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 在研究建筑材料的抗冻性时,确定未冻结水量与冰量(结冰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通常采用的(标准的)-15℃至-20℃温度下进行的饱水材料抗冻性试验过程中,并不是全部被材料吸收的水,而仅仅是包含在较大毛细管中的那部分水受到冻结。因而,若材料含有相当多的毛细孔(截面半径小于0.1μm),应用于周围环境温度可能低于-15至-20℃的条件下,那么这一标准试验就不能保证构件中该材料的抗冻性。因此,为了正确评价材料的抗冻性,必须了解在给定温度下的未冻结水量。  相似文献   

2.
一、运行特性 1.冷冻水出水温度与制冷量的关系当进汽压力、冷冻水量、冷却水量不变,而变更冷冻水出水温度及冷却水进水温度时,制冷能力的变化如图1所示。该图以日本空调用吸收式制冷机的设计标准温度,即以冷冻水出水温度为7℃,冷却水进水温度为32℃时的制冷能力为额定值(100%)。当冷冻水出水温度为5℃时,则制冷能力降低8%。冷却水进水温度为30℃时,制冷能力增大9%。当冷冻水、冷却水温度均有变化时,则制冷能力变化为二者相乘之积。本机当冷冻水温度过低时,有溶液结晶的问题,故冷冻水出水温度的最低值应为:满负荷时4.5~5℃,部分负荷时3~3.5℃。冷冻水出水温度如在上述最低值以上,则能在对应溶液浓度64%以上的结晶线上方稳定运  相似文献   

3.
冷凝热的回收可以为生活用水加热提供能源。热水的出水温度、热回收率是衡量冷凝热回收效果的重要参数。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出水温度与水流量、热回收率的关系。结合工程实际,当冷凝温度一定且为42℃时,设计出水温度小于47℃时,热水流量主要取决于潜热负荷和过冷负荷,热回收率随着设计出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设计出水温度大于47℃时,热水的设计流量主要是由显热负荷决定,且热水流量和冷凝热回收率随出水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4.
洗浴废水中含有大量废热,为最大限度地回收洗浴废水热能,提出了双机串联大温差热泵机组。机组额定设计工况为:蒸发器侧洗浴废水进出口温度分别为30℃和6℃,冷凝器侧自来水进口温度为10℃,制取热水出口温度为45℃。通过实验研究了自来水进口温度、热水出口温度及洗浴废水入口温度对热泵机组制热性能(COP)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自来水进口温度从5℃升高到15℃时,整体机组COP从5.0降低到3.85;当热水出口温度从40℃变化到50℃时,整体机组COP降低了7.5%;当洗浴废水进口温度从30℃升高到35℃时,整体机组COP提高了3.1%。在无辅助热源时,若洗浴废水温度从30℃降低到6℃,热水出水温度为45℃,自来水的温度必须要高于12℃;若洗浴废水入口温度达到35℃,即使自来水温度为6℃,热水出口温度也能达到45℃。  相似文献   

5.
常规跨临界二氧化碳空调循环的性能系数对气体冷却器出口工质温度十分敏感,该温度越低,同等条件下性能越好。为了提高制冷量和性能系数,在常规循环基础上引入了融冰过冷器以大幅度降低气体冷却器出口工质温度。基于压缩机等熵效率实验数据对融冰过冷二氧化碳空调循环进行了计算,重点分析了循环高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引入融冰过冷能大幅度提高系统性能系数,并且在循环高压较低时更为明显。在典型的应用范围内,融冰过冷循环不存在使性能系数最大的优化高压。当其他参数一定时,高压越高,性能系数越低。与常规无融冰过冷循环不同,中间换热器的引入不利于性能系数的提高,因此在进行多运行模式的实际系统设计时应予折中考虑。本文的分析结果可为实际系统设计和运行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3)
以新鲜海水和育苗废水作热源,研究了海水热泵的制热性能和对育苗水体的升温效果。结果表明:增加海水热源温度和流量,有利于提高海水热泵的蒸发温度和制热量,当海水热源温度和流量保持在16℃和300 L/h以上时,海水热泵具有良好的制热性能,热泵的制热系数COP值超过3.5;提高海水热源温度,冷凝器出水升温幅度随之增加,但是随着海水热源流量增大,冷凝器出水升温幅度明显下降,当海水热源温度高于16℃、流量小于300 L/h时,冷凝器出水升温幅度保持在5.8℃以上;利用净化后的育苗废水(温度为21~23℃,流量为300 L/h)作热源时,海水热泵具有良好的运转性能,热泵的COP值达到4.2,冷凝器出水升温幅度达7.6℃,海水热泵的水体升温费用与燃煤锅炉相当,仅为燃气锅炉、电加热和燃油锅炉加热费用的14.5%、23.7%和28.5%。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2内部过冷热泵系统(TCISE),基于夹点建立了TCISE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冷却水进出水温度及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冷却水进水温度从25℃降低到15℃时,最优高压压力从9.3 MPa降至8.8 MPa,降低了5.4%,最大COP从3.83提升至4.27,提高了11.49%;TCISE存在临界冷却水出水温度和临界冷却水质量流量,当冷却水进水温度一定时,在出水温度低于临界出水温度或质量流量高于临界质量流量时,系统COP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8.
蒸发冷却与毛细管辐射供冷复合空调系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蒸发冷却辐射供冷复合空调系统工程设计方法,对蒸发冷却和辐射供冷承担的负荷进行了分配,并于复合空调系统实验台上用实验的方法对其夏季工况的新风系统、高温冷水系统和室内热湿环境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中湿度地区,当供水温度19℃、置换送风温度17℃时,0.1~1.1 m高度最大温差小于2℃,1.1 m高度室内温度26~26.5℃,0.1~1.1 m高度室内温度梯度小于2℃/m,1.1~2.7 m高度室内温度梯度小于1℃/m,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53.3%~65.4%,温、湿度均满足热舒适性要求.辐射板表面平均温度为21.75~21.9℃,始终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避免了结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运用天气预报预测次日空调所需蓄冰量并进而预先制定系统次日运行策略的方法。实例模拟分析表明,在相同的室内设计条件下,此方法可明显降低系统运行的能耗和运行费,节能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复叠式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对不同环境工况相同热水温度以及相同环境工况不同热水温度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系统可以在极端低温(-25℃)环境工况下稳定运行,并且可以制取80℃的高温热水;系统COP达到1.55;系统最高出水温度为85℃。环境温度10℃以上时制取65℃左右的热水,传统热泵机组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平板蓄冷器蓄冰过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贵银  李平 《暖通空调》2001,31(2):9-11
在自行研制的实验装置上研究了平板内的蓄冰过程,得出了载冷剂进出口温度和蓄冷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蓄冰中的成核过程,通过添加人工成核剂可减小冰蓄冷过程的过冷度,从而提高蓄冰主机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曲凯阳  于震  江亿 《暖通空调》2004,34(5):23-25,6
为了消除过冷水连续制冰系统中的微小冰晶,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湍流中微小冰晶的融化过程,提出了计算融化时间的方法,分析了融化时间与最小旋涡尺度和水温的关系。指出通过增大湍流程度,使最小旋涡尺度小于某一数值(与水温有关,可通过计算确定),从而可以在较低的水温、较短的时间内融化水中的微小冰晶。  相似文献   

