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无损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脂质研究。本文概述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了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脂质含量及其固体脂肪指数,动植物油脂的脂肪酸测定,食品中活性磷脂的结构鉴定以及食用植物油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新进展,以期为食品脂质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核磁共振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食品无损检测技术。介绍了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优势,综述了国内外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中的水分、油脂、玻璃态转变、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品质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常见且多用的食品检测技术。本文分别从水分分析、油脂分析、碳水化合物分析等方面,就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相关应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是基于原子核磁性的一种波谱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未侵入式的新型检测方法,所需样品量很小,近年来在食品科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研究食品中水分的流动性、存在状态,随着核磁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油脂和蛋白质结构、玻璃化相变、碳水化合物的分析以及食品无损检测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粮食与油脂》2016,(9):69-71
对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食用油脂掺假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研究,介绍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归纳了该技术在食用油脂掺假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在食用油脂掺假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随着快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化学计量学分析工具与光谱技术相结合的策略逐步在食品的掺假鉴别和产地溯源等领域发挥独特的优势,成为品质鉴别及掺伪检测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太赫兹时域等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与化学计量学分析工具相结合在食用油脂品种鉴定、掺假分析、理化指标等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为食品快检技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食品掺假作为当今社会最热门的食品问题之一,如何更有效地检测掺假物或掺假比例对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因能快速无损地得到样品的理化特性及结构等信息,在近年来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从碘值、固体脂肪含量、弛豫特性、扩散率和特定信号等常用检测参数方面来介绍核磁共振在食用油脂、牛奶和蜂蜜等食品掺假检测中的应用。作为一种较新的掺假检测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目前在国内食品掺假方面的应用还不广泛,相较于现有的一些食品掺假检测技术,NMR技术具有快速无损、操作方便等优点,在未来的食品掺假检测方面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具有样品前处理简便、快速高效、可以实现多组分同时分析等优点的新型无损分析技术,在食用油脂分析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近10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脂无损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概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分析类型,在食用油脂和食用油脂原料分析方面的应用。通过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种类食用油脂的快速鉴别分析,食用油脂的各项理化指标(如游离脂肪酸的含量、碘值、酸值、过氧化值、皂化值等)的快速检测,食用油脂无损掺假检测,食用油脂原料(如玉米、棉籽、油菜籽等)含油量的无损分析。此外,针对当前食用成品油快速无损分析过程中的难题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脂无损分析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核磁共振检测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在食品领域应用越来越多。本研究从产地溯源、年份和掺假鉴别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核磁共振技术在酒的质量鉴定中的研究进展。核磁共振检测技术利用同位素示踪和成分分析来进行产地溯源;利用代谢物和氢键缔合状态分析来进行年份鉴别;利用全成分分析来进行掺假鉴别。但是核磁共振技术在酒的质量鉴定中还存在着信号重峰,没有比对数据库,设备昂贵等问题,需要改进以求更好的推广该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在转基因食品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油脂转基因、掺假检测也成为研究热点。利用不同油料作物所含有的独特核酸序列,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可简单、高效、快速地检测出油脂中所含的特定核酸成分,从而判定油脂原料的构成,为打击食用油脂掺假造假提供判定依据。植物油的加工过程中都经过多个步骤的处理,其中的核酸降解严重,含量极低,所以从植物油中提取出较高质量的DNA是对油脂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鉴定的关键。本文主要对油脂DNA提取方法及存在的难点、引物设计特点和结果分析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今后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对食用植物油组分快速检测方法,包括模拟感官分析、光谱分析、电磁波谱分析和生物芯片技术,从分析原理、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这些技术在食用植物油组分掺混鉴别的应用成果进行分析,表明多通道、多参数、多容量的一体化在线快速检测技术将成为食用植物油组分分析发展方向,将为进一步提升食用植物油质量监管水平,保障我国消费者利益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hthalate esters,PAEs)具有脂溶性并且容易从塑料制品中迁移出来。在生产或储存过程中食用油与塑料制品接触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食用油容易遭受PAEs污染。食用油是人体每日摄入的食品,检测食用油中的PAEs,对PAEs人体膳食暴露相关的食品安全评估有重要意义。由于食用油基体复杂,大量脂肪色素干扰检测,同时因分析系统中广泛分布的PAEs导致难以获得稳定系统空白值,影响检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食用油中PAEs检测的研究进展,从前处理净化技术、仪器分析技术和定量方式等3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以期为食用油中PAEs的检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食用植物油的品质检测和掺伪鉴别对于保障其食用安全性以及消费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分析方法由于操作繁琐、耗时较长,因此不能满足大量样品的实时快速检测要求。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由于可以实现快速、无损、在线和多组分同时检测,目前已快速发展成为一种应用于食品分析领域的新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包括在食用植物油品种定性鉴别、掺伪检测、品质检测及其在煎炸等热加工过程中的理化指标检测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检测中的检测原理、影响因素、准确度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对目前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食用油掺入废食用油脂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综述目前食用油脂掺入废弃食用油脂现状及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概述目前应用检测食用油掺入废弃食用油脂方法,主要是理化检测和仪器分析检测;最后对检测方法及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在食品掺假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具有快速无损、操作简单及重复性好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掺假鉴别领域。利用核磁共振技术中的低场核磁、定量核磁以及杂核核磁等技术能够对掺假不同成分的牛乳(掺水、食盐、尿素、豆浆及复原乳等)、掺假低价值油(大豆油、玉米油等)的橄榄油、掺假的高价值米、蜂蜜、红酒等进行检测,结合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和相似分类法等可以实现对这些食品掺假成分的有效鉴别。本文就近年来核磁共振技术在国内外食品掺假鉴别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推动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并为其它领域的掺假鉴别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餐饮业废弃油脂鉴别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餐饮业废弃油脂是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介绍了餐饮业废弃油脂的分类及概念,分析了餐饮业废弃油脂的特征成分,概述了目前餐饮业废弃油脂的鉴别和检测方法,并提出了将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电子鼻、光纤波导传感等检测方法作为今后餐饮业废弃油脂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在食用植物油中掺入其他食用植物油或非食用油的主要鉴别方法,包括电导率法、红外光谱法、太赫兹时域光谱法、拉曼光谱法、色谱法等,并对上述方法在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归纳,最后对食用植物油掺假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食用植物油掺假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我国食用油鉴伪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简要介绍了食用植物油掺假的现状,从食用植物油的组分包括脂肪酸、甘油三酯、甾醇、维生素E、挥发性成分以及其他成分和整体特征差异两个方向综述了目前植物油鉴伪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食用植物油鉴伪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