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杰 《新建筑》2014,(3):44-49
岭南建筑具有诸多绿色建筑的特质,在倡导绿色建筑的今天,应当加强学习和借鉴传统岭南建筑,以乡土、低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现代需求的绿色建筑.结合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的设计实例,从空间策略、文化内涵、绿色生态、创新表达等方面探讨岭南特色的绿色建筑的设计策略及设计思想.最后总结优秀的岭南建筑设计应是与时俱进、满足现代需求的,并体现地域的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2.
绿色建筑节能减排低碳的内涵特征符合双碳目标的方向,然而当前社会主体参与度、接受度并不高.在梳理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探究双碳目标与绿色建筑的逻辑关联,分析绿色建筑存在的现实困境后,提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江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四个走在前”“四个新”使命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城乡建设模式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发展。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到“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实践,从试点示范到全面推进,从政策措施的创新尝试到法规体系的支持保障,江苏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实践渐次深入,内涵不断丰富,内容日益综合,认识不断深化,迈出的“绿色”步伐也愈发清晰。  相似文献   

4.
绿色高质量发展是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的重要决策,是国家“十四五”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完善标准体系、建立技术支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等方面阐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的成就,并就如何推动建筑业碳达峰、碳中和进行探讨,以期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建筑设计管理》2012,(12):70-70
建设生态环保家园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也是大势所趋。其中,绿色环保建筑是其重要内容。而建设绿色环保建筑,环保达标建材产品的使用、自然能源的采用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人们思想认识、建材产品的造价等原因,使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如符合绿色环保指标的新型建材产品、新技术在推广和使用过程中遇到阻力等。针对这些问题,天津市日前采取了多项措施促绿色环保建筑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建筑》2022,(22):42-43
河南省直青年人才公寓项目总投资220亿元,总建筑面积390万m2,是河南省人才强省战略首批“筑巢留凤”的重点民生工程和省内目前最大的装配式建筑组群。这一项目可以说是河南省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党的十九大以来,为推动河南省建筑业转型升级,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迈进,在省委、省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河南陆续出台多项促进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成效显著。郑州、新乡被确认为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中建七局等13家企业被确认为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贯穿于城乡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碳排放约束机制,聚焦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规模化节能改造、建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等重点举措和五个新城、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等重点区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形成推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上海方案”。在推动上海市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形成了推动“五个转变”的系列办法。  相似文献   

8.
王晨光 《建筑》2021,(12):57-58
近年来,海南省把大力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作为全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政策引导、技术体系建设、产能布局、交流合作和试点示范等,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不断取得新发展. 据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霍巨燃介绍,"十三五"期间,海南省装配式建筑年建造面积逐年增长,2020年通过评审确定釆用装配式建造的项目面积达1100万平方米,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超过30%,是2019年的2.5倍、2018年的13.3倍.截至目前,全省建成构件生产基地14家,其中混凝土预制构件(PC)生产基地8家,产能约74万立方米/年;钢构件生产基地6家,产能约31万吨/年.  相似文献   

9.
建筑行业绿色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目前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建筑发展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功效尚未充分发挥.因此,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需要从六个环节构建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建筑发展的理想机制,制定执行细则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绿色认证体系和绿色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绿色保险增信机制和互相保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激活绿色建筑的消费市场,整合国内外技术、资金和人才等.  相似文献   

10.
《建筑》2022,(3):22-23
湖南省以推动建筑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积极稳妥推进绿色建造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21年6月,《我国绿色建造“湖南样板”打造与发展》调研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和肯定。  相似文献   

11.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绿色建造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我们应该积极发展零碳建设,以推动中国高质量绿色建筑发展水平的提高。基于双碳目标,本文对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促进我国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对策进行了系统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黄琼李松松 《建筑》2023,(10):92-93
建筑领域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之一,做好建筑节能宣传工作是传播节能理念、提高节能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一环。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下简称“省住建厅”)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双碳”目标,响应国家节能宣传周号召,拓展为节能宣传月,广泛开展节能降碳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广工作亮点和先进典型等,营造节能低碳的浓厚氛围,致力于推动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们国家节能减排的大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中央对这个事情非常重视。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建设部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对于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我有几点认识想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把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科学统筹、稳步有序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探索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发展方式。构建政策体系明确发展目标陕西将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纳入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总体安排,印发《关于发展地热能供热的实施意见》,确定了陕西省地热能建筑供热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开放城镇供热市场准入,支持地热能开发企业进入供热市场。以地热资源富集的关中城镇为重点,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近日.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了《关于积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建立完善绿色建筑建设及评价的监管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咨询服务体系.形成完备有效的绿色建筑发展推广机制:政府投资的项目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规划、设计、建设、使用,城市新区、  相似文献   

16.
《门窗》2012,(8X):45-46
从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两部门联合对外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通过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健全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推进相关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等多种手段,力争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两部门在通知中明确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除了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还要力争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  相似文献   

17.
《山西建材》2012,(8):10-1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委、局),新疆建设兵团财务局、建设局: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统一部署,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升级,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8.
近日,住建部制定并印发了《"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关内容而制定。"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现绿色建筑普及化"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基本立足点就是使我们国家发展绿色建筑从目前点状的、分散的和自发的状态提升到一种国家的行动。”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站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作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