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对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视角出发研究了当下国家从政策方面引导和鼓励非遗的多样化保护,梳理了不同视角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内容,提出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方法:非遗文化产品的数字化还原、建立非遗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基因图谱、建立非遗动态影像库;进而构建了基于数字化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倡导形成“非遗挖掘与保护-非遗整理与研究-非遗资源库建立-非遗创新性发展”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发展新模式;最后从建立流动性博物馆、非遗数字化产品设计、制作数字化影像、开展新媒体非遗文化活动四个方面探讨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可持续策略。研究对于从新媒体视角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非遗剪纸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新理念,分析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技术在高校的保护与传播现状,研究非遗剪纸数字化保护、传播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对于高校的意义,旨在探索将非遗剪纸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尹浩英 《丝网印刷》2024,(1):100-102
研究基于体验的非遗文化数字化展陈设计创新,并探索其在文化传承、文化教育方面的应用,从研究成果、体验策略设计和社会影响等多个角度对展陈创新进行探讨,以期为非遗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经济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迎来了新的方式。文章在数字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推广现状的分析,总结出非遗品牌塑造与合作、非遗人才的培养与服务、非遗数字化推广平台建设三条发展路径,打破了传统的传播媒介与传播模式,构建了非遗数字化销售与推广平台,借助数字化的力量,创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5.
鄢嫦 《纺织报告》2023,(7):114-1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制度体系建设相对完善,数字技术运用充分,非遗保护与传承成效明显,但在传承队伍、传播形式、融入教育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文章从关注传承人才培养、加强数字化传承、推动非遗融入教育3个方面着手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研究永庆坊非遗街区的广彩非遗技艺的数字化应用可行性,探索非遗文化传播和“活化”传承的方式,为非遗的保护传承路径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文章提出大学与科技创业项目应当以深度融入地方非遗精髓与新兴元素的理念,积极探索将广西非遗进入学校、深入教学、纳入教育项目中的实践途径。以蜡染服饰手作产业为媒介,通过建设高校文化创新创业项目,可以增强广大大学生文化自信心、宣传广西的非遗故事。同时,对认识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也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宣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文章旨在探讨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应用方式,以促进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创新设计。通过前期调研、设计定位、设计内容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研究的路径,基于认知图式原则搭建知识内容,从宣纸文化知识调研、受众和形式设计定位、宣纸呈现逻辑内容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宣纸数字化展厅,为非遗数字化创新和传承提供新方式。  相似文献   

9.
朱英豪  张超 《丝网印刷》2023,(9):105-107
以非遗仙游皂隶舞数字化为出发点,分析独特的艺术内涵及其本质,将其进行可视化的设计,对受众准确理解非遗仙游皂隶舞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起到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非遗在高校文创产品设计教育中的运用,不同于传统的设计教育,也不同于传统非遗的产业发展,增加了非遗元素的概念,对高校文创产品设计教育有更高的要求.而非遗元素的引进,使高校文创产品设计教育与地域文化相融合,让其在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等方面与普通的文创设计教育有所区别,对培养优秀的文创产品设计人才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湘西苗绣“非遗+教育”创新性发展路径为研究对象,通过湘西苗绣“非遗+教育”创新性发展路径的研究意义、理论依据,总结湘西苗绣“非遗+教育”创新性发展路径的实施内容和创新特色,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非遗传统文化,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非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如何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已成为我们面对的重要而亟待解决的课题。高校作为系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方面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将非遗与高校艺术教育相融合,培养年青一代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同时通过创新型教育赋予非遗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我国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陈旺  李钰 《丝网印刷》2023,(7):88-91
分析非遗文化、生存环境、非遗传承人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虚拟现实生态技术应用状态,综合研究现代社会的非遗数字化传承保护的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不断加强,非遗苗绣的生存空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依然没有走入大众视野。现以非遗苗绣的发展为研究目的,以服饰品设计为载体,通过分析非遗苗绣在现代服饰品中的应用现状,从文化基础、品牌形象、数字化智能手段、跨界合作、整合推广五个方面挖掘现代非遗苗绣服饰品发展策略,以期实现非遗苗绣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5.
非遗蓝印花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对中小学生实施非遗蓝印花布教育,不但可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还可以使中小学学生肩负起保护和传承非遗蓝印花布的重任,推动非遗蓝印花布艺术的有效传承.对非遗蓝印花布在泰安中小学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非遗蓝印花布在泰安中小学艺术...  相似文献   

16.
殷桥 《丝网印刷》2023,(15):115-117
高校做好非遗传承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明晰非遗教育理念,创新宣传方式;健全非遗课程体系,构建互动教学模式;打造非遗“双师”队伍,开展师资培训;搭建非遗实践平台,加强产学研融合等措施,推动高校非遗传承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非遗教育传承的方向,探讨蜀绣进高校的意义,探寻蜀绣进高校的有效路径:依托专业教学探索非遗转化、立足社团活动推广非遗传承、借力创新创业促进非遗发展,对非遗传承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并行推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门类众多,具有较为突出的特性。在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非遗展示空间被重新定义和解构,生成多种不同的空间类型及空间形态。本文依据非遗本体展示需求,采用案例分析法,将展示空间划分为三大类,提出多维场域概念,并基于多维场域下非遗展示的核心要义,探寻出适宜非遗展示的数字化手段,以期帮助人们在多维场域中全方位、立体化、沉浸式地去认识非遗,体验非遗,弘扬中华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19.
兰珂 《西部皮革》2022,(24):138-140
艺术课堂具有审视传统、重塑文化的功能,与广西非遗文化科学结合,既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有效的平台,也能保障设计作品落地转化。通过厘清非遗文化与艺术教学存在的关系内涵,明确了非遗文化介入艺术课堂的意义,从非遗融入校园文化、构建非遗教学体系、开拓非遗实践基地、校企助力非遗经济发展四个方面提出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课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研究策略,以非遗文化产业为抓手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相似文献   

20.
粤北瑶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瑶族妇女艺术的结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失传的危机。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手段能有效地弥补传统保护的不足之处,既是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趋势,也可大大提高文化传播的速度和效果。文章首先对粤北瑶绣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随后阐述数字化手段对传承瑶绣文化的意义和必要性,并提出数字化技术的创新设计方法和应用实践。将数字化技术介入非遗文化领域,数字化创新设计不仅能适应瞬息多变的市场需要,提高设计运作效率,还能为非遗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