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福建九龙江流域给水厂污泥脱水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九龙江流域给水厂污泥的颗粒性质,进行絮凝、污泥比阻和过滤试验,研究污泥的脱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投加聚丙烯酰胺可以降低污泥比阻,改善脱水性能。其中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对该地区水厂污泥的调理效果较好,PAM投加范围以低于0.5‰为佳,不仅可以降低运行成本,而且在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及上清液水质的回用效果上,均可以达到最佳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深圳梅林水厂在污泥调质中使用石灰的经验。指出在净水厂污泥调质过程中,合理地将石灰与高分子絮凝剂PAM配合使用,可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进而提高污泥脱水效率。并介绍了石灰投加的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3.
铁盐与阴离子型PAM联合调质处理给水厂排泥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铁盐与阴离子型PAM联合调质方式对给水厂排泥水进行调质试验.试验条件下,AN910PWG投加率为2‰,铁盐与其投加质量比为1时,调质后污泥絮体颗粒较大,沉速为3.18 mm/s,污泥比阻为4×1011 m/kg,上清液浊度为10 NTU,与阳离子型FO4240SH投加率为4‰时的调质效果相当,但药剂费用节约显著.  相似文献   

4.
河道污水采取化学一级强化处理工艺所产生的污泥沉降性差,通过污泥性能的小试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投加PAM对污泥助凝有明显效果,且阳离子PAM投加效果比阴离子PAM效果好.当阳离子PAM投加量3 mg/g时效果最佳.生产试验证明,在污泥浓缩池投加PAM能有效改善污泥浓缩效果.  相似文献   

5.
合肥经开区污水处理厂污泥高干度脱水项目采用浓缩机、隔膜式板框压滤机作为核心脱水设备,通过投加PAM、PAC进行化学调理改性,可将泥饼含水率控制在60%以下.介绍了板框压滤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行参数,对板框设备选型与运行成本进行了详细阐述,使用同一来源污泥对三套污泥脱水系统进行了比较,其中板框压滤机生产每吨干泥需投加PAM...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铝污泥的利用效率,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之中,以给水厂脱水铝污泥为吸附材料对水中的磷进行吸附,考察铝污泥投加量、铝污泥颗粒粒径、体系pH、水样磷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拟合了等温吸附方程,并借助响应面分析中的BBD(Box-Behnken Design)模型确定吸附时间、pH和铝污泥投加量这3种因素对吸附反应影响的显著性及交互作用的强弱,同时利用此模型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①上述4种因素均对吸附过程有所影响,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效果较好,铝污泥对磷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487 mg/g(温度298 K)。②铝污泥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最为显著,pH和反应时间产生的交互作用最强。③当水体中磷浓度为10 mg/L时,其最佳工艺条件为铝污泥投加量12 g/L、pH=4.5及反应时间48 h,最大去除率为92.38%。  相似文献   

7.
在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深度脱水污泥水水质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聚氯化铝(PAC)、聚氯化铁(PFC)、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和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单独及复合投加对深度脱水污泥水预处理效果的影响。混凝剂主要去除深度脱水污泥水COD和总磷中的颗粒性部分,且各混凝剂的去除率无明显差异。与无机混凝剂PAC和PFC相比,有机混凝剂PAM更适合于深度脱水污泥水的混凝沉淀预处理。  相似文献   

8.
采用响应面法和神经网络优化方法,对污泥板框脱水调理剂水平(次氯酸钠投加量、聚硫酸铁投加量、PAM投加量)进行优化,并对这2种方法的优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当NaClO投加污泥干泥基的1.28%、PFS投加污泥干泥基的9.17%、PAM投加污泥干泥基的1.09‰时CST预测最小值为24.06s,实测值为24.13s;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遗传算法优化,NaClO投加污泥干泥基的1.3%、PFS投加污泥干泥基的11.7%、PAM投加污泥干泥基的1.02‰时CST预测最小值为22.9s,实测值为23.15s,脱水效果最优。通过RSM和ANN优化方法所拟合的数据的R2值分别是0.995 2和0.985 6,都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均可用于污泥调理药剂的配比优化。  相似文献   

9.
扬子乙烯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扬子乙烯污水处理厂污泥的脱水性能试验研究。通过测定污泥比阻R和毛细吸水时间CST随絮凝剂投加量的变化情况优选了絮凝剂及使用方式,分析了造成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实际用量大的多种因素。重力脱水试验表明:采用聚合铁PFSPAM组合投加法,可以大大减少阳离子PAM的用量,从而有效降低污泥脱水的药剂费用。  相似文献   

