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城市环境设计》2009,(11):112-117
这是一组连绵起伏的建筑群落,褶皱状的"山体"模糊了建筑、景观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界限,构成一个展现东方自然精神的未来世界。方案继承了中国追求建筑群体和空间序列的传统,并把东方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贯穿于其中。  相似文献   

2.
《现代装饰》2009,(4):12-22
2008年MAD建筑事务所策划并组织了十一位国际青年建筑师,在中国贵阳市的花溪CBD城市中心设计中,展开了一次高密度城市自然的造城实验。他们是Atelier Manferdini(美国),BIG(丹麦),Dieguez Fridman(阿根廷),Emergent/Tom Wiscornbe(美国),HLA(中国),JDS(丹麦/比利时),MAD(中国),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会展中心MAX Atria是首个在新加坡获得绿色标志白金奖的展览会议中心。绿色标志计划已经将新加坡会展中心转变为"绿色"场地,随时可以满足在该地举办各种国内外"绿色"会议的需求。MAX Atria之所以被称为绿色建筑,并获得诸多奖项,源于其设计理念。它在建筑空间利用率最大化的同时,尽量不破坏周围环境,维护基本生态平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极大节约了能源,使建筑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节能、生态和环保。  相似文献   

4.
2013年3月,由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发展部、阿根廷中央建筑师协会(SCA)联合举办的全国性大赛——布宜诺斯艾利斯新会展中心设计竞赛的结果正式公布,建筑师Edgardo Minond在本次竞赛中拔得头筹。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符号学的分析方法,参照语言学模式,通过对天津国家会展中心项目的空间、表皮、建构等句法的解码,总结项目应用的句法规则。对其采用的语句把控和实现手段进行阐述,并提出通过科学试验模拟达到对句法合理性和语义传达有效性的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6.
保罗.波多盖希和他的自然形态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宁 《世界建筑》2000,(12):26-27
自然是保罗.波多盖希建筑设计中的一最为重要的要素。他的作品被称为自然的建筑,他的那种自然的建筑并非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那种象赖特的流水别墅那样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也不是密斯的范思沃斯住宅那样通体透明,把周围的景色尽揽怀中的建筑,更不是那些隐身于覆土之下返 归真的建筑,他的建筑是一种在仿生学意义上的从自然中获得灵感的建筑,在这里有着高迪的才智,有着波洛米尼的批判精神、更有着造物的神奇,在这些作品中可以  相似文献   

7.
刘露  马跃峰 《建筑技艺》2020,26(8):126-128
在技术引领建筑设计与城市扩张的趋势下,RCR事务所以心向世界、根植本土的创作受到普利兹克奖的青睐。以RCR事务所为研究对象,以美学理论为基础,分析RCR的创作背景,解读其平衡建筑观,研究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实现从抽象自然到融于自然的跃迁,从建筑空间、形式、材料、视景四个方面,探讨RCR如何在对抗状态下实现自然、建筑、人三者的融合,为建筑如何与自然和谐对话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定义:有机建筑(organicArchintecture)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建筑理论及创作思潮.  相似文献   

9.
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森写过一首诗.叫做“瓶子的轶事”——这首诗闻名遐迩,可那只未露面的瓶子到底是什么样的7本没多少人在意.一位较真的建筑师偏偏上网把它找出来:据他说,这神秘的瓶子原来出身并不高贵.是一种加拿大出产的”一统牌”果汁的“特种宽口罐”(图1).就像可以回收的汽水瓶子那般俯拾可得。诗人把这只瓶子置于田纳西的山巅.因此,它使凌乱的荒野/围着山峰排列/于是荒野向坛子涌起/匍匐在四周.再不荒莽……  相似文献   

10.
俞昌斌 《景观设计》2009,(6):I0034-I0037
日本MIHO美术馆是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的作品。该项目于1990年开始设计.1997年11月3日建成开馆。虽然名为美术馆.但实际上是一个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精美的东方艺术品,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了现代科技与东方美学内涵的结合。美术馆与场地的周边环境有着微妙的关系.其所在的滋贺县信乐山在日本自古就充满了神秘感,且有着悠远的宗教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1.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2,(9):142-142
著名新加坡事务所WOHA的巡回展《呼吸建筑》到达台湾台中市,这是继WOHA在德国法兰克福的著名建筑博物馆(Deutsches Architekturmuseum)成功展出后的下一站。展览将位于台中的“信息盒子”,时间从7月26日持续到9月23日,展览将包括开放结构的设计概念,这种概念拥抱的是社区元素,穿透性形式,从而更好地回应气候和自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宁德会展中心的扩建项目,在原有建筑设计的限制下,提炼、融合、重构宁德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场所文脉。进而初步探讨,大中型展览建筑的整体设计,应基于当地文脉和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基础之上。总结出设计应尊重场所文脉、遵循文化尺度、体现整体特色。  相似文献   

13.
深圳会展中心选址的变迁与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苑  刘武杰 《规划师》2001,17(5):38-41
深圳会展中心开工在即,却迁址另建,个中利弊引起争议、作为案例,对城市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如何与自然对话”是人类共同的课题。本文以此为基点,介绍了两位日本建筑师及其作品-两个博物馆,并将二者作了比较。文章还谈及其他日本建筑师关于此项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我的独立建筑设计实践是从2007年开始的,至今为止有三个建成作品对我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中可以探讨一些相关的词汇。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建筑师 上海油雕院美术馆是我第一个完成度较高的建筑作品。在赢得竞赛之后,我至少做过50个不同的立面方案供一轮又一轮的筛选,这可能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年建筑师在中国做建筑设计所要面临的境况,而我实在是幸运很多了。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自然建筑化将自然环境融入到建筑之中,使自然拥有建筑品质,也赋予了建筑以自然属性,从而完成两者的对话。然而,不同的建筑师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尝试通过对两位日本著名建筑师作品的比较,对这一设计手法进行初步的探讨,意图启发建筑师通过把自然融入建筑来实现建筑的自然和谐性。  相似文献   

17.
会议与会展     
《中外建筑》2008,(7):226-227
国际室内设计日活动首次在华举行,“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颁奖典礼在深圳圆满落幕,“中式建筑与人居文化论坛”开幕,天地间的建筑杰作展,21世纪的博物馆建筑展览。  相似文献   

18.
《世界建筑》2009,(5):112-113
泽木设计成立于2003年.由自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现任执行长许丽玉创立于台北。基于对多方面的设计兴趣,团队成员组成背景横跨建筑、工业设计、服装设计、戏剧、教育及生命科学.这个特殊的组成,以多元而不受局限的观点.挖掘出所有设计的可能性.事务所分为设计与教育两大部门.设计部门致力投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主要作品包括:台中市双十文化园区、台中市文化之心、TADA中心入口意象设计、LED照明应用创意设计竞赛首奖设计、台北县淡水镇艺术大街,及私人委托的建筑与室内设计方案等。  相似文献   

19.
本案主要用对比举例的手法列举了当前会展模式的可能性.从比较中发现现有会展模式的不足.从而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及会展建筑展品信息与建筑一体化的建构模式,对建筑空间与信息传递高效运用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当然技术的支持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曲水流觞”的展示模式.及人与信息的高效选择互动将会提高会议展监信息传递的效率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1.现代展览中心与经济生活关系密不可分。2.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方案创作思路,首先分析现状基础资料,再研究其它会展心实例,进而通过多项工程实践总结现代展览中心的设计原则及所涉及要素。3.方案的简单介绍及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