13.
外融式冰盘管取冷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介绍了在外融冰式冰盘管实验台上所作的外融冰槽取冷特性实验研究,揭示了影响外融冰槽热工特性的流量,进口水温,负荷强度,初始蓄冷量,取冷水流进出口方式等主要因素及其作用规律,评论了冰盘管蓄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成核添加剂对板单元蓄冰过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封装式蓄冰技术中,为提高过冷水开始结冰的温度,需向水加入合适的成核添加剂。经过对若干添加剂的实验探索,找到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成核添加剂。给出了非匀速冷却系统下结冰概率的计算方法,并将其与板单元蓄冰装置的数学模型相结合进行数值求解,定量地预测了加入成核添加剂对蓄冰过程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内融冰的蓄冰槽蓄冰和融冰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谷波  裴勇华  郑钢 《暖通空调》2002,32(4):82-84
分析了内融冰顺排盘管式蓄冰槽蓄冰过程中的相变传热,提出简化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管束模型。利用热阻网络法,对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在改变蓄冷槽换热管的材料,管径,管间距及不同进口参数的情况下,分析了蓄冷槽结构和工况对蓄冰,融冰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冻结过程中粉质粘土与不同介质间的冰膜特性及冰膜的形成机理,本文采用单向冻结试验仪及低温试验箱,对混凝土-土、铝-土、不锈钢-土进行了室内单向冻结试验。试验进行考虑了不同冻结温度差、初始含水量、干密度、冻结时间等因素下的15组试验工作,测试了试验在封闭系统中单向冻结条件下的冰膜、温度分布及水分迁移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与土接触处有冰膜产生,冰膜的实测厚度在0.30~3.40 mm之间,由实测冰膜质量计算得到的冰膜密度小于纯冰的密度,约为0.35~0.45 g/cm3。初始含水量、冻结温度差、冻结时间的增大均有助于冰膜厚度的增大,也可促使水分迁移量的增大。干密度对水分迁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碳/玻璃纤维混合编织网的电热性能,开展了碳/玻璃纤维混合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电热融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碳/玻璃纤维混合编织网通电后可以形成稳定的导电加热网络,低电压下即可迅速产生热量使混凝土温度上升,升温过程中电阻率稳定,融冰效果较好。通过分析环境温度、冰层厚度、加热功率等因素对于能耗及融冰效率的影响,为实际应用中的功率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并联冰盘管蓄冷装置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杰  朱祚金 《暖通空调》1998,28(1):27-29
在研究并联冰盘管蓄冷装置制冰、融冰特性的基础上,讨论了包括确定蓄冰槽容积、蓄冰量,盘管长度,盘管排列方式等内容的设计方法。认为这一探讨有益于冰蓄冷装置的系列化设计及系统的控制运行。  相似文献   

19.
王力军 《暖通空调》2002,32(1):47-49
介绍了脱冰排管蓄冷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及其结构冰蓄冷、脱冰和融冰供冷的过程和特点,对比冰球蓄冷和冰盘管蓄冷方式,指出这种方式的优越性,提高结冰速率,降低制造成本,省去板式换热器等。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冰蓄冷空调系统中冷水机组优先和冰优先的两种运行模式及其两种运行模式制冷机组的选择方法和储水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冰蓄冷系统的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