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最近,译著<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和<看不见的花园>陆续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给中国风景园林界注八了一股新鲜活力.在这3本书中,著者均搜录了很多当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景园林设计师的观点性文章,给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界带来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3.
世界造园体系及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形成了世界三大造园体系,即西亚园林,欧洲园林和东方园林。它们各具特色和成就,文章以英,法与中,日为例,分析,比较了东西方园林的特点,同时还概述了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风景园林学随着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扩大.世界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造园阶段(1828年以前)、孕育和创立阶段(1828-1900年)、现代主义运动阶段(1900年-1960s)、生态运动阶段(1960s-1980s)、多元发展阶段(1980s-).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从日本和美国传入中国.通过文献整理梳理岭南大学早期有关风景园林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内容和相关活动.结果 表明,岭南大学1 9 1 7年开设了“Landscaping (造景)课程,办学期间开展了一些造园和观赏园艺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实践,逐步完善风致园艺和花卉学等相关课程,重视理论结... 相似文献
6.
北林风景园林学科创办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林风景园林教育至今61年。通过回顾专业创办和学科建设的历史,阐述了汪菊渊、陈俊愉、孙筱祥、孟兆祯等4位大师成就,介绍了北林风景园林学科近期成果,提出北林风景园林鲜明特色在于它的综合性,使学科具有不断发展、拓展与创新的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坐标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注中国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后的未来发展,围绕所提出的风景园林学科坐标体系,探讨了中国风景同林学科名称的内涵即坐标系的原点,提出了坐标系的三轴即风景园林学科三元领域,从研究实践对象和核心支撑理论等方面,对三元做了分解细化.进一步阐述分析了风景园林坐标系在人居环境学科群坐标系中的关系,以及与建筑学、城乡规划之间三位一体的... 相似文献
8.
过去几十年,风景园林的学科属性受到中外学界不同程度的质疑。在此,试图把批评学引入风景园林以期回应学科境况。拟从4个层面讨论风景园林批评的学科价值:1)风景园林批评着眼于景观作品,因此,作品评论能强化相应的设计话语,促进风景园林知识的系统性搭建;2)上千年的风景园林批评史,亦组成了系统的风景园林知识;3)处于三位一体结构的“历史/理论/批评”能巩固风景园林知识的系统性;4)批评具有探索自主性理论的功能,从而服务于建构风景园林知识的独立性。旨在揭示,批评学能推动建构系统且独立的风景园林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园林曾经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功绩,独具东方神韵的园林风格,曾深刻影响了欧洲的造园艺术,使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园林赖以生存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件变化.外来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H益显现.可以说,中国近现代园林的发展,完全是在西方园林的影响之下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园林的继承和创新是当今风景园林专业所面临的主要课题。孟兆祯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构图理法对于当今园林创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宏观到微观以及理论到实践的角度来剖析如何对孟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继承和创新,最终将其归纳为以园寓教,托景言志、彰显地宜,巧于因借、构园得体,精在体宜、博采众长,豁然自在等层面,并与现代园林设计理念作对比研究,以期为当今的园林设计实践有清晰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正>我1980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从此获得了当时并不多见的“三清”教育,即清华本、硕、博士共12年的训练,之后又有超过两年时间在建筑历史教研组乡土建筑研究室的工作经历。前前后后,我作为清华的一分子超过15年,至今和一些师友也还有联系。清华人才荟萃,用“群星灿烂”一词来形容并不为过。我也很幸运,在校期间和离校之后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各有所长,敬业尽责,令我非常感念。如若说起能够全面做到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特别是愿意在专业之外,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历史,直面社会,承担起对于国家、人民和文化的责任这一大道,并不断以自己的道德文章、嘉言懿行为后学树立人生楷模的老师,陈志华教授无疑是最令我感怀的先生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当代园林史来说,陈俊愉注定是绕不过的一座丰碑。他站在那里,是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还是著名园林教育家、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家,这些头衔是对其90余年人生的浓缩和肯定,然而却不足以为我们展示一个立体的鲜活的陈俊愉。为了更好地继承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采访了他的亲人、校友、嫡传弟子、同事等,经由他们从不同角度的追忆和叙述,展现他的学术、治学、胸怀、人品等不同侧面,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15.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