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素 《动力工程》1993,13(1):42-44
当前电网运行要求提供大功率调峰机组,而塔式螺旋管圈直流锅炉是一种适合的炉型.它具有优良的水动力特性、热偏差小、煤种适应性好、防蚀性能优越、金属耗量少及占地面积小等优点.故本文提出应发展塔式螺旋管圈直流锅炉作为我国的一种新炉型.  相似文献   

2.
直流锅炉与螺旋管圈水冷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流锅炉具有许多特点,在工业发达的国家采用直流锅炉比较多,特别是超临界机组,必须采用直流锅炉。在我国采用直流锅炉的比重不大,对直流锅炉的优缺点了解不多,因此有必要对直流锅炉作进一步的介绍,为发展超临界机组打下基础.直流锅炉水冷壁结构比较复杂,目前主要采用的有螺旋管圈和垂直管圈二大型式,本文重点介绍螺旋管圈,这种管圈十分适用于超临界变压运行机组.图8.  相似文献   

3.
以1000MW超临界压力塔式直流锅炉为例,对不同负荷下螺旋管圈水冷壁的吸热偏差进行了测量和计算.结果表明:螺旋管圈水冷壁的吸热偏差随着机组负荷的改变而变化,负荷越高,吸热偏差越小,在满负荷下,热偏差系数趋于1.在同一负荷下,由下部螺旋管圈和上部垂直管屏构成的水冷壁管吸热偏差比垂直管屏水冷壁的吸热偏差小;螺旋管圈水冷壁对改善炉内热负荷分布不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阶段的电网结构,需要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的机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农业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网负荷的峰谷差不断扩大,新装机组应具务良好的调峰能力。现在新设计制造的各种机组,均具有调峰能力,但还不最理想。本文推荐半塔式螺旋管圈直流锅炉,在调峰能力;抗飞灰磨损,金属耗量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越性,可作为我国一种新的炉型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电站锅炉水冷壁管水动力和传热特性研究的试验方法,阐述了其中采用的电加热试验管段和实炉辐射加热水冷壁管等方法,对各种试验方法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给出了1000MW超超临界压力塔式直流锅炉螺旋管圈水冷壁管水动力和传热特性实炉试验研究和水动力试验台试验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作为水冷壁系统设计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由上海市超临界、亚临界电站项目办公室和河南省电力局共同组织的“塔式螺旋管圈直流锅炉技术国际研讨会”于1992年11月9、10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召开.来自国内外20多个单位的50余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国际研讨会.上海市经委赵之一作了题为《为电站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开幕词.苏尔寿公司的三位外国专家和五位中国专家分别作了学术交流报告.西安热工所代表介绍了姚孟电厂2×300MW进口塔式螺旋管圈直流锅炉的性能测试结果.会议分发了由苏尔寿公司和国内众多专家提供的10余篇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7.
根据螺旋管圈塔式锅炉特点,将稳压吹管作为该锅炉的吹管方式,并选择了适当的吹管参数;根据的现场情况设计了吹管临时系统,且增加了临时补水系统;将超超临界1 GW机组塔式锅炉蒸汽稳压吹管过程设计为:冷态冲洗、热态冲洗、试吹管、正式吹管等过程.  相似文献   

