴儿性别对母乳中宏量营养成分的含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牦牛分娩后7d内初乳及过渡乳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不同泌乳时期其维生素A、维生素E及B族维生素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牦牛初乳中VA、VE、VB1、VB2和VB3在分娩后第1d含量最高,分别为367.76、780.11、93.41、367.76、98.93μg/100g,之后随分娩后泌乳天数的增加急剧下降(p<0.05),3d后下降速度趋于平缓;VB5在分娩后第1d含量最低,为201.49μg/100g,3d内含量急剧上升(p<0.05),随后速度趋于平缓;VB6和VB11不受泌乳天数的影响;初胎牦牛初乳及过渡乳中VA、VE、VB1含量高于经胎;其他维生素含量不受胎次影响。本文为合理开发利用牦牛乳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泌乳双峰骆驼乳功能性蛋白及脂肪酸变化规律,该研究动态追踪20峰泌乳双峰驼并采集泌乳期330 d内的驼乳,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分析,检测α-乳白蛋白(α-lactalbumin, α-LA)、乳铁蛋白(lactoferrin, LF)、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G, IgG)和溶菌酶4种目标功能蛋白及34种脂肪酸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驼乳中共检测到4种目的功能蛋白及32种脂肪酸,色谱峰形尖锐、无杂峰干扰。驼乳4种功能蛋白含量在初乳期极显著高于常乳期(P<0.01),泌乳后期随着泌乳时间延长含量缓慢降低,功能蛋白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其中α-乳白蛋白与IgG具有强正相关。脂肪酸含量在初乳期至常乳期30 d内波动明显,其余时期脂肪酸含量变化不大。长链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在泌乳期含量较为稳定;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合理,且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变化趋势相反,在初乳期3~7 d内变化较为明显,在泌乳高峰期90~150 d波动极为明显,少数脂肪酸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驼初乳功能蛋白与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优...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免疫初乳及过渡乳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含量的变化.在制备并收集免疫乳后,用放射免疫法对不同时期收集的免疫乳中IGF-Ⅰ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免疫牛初乳及过渡乳中IGF-Ⅰ含量随产后泌乳的进行急剧下降.泌乳前5d,免疫初乳中的IGF-Ⅰ以游离形态为主,游离IGF-Ⅰ比例由第1d的71.28%下降到第14d的41.44%;5d之后,过渡乳中的IGF-Ⅰ以结合形态为主,结合IGF-Ⅰ比例由第1d的28.72%上升到58.56%,达到常乳水平.  相似文献   

11.
母乳被认为是婴幼儿最佳的食物来源,母乳化是配制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基本准则。然而母乳的成分极为精细和复杂,全面了解母乳成分非常重要。氨基酸是母乳中重要的营养成分,其含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泌乳阶段(初乳、过渡乳、早期成熟乳、晚期成熟乳)、地区(南方、北方)以及产次等。本研究评估不同影响因素对中国母亲母乳氨基酸组成模式的影响,并提出不同泌乳阶段中国母乳氨基酸模式及针对不同地域和季节早期成熟乳和晚期成熟乳的氨基酸模式。本研究在我国8 个城市共采集了1 640 份母乳样本,对地域、产次、分娩季节、出生情况、分娩方式5 个因素在不同泌乳期中各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采用欧氏距离计算各泌乳时期的氨基酸相似度,找到最小距离和最大距离的氨基酸模式,通过欧氏距离筛选母乳样本,确定不同泌乳阶段推荐母乳氨基酸模式。结果表明,地域、分娩季节明显影响早期成熟乳与晚期成熟乳氨基酸模式,产次、出生情况、分娩方式的影响需要综合多因素分析,通过变异系数结果验证了中国母乳氨基酸模式,并提出不同地域与季节氨基酸母乳模式的差异性。本研究为婴幼儿配方乳粉母乳化研究及母乳营养学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婴幼儿配方乳粉改良和优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母乳、牛乳及山羊乳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东北区域不同泌乳期的母乳及牛乳和山羊乳常乳脂肪酸组成,并对其组成和含量进行差异分析,旨在为母乳脂质组学及以牛羊乳为基质的婴儿配方食品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母乳中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等,其中油酸含量最为丰富。