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厂每月需要钢锉刀的数量很多。因为钢锉刀成本高,每月耗费相当大,於是工具场技术人员李宝泉、张德岩、阎信和工友韩德水、张鸿恩等,便怀着一种为祖国创造财富的心愿,共同研究,创造铁制渗碳(即低碳钢渗碳)锉刀代替钢锉。这种锉刀经过三个月的试验,巳经获得成功,质量并不低於钢锉,成本却降低很多。现在把它的详细试验情形介绍如下,供大家参攷。并希望大家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2.
18Cr2Ni4WA钢渗碳层中残余奥氏体对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渗碳后冷处理和改变淬火加热温度两种方法,研完了18Cr2Ni4WA钢渗层中的残余奥氏体(γ_R)对硬度、静弯强度、冲击韧性、耐磨性以及尺寸变化的影响。试验证明:18Cr2Ni4WA渗碳空冷后,渗层存在大量的γ_R(68~75%);γ_R对室温停留的陈化稳定不敏感;冷处理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恒温马氏体转变;渗层中γ_R量愈多,静弯强度和冲击韧性愈高;当表层中γ_R量稍低于42%时,其耐磨性最佳。渗碳后高温回火再800℃加热淬火后,性能比直接冷处理的显著改善。此外,本文尝试了通过测量薄壁圆筒穿透渗碳试样的轴向伸长率,来予测实际渗碳零件表层的残余轴向压应力。  相似文献   

3.
在高合金渗钢钢渗碳后采用高温回火及冷处理两种工艺技术,对两种工艺方法进行了对比,并提供了冷处理工艺参数,为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钢制另件冷处理的目的,乃是增加另件的机械和工艺上的性能(硬度、耐磨性、强度、尺寸不变、磁感性以及其他)。这种目的之所以能达到,是由於淬火後钢件内残余奥斯田体数量能趋於减少的结果。冷处理的应用可减低废品,特别是表面渗炭硬化的结构钢。  相似文献   

5.
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工廠由於研究和採用了新的化学热處理操作過程和新牌號渗碳钢,渗碳零件的質量和制造時的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高周波电流加热对於渗碳表面淬硬後在质量上的影响,对20、20X3、18X T、12X2H4A。18XHMA等牌号钢所进行的研究证实了采用这一方法的实际意义。这些研究是在尺寸为10 x 10 x 100公厘的试样上进行的。 用每一种牌号钢的毛坯制六个试样,其中三个在瓦斯室炉内渗碳後,经过降温 ( )直接在油内淬硬,其馀三个是取出置於空气中,冷至窒温,然後在8000周的高周波电流感应圈内加热并在油内淬硬。所有试样加热的持续时间都是3秒,油温为30°。淬硬後全部试样会在200°的温度时以60分钟的时间进行了回火。 凡回火後硬度低於58HR的试样都在─…  相似文献   

7.
根据现有热处理工艺设备条件,进行了18CrNi8材料针阁体渗碳用的渗碳剂活性的选择试验、渗碳后淬火及冷处理工艺试验,基本掌握了18CrNi8材料针阀体渗碳热处理后,碳化物的数量、形状及分布规律,使18CrNi8代替18Cr2Ni4WA生产针阀体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 提高渗碳温度能够使渗碳速度急剧的增加,这已经 是大家所熟悉的事。但是在以前有很多研究数据都说明 了:渗碳温度超过一定范围时,除了加速渗碳速度以外, 还会使零件过热、表面层碳浓度过高、零件的机械性能 降低。因此,以前一般的说法是渗碳温度最好在930℃ 以下。这样就使渗碳速度送行得很慢。一般气体渗碳速 度不过每小时为0.15~0.20公厘。 近年来,苏联的一些研究者证实了渗碳温度可以提高到比930℃更高的温度。15号钢和20×钢在950℃进 行渗碳,其晶粒并没有显著的长大。20XHM钢在1000℃ 才开始长大,至于18XT钢虽在1080℃进行…  相似文献   

9.
渗碳就是将零件放入渗碳介质中,在900~950℃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表面,增加钢体表层的含碳量和碳浓度梯度。目的是提高零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及抗疲劳性能,而心部仍保持高塑性和韧性,以满足服役条件,延长使用寿命。象齿轮、活塞销、凸轮轴等零件,大多是用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制造,加工成形后,再渗碳以强化表面。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零件渗碳后还必须淬火和低温回火,使表面得到马氏体组织,这样才能达到强化的目的。光渗碳,而没有随后的淬火、回火是达不到要求的。一、渗碳钢的选择一般渗碳钢的含碳量都在0.10~0.25%左右,如15、20钢,以使心部在淬火及低温回火后仍具有足够的韧性和塑性。对于重载荷的渗碳零件,含碳量可达0.25~0.30%,以提高心部强度。中、高碳钢一般不  相似文献   