8.
超超临界直流锅炉的水冷壁有螺旋管圈和一次上升垂直管圈两种型式.后者具有结构简单、支吊方便和阻力小的优点.但南于我国第一代300MW直流锅炉的垂直管圈在调峰运行时频繁爆管,所以人们担心这种管圈存热负荷有变化时能否安全运行.泰州电厂1 000 MW超超临界锅炉采用从日本三菱公司引进的技术,水冷壁是带中间混合集箱进口设节流罔的一次上升内螺纹管管圈.为了消化引进技术,通过计算分析,发现这种管圈在BMCR时的静态水动力特性属于强制循环特性.但当偏差管的吸热量增加15%时,出口温度只升高7.7℃.不会影响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9.
直流锅炉的水冷壁有的是采用带再循环的垂直管圈,也有的是采用螺旋管圈。这两种型式锅炉的运行都是成功的(表1)。本文将对这两种型式的锅炉在其可能应用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全负荷再循环垂直管圈锅炉和螺旋管圈锅炉之间,在制造费用和运行费用上的差别是很小的。在设计正确和尺寸适当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0.
热敏感性对直流锅炉水冷壁安全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汽液两相流动阻力的计算式,推导了流量敏感系数、出口焓值敏感系数的表达式。对直流锅炉内螺纹管、螺旋管圈水冷壁的热敏感系数进行了定量计算,分析了各种因素对热敏感性的影响,并对两种水冷壁管屏在热负荷不均时的温度偏差,焓值偏差进行了讨论,对直流锅炉安全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直流锅炉炉膛水冷壁布置型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中国直流锅炉的发展过程和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对超临界压力锅炉炉膛水冷壁系统的试验研究,提出了超临界锅炉理想的水冷壁应具有的特性,同时以实例对垂直管屏水冷壁和螺旋管圈水冷壁的水动力特性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炉膛水冷壁倾斜管内壁对工质的对流换热系数及对水冷壁管的安全运行尤为重要,为此对某1 000 MW超临界压力塔式直流锅炉螺旋水冷壁进行了实炉试验测量,计算出螺旋管圈水冷壁管内壁与工质间的对流换热系数,并以此为据,拟合出计算超临界压力下螺旋水冷壁管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公式,并对该炉型水冷壁管超温现象进行了分析,为水冷壁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力板是锅炉螺旋管圈水冷壁的重要部件,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槽型钢、张力板、手指板等一系列结构将螺旋管圈荷载传递至垂直管圈。本文利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1000MW等级超超临界n型布置锅炉张力板及手指板结构强度进行计算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对该结构提出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从过程基本方程出发,建立了单相螺旋管圈及垂直管圈的动态特性方程,并经过二次建模,得到了能够直接求解的微分方程组,将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曲线做了比较,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所得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直流锅炉螺旋管圈水冷壁动态特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垂直管圈和螺旋管圈水冷套进行了结构形式、结构特点和设计事项归纳总结.并重点介绍了垂直管圈四角切圆水冷套与螺旋管圈单隔墙水冷套设计注意事项.通过对垂直管圈和螺旋管圈水冷套的结构形式和结构特点的对比,从设计和制造角度进行了分析,不同锅炉形式,不同燃烧器布置需要的水冷套结构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东方首台600MW等级超超临界锅炉一大唐宁德电厂二期工程2×660MW超超临界本生直流锅炉的主要技术特点。该锅炉采用低NOx旋流燃烧器和前后墙对冲燃烧方式;布置有燃尽风(OFA、SFA)实现沿炉膛高度方向空气分级燃烧;采用内螺纹管螺旋管圈式水冷壁;尾部双烟道结构,利用烟气挡板调节再热汽温。锅炉的运行实绩和试验结果表明:锅炉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汽温和汽压达到额定值,锅炉效率高,燃烧稳定,低负荷不投油稳燃性能好,NOx排放浓度明显低于其它燃用同类煤种的锅炉。  相似文献   

17.
整体 期页有关锅炉机组变压运行的几个问题(牛天况著).....……‘................……11上海宝山火力发电厂的计划和设计特点(〔日〕玉井幸久等著瞿俊杰译)......……128循环压力的选择(〔美〕H.E.B盯bach、G.F.Shuos著、戈宗英译)............……51垂直管圈和螺旋管圈直流锅炉(〔瑞士〕R.Ecabert、P.Miszak著,牛天况译).……514IHI一FW60万千瓦超临界变压运行直流锅炉(〔日〕三菱重业设计处瞿俊杰摘译)……525本生式超临界直流锅炉是怎样提高电厂的运行灵活性和经济性的(〔美〕George Lossd著、戈宗英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东锅首台1000MW超超临界锅炉一华电国际邹县电厂四期工程7#机组1000MW超超临界直流锅炉的技术特点和试运行情况。东方1000MW超超临界锅炉主要技术特点:①n型布置;②内螺纹管螺旋管圈式水冷壁;③前后墙对冲燃烧;④低NOx旋流燃烧器;⑤布置燃尽风,实现全炉膛分级燃烧;⑥锅炉启动系统带再循环泵;⑦尾部双烟道结构,采用烟气挡板调节再热汽温。本文同时介绍了锅炉的168h试运行情况:锅炉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汽温和汽压达到额定值,各级受热面布置合理,燃烧稳定,锅炉适应负荷变化和快速启停能力强。  相似文献   

19.
油田注汽锅炉技术改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四方锅炉厂于1984年以合作生产方式,引进了美国休斯敦系统制造公司生产的油田注汽锅炉制造技术。该锅炉系“亚临界小容量直流锅炉”,即锅炉压力很高,达18MPa,属亚临界压力,但容量不大,仅9.2吨/时和23吨/时,采用直流强制循环方式。由于锅炉生产的蒸汽直接注入油井,故俗称油田注汽锅炉。 多年生产使用表明该锅炉很适合油田野外工作,整体性强,且便于运输和搬迁。在亚临界压力下,能将出口蒸汽干度控制在x=80%左右,因而降低了对给水水质要求,并大大降低水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20.
对700℃超超临界塔式切圆燃烧锅炉的水冷壁进行设计,总体方案为下部炉膛采用螺旋管水冷壁,上部炉膛采用垂直管汽冷壁.以660 MW等级700℃塔式切圆燃烧锅炉为设计对象,确定了其水冷壁的结构参数、热力边界条件和热负荷分布曲线,并对其水动力进行了计算.根据管壁温度和鳍片温度计算结果,确定水冷壁材料为水冷壁管下部采用12C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