10.
梅林水厂是国内第一批对污泥进行处理的净水厂之一,对该水厂在污泥脱水生产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其通过对污泥的回收、浓缩、调质、脱水等环节进行工艺优化和技术改造,以精细化管理克服工艺和设备的不利因素,顺利完成污泥脱水生产任务。  相似文献   

11.
污泥的自动升温高温好氧消化工艺介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动升温高温好氧消化(ATAD)作为一种污泥稳定工艺,与中、高温厌氧消化和中温好氧消化相比具有反应速度快、停留时间短、占地少、能杀灭病原体、节约能量等诸多优点。对ATAD的运行条件、作用机理及其作用效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活性污泥法的工艺参数控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周鸣 《给水排水》2007,33(11):45-50
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控制是通过各工艺参数的控制来实现的,有些运行参数的控制要求还因污水处理要求和运行模式而异.只有正确理解各运行参数的涵义,了解不同工艺及相同工艺下不同运行模式的控制要求,才能通过科学管理控制好工艺运行状态,使处理系统高效低耗地运行.主要介绍了活性污泥法的工艺运行参数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控制方法,阐述了一些书面定义和观点与实际应用时情况不相符的原因,提出了各控制参数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及相关方面的一些综合分析思路,以期对运行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污泥热干化工艺设计重点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黄鸥 《给水排水》2012,38(5):23-28
污泥经过热干化技术处理后,可以实现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为后续的土地利用、建材利用和焚烧等处理处置创造良好条件,因而热干化技术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对污泥量、污泥泥质、蒸发量、厂址选择等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通过投加不同支持电解质进行污泥电解试验,考察污泥性质随电解时间的变化,分析支持电解质对电化学处理污泥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NaOH作为电解质时破解效果最佳,电解60min后,污泥SCOD由86.6mg/L升至423.8mg/L,污泥MLSS去除率达15.5%。与直接电解相比,投加支持电解质可以大幅度提升电解污泥的溶胞效果,实现污泥的减量,并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  相似文献   

15.
介绍绍兴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中污泥膨胀的处理对策,对发生污泥膨胀的水质特点、工况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污泥膨胀主要是由高浓度冲击负荷造成的。通过对泥龄、回流方式、污泥负荷、溶解氧等运行参数进行调节,使污泥膨胀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给水厂污泥减量化及性能改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宇  邓慧萍 《给水排水》2006,32(12):8-12
随着给水厂排泥水直排河道的方法不再可行,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量和污泥性能将直接影响整个水厂的造价及运行费用。试验在水处理工艺流程相同的条件下,分别投加硫酸铝、氯化铁、聚铝(PAC)、聚铁(PFS)、聚铝铁(PAFC)、高效聚双酸铝铁(PAFCS)等不同混凝剂,以达到减少絮凝沉淀后排泥水的污泥量及改善排泥水的沉降和脱水性能的效果,并探讨了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净水厂生产排泥水的产生和水质特性进行分析,确定沉淀池排泥水和滤池反冲洗废水为净水厂排泥水的主要组成,结合设计干泥量的计算确定排泥水处理规模,在分析排泥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布置特点的基础上对排泥水收集、调节、浓缩和脱水工艺进行分析,并对其中排水池、排泥池、浓缩池、平衡池、脱水工艺和场地布置的设计要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武汉市污水污泥处理与处置规划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市政污水系统的完善,污水污泥处理与处置问题越来越突出。首先对武汉市污水污泥处理处置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然后预测了武汉市2010年和2020年污水污泥量,接着在此基础上确定武汉市污水污泥处理厂布局方案和处理处置工艺,最后针对污泥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PDA在给水厂排泥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敏  施周 《给水排水》2007,33(11):23-26
对透光率脉动检测仪PDA用于给水厂排泥水的絮凝剂选型以及最优反应条件(投药量、配药浓度、pH)的确定进行了试验.通过测量絮凝指数R,实现了对絮体生长过程的在线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由阳离子型C-PAM-1生成的絮体大且结实,投药量为20 mg/L时,R迅速增长至峰值后保持稳定.较低的配药浓度有利于C-PAM-1的水解.C-PAM-1在酸性条件下能更好地发挥吸附架桥作用,形成大颗粒絮体,并且在试验pH范围(3~11)内,pH越低,絮凝效果越好,生成的絮体粒径越大,R的最终稳定值随pH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
城市污水或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污泥的处理费用往往成为污水处理厂的沉重负担,且不恰当的处理又会造成二次污染。开发新的污泥减量技术有着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微型动物可以通过食物链的捕食关系达到污泥减量的效果,这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环境专家关注的热点。主要探讨了两段式生物反应器、直接投加微型动物和蚯蚓生态滤池三种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