10.
炭素工具钢     
一化学成份 切削工具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超过被加工物质的很高硬度。制造切削工具的钢,在热处理以後,硬度必须在60~65HRC的范围。钢的退火硬度和淬火马丁体的硬度决定於其中的含炭量,钢中含炭量和硬度及显微组织的关系示於图1。 随着含炭量的增加,曲线分开,钢在完全淬火冷到室温以下时,残馀奥斯体转变为马丁体,这时硬度达到最大值。平常工具在淬火情况下,总归是虚线,随着含炭量的增加(工具钢至少应大於0.6% C),马丁体的硬度和耐磨性都增高,假定在钢的组织内存在着细而均匀分布的、较硬的包留物时,耐磨性显著地增高。因此,为了保证获得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3种齿轮钢20CrNi2Mo、17CrNiMo6、20CrMnMo进行渗碳及热处理,研究了不同渗碳时间后3种钢的表面碳含量及热处理前后的渗层硬度和组织。结果表明:3种钢的合金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20CrMnMo钢、17CrNiMo6钢、20CrNi2Mo钢,合金系数越大,相同渗碳条件下表面碳含量越高;高温回火前3种渗碳层的表面硬度均在45HRC以上,回火后均有所降低;高温回火前渗碳层的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等非平衡态混合组织。  相似文献   

12.
我们曾经接到一批工件(材料15号钢,工件形状像图1那样),它的技术要求是:内孔渗碳淬火,渗碳层深度0.8~1.2公厘,淬火后硬度 R_C58~62,外圆和Ⅰ、Ⅱ两端面不许被渗碳淬火。根据这个要求,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一种就是在渗碳前把工件外圆和Ⅰ、Ⅱ两端面留出一定的加工余量,渗碳后再把这余量车去并进行淬火;  相似文献   

13.
现代工业对钢的渗碳要求越来越高,不但对工件表面含碳量有要求,还进一步对渗层碳浓度分布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国内外对碳浓度分布控制做了很多工作,本文介绍一种较先进的碳浓度分布控制方法,该系统是一种气体渗碳完全自动控制系统。 一个钢的气体渗碳完全自动化系统应将一些源于IPM领域(材料智能工艺)最新进展的关键要素结合起来,这些要素包括渗碳过程的分析模型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外研究和应用表明,为了提高轧辊、模具、渗碳齿轮等零件的寿命,采用冷处理工艺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应用也越来越为广泛,在有些产品的生产工艺上,将残余奥氏体量规定在技术条件之中,冷处理的温度也从-80℃降至-196℃,部分零件经过冷处理和深冷处理后,寿命显著提高。采用冷处理工  相似文献   

15.
高速钢工具的冷处理是三十年代后期提出来的一种热处理工艺,这种工艺在七十年代又取得了一些进展。按传统的概念,冷处理的目的是将淬火钢件冷却到零下温度(一般为-60~-70℃,使钢内的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过去工业上采用的高速钢的冷处理主要应用于缩短热处理生产周期(即用淬火 冷处理 一次回火来代替淬火 三次回火)。除此之外,冷处理亦用  相似文献   

16.
钢的渗碳是应甩最广泛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渗碳一般分气体渗碳、液体渗碳和固体渗碳三种,近年来还发展了感应加热渗碳、真空渗碳、离子渗碳以及激光渗碳等先进工艺。固体渗碳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渗碳工艺,虽有许多缺点,但因设备简单,目前不少中小型工厂仍有采用。国内外一般沿用以木炭或骨炭为主剂的固体渗碳剂,我们为了寻找渗碳速度快、质量好、成本低的渗碳剂以代替市面上供应紧张的白炭(钢炭),结合生产实践,对木屑渗碳剂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17.
冰冷处理     
渗碳和淬火后一般要进行冰冷处理,它既可以作为渗碳淬火后的标准工序,也可以作为渗碳淬火后的可选性工序。其作用是使淬火后零件中所有的残余奥氏体转变成为马氏体。这样做将产生如下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渗碳零件的制造过程中,缩短渗碳时间是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的重要因素。与原来表面渗碳钢相比,加硅中碳表面渗碳钢AUJ35、AUJ40的渗碳时间大大缩短,而且强度、韧  相似文献   

19.
程巨强 《机械》2021,48(6):14-19
为了提高大功率采掘机械用齿座截齿耐磨性和使用寿命,研制了一种新型无碳化物贝氏体钢齿座材料,进行了齿座渗碳热处理实验,测试了渗碳后齿座表面硬度及其渗碳层显微硬度的变化,观察了渗碳层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无碳化物贝氏体钢齿座渗碳后空冷低温回火表面可以获得较高的硬度,渗碳层外层硬度在58 HRC以上,心部硬度HRC 40,心...  相似文献   

20.
脱碳层的鉴别,一般对於析出纯铁体的钢是根据ГОСТ1763-42规定,按纯铁体的量来判定的;对於很多在高温加热时不形成纯铁体,甚至在很慢的冷却下也不析出纯铁体的钢,如P18、P9、以及PK10、PK5、X12Ф、X12M等,则需用萨多夫斯基法,并按ГОСТ5952-51附注2所规定的热效理工艺进行。由於萨多夫斯基法对於在温度稍高於M_H时具有低的奥氏体稳定性的钢是不合适的,因此这些合金钢和高合金钢的脱碳层金相的测定,需采用等温处理方法来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