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从社会学的视野审视这一流派及其所代表的独特亚文化.梳理了“垮掉的一代”在那个时代激进主义思潮中的鲜明地位,认为它对于“新世界”的诞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英两种不同文化下青年反叛性文学的标本,"另类文学"和"垮掉一代"文学有许多相似处.但由于两者的历史背景、反叛性和影响不同,所以从文化类型上看,"垮掉一代"文学更具有反文化特征,而"另类文学"则更属于青年亚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作品输入国内以来,我国学界对其研究渐盛,批评基调亦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以“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和总结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对凯鲁亚克作品从批判到接受的研究历程,论证我国外交政策与文化政策的历时演变是凯鲁亚克及其“垮掉派”同伴的文学价值在国内逐渐得到客观理性认识的主要原因,揭示其作品的经典性和流行性以及新时期我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兼收并蓄的积极姿态。  相似文献   

4.
“文笔之辨”是南朝文学史上重要的现象,它厘清了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流,将文学划分为“有韵”之文和抒情之文。探讨南朝“文笔之辩”的始末及作家地位升降状况,以求更加清晰而全面的反映当时“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5.
"垮掉的一代"也是曾经的乖孩子,他们曾经都想成为英雄,对朋友充满义气,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除了在《在路上》等书中所体现出的流浪与"垮掉"以外,杰克·凯鲁亚克在另外的一系列小说中对于爱情和亲情也曾有过着力描写,且并没有让读者感觉到多少"垮掉"的色彩。本文结合凯鲁亚克的小说《玛吉·卡西迪》(Maggie Cassidy,1959)《特丽丝苔莎》(Tristessa,1960)《吉拉德的幻象》(Visions of Gerard,1963)和《皮克》(Pic,1971)等作品分析其对于爱情、兄弟之情、父母之爱等的描写,揭示其对于爱的主题这一美好情感的关注与期待,同时以期中国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能更多关注"垮掉的一代"作品中积极、美好的一面,吸收西方亚文化以及"垮掉哲学"中的正能量,参与并推动健康的中国青年亚文化的构建与形成,从而服务于社会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6.
浅谈欧洲17~18世纪的"中国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7-18世纪的欧洲,随阒中西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具有中国情调的纺织品纹样、日用器物、园林艺术、文学、绘画等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热潮,称为“chinoiserie”,共后这种“中国风”撞击影响了欧洲艺术的发展,最终形成一种影响深远的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  相似文献   

7.
前辈学人往往站在哲学的高度.企图厘清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区别,其实我们何妨从文学意象的层面入手,把握贯穿于二者之间的一根感情红线。  相似文献   

8.
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新浪漫主义者的凯鲁亚克,在其成名小说《在路上》中刻画了一些人物,他们试图构建一个脱离空虚堕落的现实社会的浪漫之梦,这个浪漫之梦是建立在过去—现在、纯真—腐败、精神主义-物质主义,以及浪漫主义-理性主义几组二元对立之上的。但是,这几个对立是不稳定的,随着它们的自我消解,主人公的浪漫之梦也随之幻灭。对小说《在路上》的解构主义解读有助于理解作者对“垮掉的一代”看似乐观实际上却悲观的处世态度——他们尽管可以用疯狂的行为来表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为了生存最后只能妥协。  相似文献   

9.
这是作者在韩国高丽大学所作的一个演讲稿,通过评述两位在中国留学的韩国学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对近年来“上海”主题的文学研究成果,尤其是对“海派”文学的范畴、传统、“海派热”的原因以及中外学者研究“海派”的视角差异等加以检视,对现代文学学科路向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文学的空间研究历来薄弱。巴赫金的文学“地形学”理论是对这一缺憾的有益弥补。巴赫金从宏观层面挖掘了文学空间的主观变形与结构故事的空间演变,从微观层面挖掘了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从躯体方位角度挖掘了丑角的价值观念。巴赫金的这些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文学“地形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