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针对矿山环境中的复杂地质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有望应对生态污染风险,理应加强技术推广。本文简要分析了生态污染危害性,并围绕地形重塑层构建技术、团粒喷播修复技术、矿物回收利用技术、工程治理与改良技术要点予以阐述,同时通过客观评估生态污染状况、仿真模拟生态修复成效、合理划分生态治理空间等实践路径,确保矿山地质环境得以优化,提高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冶金矿山废弃地是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在地球表面留下的"疤痕"。近年来,冶金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阐述了冶金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现状;详细介绍了国内外铁矿废弃地常用的土壤改良技术、植被恢复技术、边坡治理技术,以及再利用模式;同时指出了加紧开展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应当成为今后我国环境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露天矿山开采具有较高的开采效率,但由于开采面比较大,因此对矿山周围的生态环境破坏也较严重,必须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实现对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文章总结了废弃露天矿山的治理工作的难点和问题,分析露天矿山的常见污染类型,针对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修复过程中的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帮助技术人员更有效利用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解决露天矿山生态问题,强化对矿山的生态建设,解决露天矿山开采后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4.
矿产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推进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开采活动的日益频繁和由此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部分,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入探析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系统剖析国内矿山生态修复成效,以期为相关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各类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资源开发所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露天矿山的治理迫在眉睫,不仅严重破坏区域自然生态与环境,往往还会造成地质灾害,是很多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重要诱因。由于各地迫于财政压力,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很难推进。国家通过出台多项市场化激励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主体从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本文梳理了各地方通过多年探索总结出的多种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国内此类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于过去的开采条件、开采方式和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大多数矿山开采区域的地质环境表现出明显的风险性和扰动性特征,很容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不利于保护矿山区域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安全。因此,本文主要基于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背景,对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手段来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确保矿山区域的场地可以恢复原有的使用功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矿山开发产业的不断发展,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也逐渐得到重视,但是结合以往的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情况来看,采用人为因素分析的方式不够准确和全面,导致后期进行生态修复工作也存在遗漏现象。为此,本文针对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3S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以此为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提供可靠支持,满足现代环境健康F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8.
杨强  丁晓 《世界有色金属》2022,(21):202-204
矿山生产领域通过严格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对新时期矿山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内容提出了全新要求,强调矿山生产领域必须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修复问题的重视程度,尤其要加强对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针对于此,本文主要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为例,对相关技术方法以及实践措施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工业发展需求和经济效益增长,我国矿企要不断安排勘察人员寻找新的矿区,开发可利用的矿物资源。众所周知,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矿物的形成过程远高于人类的开采速度。利益驱使下,有些企业忽略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绿色开采理念。由于过度开采,我国现已拥有了众多矿山废弃地,因采矿而占用和破坏的土地面积达到238.3万hm2,导致资源提前流失,环境被严重破坏。笔者此次想介绍几种典型的矿山废弃地,分析现有的生态修复技术优势,重点探讨不同的生态修复技术在废弃矿山复绿中的作用,结合矿山废弃地实际情况,以防为主,多种方式组合治理,以期为此项工程的完善提供部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统阐述绿色矿山建设与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概念,深入阐明二者的在目标实现、实施手段和互为依托等方面的内在联系,科学厘清二者在实施目的、实施时间、实施方式、实施宗旨等维度外部差异,重点剖析绿色矿山建设与生态修复在理念贯彻执行、评价指标遴选、监管体系构建、修复主体内生性等方面的存在问题,从而提出绿色矿山建设与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矿山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1.
露天矿山开采活动会形成采场边坡,受地质岩体结构、自然环境以及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失稳并引发地质灾害,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露天矿山边坡失稳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造成安全事故。本文从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修复角度,分析露天矿山边坡失稳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边坡稳定化及生态修复技术,为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川西南历史遗留废弃露天采石场矿山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露天剥离开采使得矿区大部分地表植被破坏,基岩裸露,造成土地损毁、压占土地、植被景观破坏,并诱发形成地质灾害隐患;二是采矿生产过程中产生废弃土石料堆场等多位于山间冲沟内,矿渣顺沟堆放,遗留的废渣易形成泥石流。在矿山生态修复勘查工作基础上,结合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对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估;结合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影响程度、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进行矿山生态修复。文章以川西南历史遗留废弃露天采石场矿山为例,分析其生态环境现状与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3.
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环境管理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作为生态环境管理的关键,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对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修复,在满足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需求的同时让矿山地质环境变得更好。本文对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进行分析,并对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团粒喷播技术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4.
过度的矿山开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果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很有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利用矿山生态修复,能够防止矿山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能进一步地挖掘矿山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基于此,文章从矿山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基本概念入手,首先分析矿山生态修复方法与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措施,然后探究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落实的措施,希望借此给矿山生态修复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采矿行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在开采露天矿山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采矿场边坡,这不仅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还对采区的植被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严重影响。本文将分析露天矿山边坡稳定化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以为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长期矿山开采形成了大量高陡裸露边坡,造成山体生态环境破坏、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矿山生态治理修复迫在眉睫,高次团粒喷播技术在矿山生态修复领域利用广泛。本文以北京房山区某村北部山区废弃矿山为例,利用高次团粒喷播技术进行矿山边坡生态修复,主要从高次团粒喷播技术原理、技术优势、适用条件、施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为同类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露天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是一个十分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我国矿山资源种类繁多,规模不一,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露天矿山。随着我国矿山企业兼并与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日益增多,废弃露天矿山修复治理难度逐渐增大,目前废弃露天矿山大都由于资源开采引起地质灾害频发且危害严重。由于我国开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固体废弃物导致了露天采矿资源闲置,对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也逐渐提上日程。文章简要介绍了露天金属矿山环境保护修复技术内涵和特征,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矿山开采对矿区及其周边地质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视觉污染也比较强烈,在充分研究分析泾县安利达矿业有限公司矿山现状以及地质情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通过削方平整、修建挡石墙、坑底整平复绿、危岩清除、边坡挂网客土喷坡等治理措施,来改善矿区及其周边的地质环境,消除各方面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有色金属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有色金属矿山开采的环境特征、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着手,提出有色金属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及设计要求,同时提出一些体会及建议,以便为今后矿山生态修复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矿山修复,又称之为“矿山生态修复”,指的是针对矿业废弃地污染进行修复的一项工作。而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监测,有利于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保证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的可行性及科学性。因此,本文以实景三维技术在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监测中的应用意义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研究实景三维技术在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监测中的具体应用要点,期望以此全面提高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监测工作的质量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