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忠  朱琳 《四川建筑》2014,(2):14-17
植物作为园林四大构景要素之一,在景观设计中起到重要的空间营造作用。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不仅能够满足景观的空间构成、时间构成、艺术构图等的需要,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等功能性的需求,更是园林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生命象征和人文的载体。文章以河北廊坊固安孔雀海景观工程设计项目为例,对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式进行初步性的探索和论述,阐述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的一般规律,为营造高质量植物景观空间提供基本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亓宣雯 《四川建材》2020,(2):52-53,5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发生着变革,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高校传统的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及空间形式逐渐已无法满足师生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精神空间的寄托,其空间营造以及构造方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共享空间作为一种开放的空间形式,不仅能满足图书馆复合化功能的需要,对图书馆场所精神的营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图书馆建筑中。  相似文献   

3.
院落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核心空间,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是人们亲近自然、创造自然的场所空间,亦是古人"天人合一"建筑观的物化体现;是阶级社会长幼尊卑等级观念的空间折射,亦是传统历史文化精髓的积淀与传承。文章在分析河北省蔚县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文化属性与哲学寓意,希望对院落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营造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在强调空间功能构成的同时,对多元化装饰设计中不同元素的文化意境构建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其中,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将书法艺术应用于室内装饰设计,则能够满足新时期人们对于营造室内空间文化氛围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营造空间是建筑设计的目的,文化建筑更是通过其空间氛围满足人们对场所的需求。文章通过两个工程设计的分析,对在山水环境中营造内涵丰富的人文空间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以武汉治历御院合院别墅为例,研究分析了现今中国本土的居住现状,认为传统空间的存在很有必要性,它既能遵循国家政策,也能满足人们的院落情结,营造心灵家园,营造具有院落精神和宜人的物质环境。  相似文献   

7.
息心茶室     
正中国武夷山,隐逸文化与自然的世界双遗,流传千年的茶文化在山水竹林间探寻平静心灵的更高层次。如何将武夷山的自然、人文与艺术融合,创造属于当代人新的山居文化,重塑人们对既有"山居生活"的认知是本次设计探索的方向。设计取意武夷山隐栖下的禅茶文化,借由当代、简雅的设计语言将人文情怀融入多元化的艺术空间,让居住回归诗意的从容,引领一种隐逸山居的休闲度假生活。深谙竹与茶在文化上的交相辉映,于是引入清雅灵动的竹木、层次美感的格栅营造出一种隐归山林的"吃茶"氛围,武夷茶文化中"正、清、和、雅"的精神在此复现。  相似文献   

8.
欧阳文  窦涵实 《住区》2022,(5):64-70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期望提升到了更高层次,部分建成年代较早的老旧小区由于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已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社区环境的要求,居民改造意愿尤为迫切。本文以“色彩”作为切入点,论述在改造项目中为城市居民营造舒适、健康、安全的小区公共空间色彩景观的重要意义,结合北京市菜市场西口小区改造实际案例,分析在老旧小区这一复杂载体中的公共空间色彩景观营造难点和解决方式,并结合具体操作手法进行论证,以期为后续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4)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茶,一种古老的经济作物,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在人们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文化,拥有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本文从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内涵、差异、联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多角度的揭示了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夜景观的营造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夜生活环境空间,也丰富了人们日渐苍白的感官世界。从城市公共园林夜景观的营造要素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为更好地满足人们夜生活环境增添色彩。  相似文献   

11.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空间的主要组成,承载着城市文化、经济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并且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城市广场的功能也逐渐变化。为此,本文对基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城市广场功能演进与空间营造进行系统探讨,对城市广场的发展提出了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人们休闲需求的日益增多与城市开放空间缺乏活力的矛盾,提出通过具有人的尺度和具有生活感的城市设计手法来营造和恢复休闲空间的活力,满足人们交往与休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餐饮空间作为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形式和内容不断地得到更新.现在人们对餐饮已从单纯的口味需要扩展到环境的全方位需要,更关注文化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对餐饮环境的品昧越来越高。餐饮空间的主题性营造,即个性化设计是塑造餐饮环境的重要途径.它满足了人们的社会需要和文化心理需要,成为餐饮环境的灵魂.餐饮空间主题的创造,可以充分表达空间的精神内涵。其主题性营造构思来源相当广泛.可以结合室内装饰元素中的色彩、材料,光的运用.以及装饰形式等方面.通过空间的装饰风格、手法.氛围进行集中表现.使人们感受到全新的餐饮空间思维理念和风格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城市园林空间中,人们最直观、最丰富的空间体验源于植物所形成的空间.植物空间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物质空间,还是一种情感空间,人们希望在植物空间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如何运用植物营造符合人心理需要的空间已成为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重点.以天津市河东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为例,挖掘人们对植物空间的心理需要,分析了植物空间总体布局、总体设计、空间细节营造以及升华空间情感的手法,为植物景观空间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住区水景能满足人们的亲水愿望,改善局部小气候,为居民提供舒适的活动场所和空间,因此在住区规划设计中逐渐受到重视和应用。以广东清远樵顺小区水景空间序列的营造为例,探讨了水景空间序列的本质内涵及其在住区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住区水景空间序列营造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以期为我国住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新的设计要素与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人们日常生活日益增多的需求与城市开放空间缺乏活力的矛盾,提出具有人的尺度的生活场景之设计手法来营造和恢复城市空间的活力,满足人们交往与休闲的需求。希望能为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15)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满足视觉审美方面,而是越来越趋向于追求其文化内涵。茶包装设计的创作思路不断扩展,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不断深化,使茶包装设计呈现跨越式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十分丰富,茶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茶文化是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体现。茶文化通过包装设计实现创意转化,以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底蕴为设计依据,结合现代生活的流行元素,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使包装设计更能体现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蒋灵德 《规划师》2010,26(8):105-10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早期建设的老新村的公共空间因功能不完善等原因而难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导致空间异构现象的产生。通过对老新村中存在的过渡性异构、迫切性异构和违构三种空间异构现象的分析可知,采用人车适度混流、绿憩相对集中和预留备用空间等措施,营造一个功能复合、具有活力、多样化的公共空间,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是消除空间异构现象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19.
在物质形态上,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容器,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保存和流传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质,因此容器的表现也出现了新的形式。作为城市商业的公共空间,可以强化城市的机能和彰显城市的分量,不仅仅是满足人类基本物质需求的场所,并且应当具有一定的场所精神。能够成为吸引人们停留、聚集的空间,才是最具有价值的空间。本文在解读容器的概念的基础上,以公共空间的营造为思考点,具体分析武汉天地公共空间的塑造手法。  相似文献   

20.
《门窗》2015,(12)
审美思维的变化是当代室内设计美学最显著的特征,室内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求,还要营造出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空间环境,还要注重人们的审美上的情感需求,越来越趋向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迈向了一种当代性的新思维之路。因此,当代室内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也要表达审美意义、审美情感,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环保和健康。所以,在室内设计中,现代美学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室内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遵循一定的设计要求及规范,结合室内色彩运用、空间设计和艺术,在实用、安全的基础上寻求空间的美感,体现空间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