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2.
3.
刘风华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13-16
针对复式断面河道的特点,利用Preissmann四点加权隐式差分格式对圣维南方程组进行离散,给出了复式断面非恒定流较为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砂砾石地基所处的实际应力状态对其管涌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明显.为了研究有围压状态下砂砾石地基的管涌现象,利用渗流-侵蚀-应力耦合试验装置,开展了不同围压状态下缺乏中间级配的管涌型砂砾石料的耦合试验研究,建立了管涌临界渗透坡降与围压之间的线性经验公式,表明管涌临界坡降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对管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土样渗透性及细颗粒流失情况的分析,发现围压越大,土体渗透系数及其变幅越小,对管涌发展的遏制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通过黑龙江省津河水库溢洪道消险工程模型试验,证实了T形墩消力地具有显著的消能效果。既解决了平底消力池消能率偏低的问题,又节省了工程量。对于低佛氏数水跃、尾水变福大的平原闸坝工程,采用该型式更具优点。 相似文献
6.
周林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32-34
文章通过介绍PHC桩在马钢新区排涝泵站软土地基处理中的设计应用,指出该桩型的诸多优点,建议该技术在水利工程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抛石围堰和模袋围堰在巢湖沿岸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安徽省合肥市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肥东段围堰施工中,根据围堰位置和施工条件,选用抛石围堰和模袋围堰两种不同的施工方案,既达到了治理目标,又节约了工程费用.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二维平面应变比奥固结理论及其具体的有限元格式,详细介绍了砂井地基的两类平面应变等效方法及其原理.结合江西城门山铜矿凤爪沟尾矿坝软基处理实践,采用了以修正剑桥本构关系为基础的渗流变形耦合模型对尾矿坝施工过程中的砂井地基固结情况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和预测,对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了砂井地基固结过程中的位移、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测期内,位移的模拟值及其发展规律与实测结果比较接近,本文所使用的有限元模拟方法可以用来预测砂井地基的固结过程.该数值分析对相类似的砂井地基软基处理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首次提出了对河漫滩上抛掷回填松散砂卵石地基采用重锤夯实法进行加固,介绍了加固的原理及工程实例,并结合工程实例通过现场试验论证了它为一种技术可靠、经济合理、施工可行的方案,为今后在松散砂卵石地基中应用这一方法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可控性灌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针对存在大空洞、地下水流等条件下的覆盖层基础的灌浆处理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可控性灌浆的发展、思路和原理,阐述了膏状浆液性能和作用,并提出了可控性灌浆的主要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通过思林围堰可控性灌浆工程实践及分析,说明膏状浆液可控性灌浆对于复杂地质条件的围堰基础防渗处理行之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以伊犁地区农资棉麻公司综合楼为例,介绍了人工成孔大直径扩底墩基础在粉土层上的设计过程以及推广应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13.
14.
周道祥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8,16(4):66-68
根据边界条件设定应力的函数表达式,带入应力平衡方程和应力相容方程而得到的常微分方程组。直接用矩阵方法求解常微分方程组,从而得到圆孔应力集中问题的解。本文为求解弹性力学中类似的问题提供了另一种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梁昌望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6,14(6):24-26
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短密砂桩加固河道驳岸软土地基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包括选择施工设备、确定施工参数、砂桩检测结果.工程实践表明:短密砂桩处理河道驳岸软土地基,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环境影响小、地基承载力明显提高的优点,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双闭环可控硅触发器CF6B 2A的主要特点和工作原理,并将该器件应用于挤塑机主驱动电动机控制系统中。试验结果表明,以该触发器为控制核心的脉冲信号发生与控制装置具有结构简单、调节方便、性能可靠、造价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毛沟桥地基3种桥台基础方案进行分析,选择箱形基础,提出在施工中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新规范提出的钢筋混凝土双筋矩形受弯构件的计算方法,对钢筋混凝土双筋矩形受弯构件配筋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节省钢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水泥土搅拌法处理软土地基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水泥土搅拌法处理软土地基的加固机理,特点和应用范围,结合工程实例,对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检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威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21(3):44-45,49
分析探讨了高等教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新型人才支持的途径,提出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从狭窄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