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在不同泌乳期存在差异,其中SFA差异显著(p<0.05),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SFA含量分别为36.16%、37.89%、38.10%。牛乳和山羊乳主要以SFA为主,山羊乳SFA含量最高(69.07%),SFA中辛酸和癸酸是羊乳的特征脂肪酸,其含量显著高于母乳和牛乳(p<0.05)。山羊乳中中链脂肪酸(MCFA)含量最高(21.03%),是牛乳的1.5倍。其中,母乳SFA:MUFA:PUFA的比例为1.41:1.29:1,牛乳为19.12:9.98:1,山羊乳为11.14:3.98:1,山羊乳脂肪酸组成在比例上更加接近母乳。山羊乳在婴儿配方食品开发方面有更高的优势和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农萨能羊原种场的产奶母羊为研究对象,采集35只2.5~5岁母羊分娩后1~5d的初乳和第5周常乳乳样,用气相色谱仪对乳中的短、中链脂肪酸组成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初乳1~5d中,丁酸(C4:0)、己酸(C6:0)、辛酸(C8:0)、癸酸(C10:0)、月桂酸(C12:0)、肉豆蔻酸(C14:0)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和亚油酸(C18:2)的含量差异显著(P〈O.05);而初乳与常乳中,辛酸(C8:0)、癸酸(C10:0)、月桂酸(C12:0)的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丁酸(C4:0)、棕榈酸(C16:0)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余脂肪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羊初乳中丁酸(C4:0)含量受产奶量影响不显著,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他短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中棕榈酸(C16:0)的含量随产奶量增加而减少,长链脂肪酸随产奶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牛初乳及过渡乳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含量测定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初乳及过渡乳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含量随产后泌乳的进行急剧下降,泌乳前5d,初乳中的IGF—I以游离形态为主,游离IGF—I比例由71.1%下降到50.64%;之后过渡中的IGF-I主要以结合形态为主,结合态IGF—I的比例由51.41%上升到60.1%。从初乳到过渡乳中IGF—I存在形态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测定乳制品中的磷脂含量,建立了基于核磁共振磷谱(31P NMR)的磷脂分析方法,并采用内标法对磷脂进行了定量。利用建立的方法对不同哺乳期母乳(初乳、过渡乳、成熟乳)、奶粉(全脂奶粉、婴幼儿配方奶粉)、富含乳磷脂的乳清蛋白粉、大豆磷脂及鸡蛋磷脂中的磷脂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种磷脂标准品的检出限范围为48.97~85.76μg/mL,定量限范围为97.94~171.52μg/mL,具有合理的加标回收率(83.40%~108.52%)和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母乳中总磷脂含量平均为19.27 mg/100 mL,随着哺乳期的延长总磷脂含量逐渐降低。不同来源的样品中磷脂的组成有较大差异,母乳中含量最高的磷脂类型为鞘磷脂,其他样品中的磷脂主要类型为磷脂酰胆碱。  相似文献   

16.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量母乳(初乳、成熟乳)和婴儿粪便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sIgA)含量,探究母乳与婴儿粪便sIgA的关系;分析喂养方式(纯母乳、混合、婴配羊奶粉、婴配牛奶粉)、分娩方式(顺产、剖宫产)和月龄(0~6月龄、6~12月龄、12~36月龄)对婴幼儿免疫健康的影响,为婴配奶粉优化提供基础数据。试验结果表明:(1)初乳、成熟乳中的sIg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应婴儿粪便中的sIgA(P0.05);不同时间段,母乳和粪便中的sIgA含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初乳中的sIgA含量显著高于成熟乳中的sIgA含量(P0.05)。(2)在相同喂养方式、相同月龄的婴幼儿中,顺产婴儿粪便中sIgA含量显著高于剖宫产婴幼儿(P0.05)。(3)相同分娩方式、相同月龄条件下,纯母乳喂养组sIgA含量最高,混合喂养组次之,婴配羊奶粉喂养组sIgA水平显著高于婴配牛奶粉喂养组(P0.05)。(4)0-36月龄内,随月龄的增加,所有喂养方式下婴幼儿sIgA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P0.05)。因此,为保证婴幼儿的肠道健康,婴儿在出生时应尽可能选择顺产,产后保持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及显微观察手段分析不同泌乳期母乳与山羊乳常乳中主要功能性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理化性质和微观结构,旨在为母乳脂质的研究及以山羊乳为基质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母乳化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结果表明:母乳初乳、过渡乳、成熟乳脂肪质量浓度显著增加(P<0.05),分别为(26.7±3.6)、(33.7±4.6)g/L和(41.0±6.8)g/L;山羊乳脂肪质量浓度((42.1±4.3)g/L)显著高于母乳初乳和过渡乳(P<0.05)。