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给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则及技术路线,以青海省为例,提出其标准体系框架及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张会敏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7):241-24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绵延和凝结。内画艺术作为"中国一绝",在国际艺坛上享有盛誉。本文阐述了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冀派内画的开发与保护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创新性途径及开发与保护中遇到的难点等。 相似文献
3.
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具有关键意义,为此政府、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身都应互相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推动与帮助的作用。方法以交叉学科为手段,首先从数据库标准化建设、资源共享机制、产业化建设3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进行剖析;其次从非遗原生地、公共文化场馆、公共旅游场所、大众教育4种展示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展示媒介进行分析;最后以基于PC网络平台、智能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公共文化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进行分类研究。结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多媒介平台展示,实现唤起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新认知。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方法,为非物质文化交流和保护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方法将语言学领域的语境概念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中,通过对语境概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性、时间性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习惯的剖析,探讨基于语境思维方式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结论语境概念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的思维方式,对语境中各要素同主体间关系的把握有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方法模型的构建是对这种关系的重构,模型分为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及合成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7.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概念入手,提出将创新设计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白蛇传传说、十里红妆和常山战鼓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取设计元素,分别进行创新设计实践。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舞蹈3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法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现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和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工作提出自己自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存储技术、数字化采集技术为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成为数字藏品,从而突破传统口耳相传的传统模式,有助于提高传播效果。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整理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效果,但其发展滞后现象依然突出,通过利用文创设计的手段来进一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藏品,可以防止其消亡。基于此,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藏品文创设计策略展开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曲艺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它的保护应该按照艺术自身规律进行,不能不加辨别的统一对待。在保护中不仅要搜集整理文本资料,复制原生态表演空间,更要重视构成曲艺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联,这主要指传承与接受两个子系统的自生产与互动再生产。只有在这种整体性有机保护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曲艺文化的当代传承。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民间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个人认为仅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限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传承才能使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从而达到真正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作用。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民间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承,但都远远满足不了对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所以教育传承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的形势。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保护手段与数字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的保护手段,特别是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手段得到理性认识。方法采用一分为二的哲学分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保护手段及现代数字化手段进行正反两面对比分析。辩证地去分析这两个手段的利与弊,从中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理性看待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热潮,不盲目追捧。结论通过对传统保护手段与数字化研究,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传统手段与现代数字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并亟待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服务的策略设计,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保护形式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服务价值。方法从服务设计的观点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属性,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的类别及其价值体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设计策略,分析羌族银饰文化服务的用户历程,使用服务蓝图工具研究服务系统中的接触点和相关者利益,构建APP应用框架。结论运用服务设计的思维方式,建立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体系,挖掘文化作为服务资源的可能性,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保护的途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满足大众文化提升需求的共赢。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活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品牌资产理论,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活化的实质是品牌资产的再生,并探讨了活化路径一方面要通过复活非遗品牌的旧元素来寻找原有品牌资产,另一方面为品牌注入新元素以创造新的品牌资产来源。最后提出相关品牌活化策略,以期为区域管理人员提供可供借鉴的策略范本,推动区域经济与文化的标准化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18.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提供与时俱进的新方法,打破传统民俗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传承载体单层次化、消费群体单一化的局面。助力天津地域民俗文化发展,树立高品质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速率。方法从资源整合、生活需求、资源特色、传承发展的角度,整合天津非遗文化传承与民俗产品产业的互联关系。开发基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天津民俗产品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以民族的需求、生活使用的需求、民族文化普及的需求、藏品消费的需求等方向的层级分析系统;从产业化进程角度把握非遗元素,建立数字化保护、展示及营销平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结论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用品产业化互联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天津民俗文化产品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民俗文化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文化视野下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 总被引:2,自引:16,他引:2
目的研究在天津文化视野下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品设计创新保护的应用途径。方法分析天津600年历史文化,通过对文化以及衍生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分析,与具体产品设计结合贯彻创新保护思维,研究本地区特有的文化产品设计形式与地域文化保护途径。结论通过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分析,衍生出了新的产品创新设计资源,丰满了产品设计创新背景,延展了产品的概念性,强化了设计的地域标签,保护了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