但母乳中主要功能性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山羊乳,尤其是亚油酸相对含量(过渡乳中最低,为19.76%)显著高于山羊乳(4.43%)(P<0.05)。在物理特性方面,母乳初乳脂肪球具有最大体积平均粒径((5.63±0.51)μm)和最低ζ电位((-5.72±0.21)mV),而山羊乳脂肪球体积平均粒径和ζ电位分别为(3.63±0.31)μm、(-13.69±0.27)mV。脂肪球粒径、ζ电位与脂肪质量浓度显著相关(P<0.05)。不同泌乳阶段母乳中主要功能性脂肪酸相对含量及脂肪球物理特性不同,与山羊乳差异明显。本实验结果可进一步用于母乳及山羊乳制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牛乳中体细胞数与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牛乳中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对乳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集474 头处于泌乳早期(30~100 d)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乳样,测定乳中SCC及各种脂肪酸单体的含量,分析乳中SCC对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影响及相关性。结果:SCC极显著影响乳中C4∶0、C16∶1、cis9, trans11-CLA和C18∶3 n3脂肪酸单体的含量(P<0.01)。同时,随着乳中SCC的升高,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的相对含量也显著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乳中SCC与PUF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短链脂肪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乳中SCC与乳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关系,为进一步揭示SCC对牛乳品质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母乳、牛乳及羊乳的全脂质组分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共检出17种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s,PC)、11种神经酰胺(ceramide,Cer)、15种鞘磷脂(sphingomyelin,SM)、3种己糖苷神经酰胺(hexosylceramides,HexCer)、32种甘油二脂(diglyceride,DG)和2 5种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母乳与牛乳有3 6种存在显著差异的脂质,与羊乳有1 4种(P0.05)。结果表明,母乳极性脂含量(1 462.99μg/mL)显著低于羊乳而高于牛乳(P0.05),且母乳及牛乳遵循SMCerPCHexCer分布,羊乳则是CerSMHexCerPC。母乳与牛乳间存在显著差异的极性脂质主要为SM,其中SM(d14∶0/20∶0)和SM(d15∶0/24∶1)在母乳(15.90μg/mL和16.55μg/mL)中显著高于牛乳(P0.05),而羊乳与母乳间除PC(26∶0/0∶0)外,不存在其他显著差异的极性脂质。中性脂质方面,母乳中性脂质量浓度(47 749.40μg/mL)显著高于牛乳及羊乳(P0.05)。母乳与牛羊乳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中性脂质主要为TG,尤其母乳在TG(14∶0/16∶0/18∶0)与TG(16∶0/17∶0/18∶0)含量上显著低于牛羊乳(P0.05),同时3种乳在TG(17∶2/18∶0/20∶5)含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不仅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脂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筛选出的差异脂质可作为鉴别牛羊乳的脂质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利用核酸检测技术,通过对牛乳初乳、成熟乳以及婴儿配方奶粉蛋白原料中核酸类物质进行检测,以分析不同泌乳期牛乳核酸类物质含量的变化,以及不同蛋白原料中核酸类物质的含量,为开发添加核苷酸的婴儿配方粉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牛乳初乳和成熟乳核酸类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初乳为1.933 mg/g粉,成熟乳为0.840 mg/g粉),且牛初乳中含量较高的核苷酸为尿苷酸(UMP),牛成熟乳中含量较高的为鸟苷酸(GMP)。同时,婴儿粉中的蛋白质原料中核苷酸与母乳中核苷酸相比,含量非常低,因此有必要在婴儿粉中添加接近母乳的核苷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