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WiMAX技术的混合组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iMAX的网络构架,特别是其网络定位,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WiMAX组网技术直接影响未来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在介绍WiMAX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WiMAX与现有的TD-SCDMA,Wi-Fi,NGN和mesh的混合组网,并给出相应的混合组网模式,可以充分发挥WiMAX的优势,适用于无线城域网组网方案.  相似文献   

2.
随着3G牌照的发放,中移动正式进入全业务运营阶段。TD-SCDMA由于无线资源和覆盖范围的有限性,无法满足家庭宽带业务的需求,因此必须引入新的宽带技术和解决方案。本文从TD-SCDMA和WiMAX的技术特点出发,根据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制定的紧耦合方案,对TD-SCDMA和WiMAX联合组网的可行性和混合组网的优势、以及融合后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TD-SCDMA与WiMAX联合组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TD-SCDMA和WiMAX系统联合组网的可行性,给出了联合组网的整体方案,对联合组网中用户的业务接入、鉴权和收费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WCDMA和TD-CDMA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标准,在传输速率,组网方式和支持对称/非对称业务等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将两者有效结合,达到3G网络的最佳性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未来的3G网络很可能是TD-SCDMA与WCDMA混合组成的网络。本文基于TD-SCDMA能够与WCDMA(R99与R4版本)共享核心网的技术前提,综合业界提出的TD-SCDMA与WCDMA联合组网方案,分析了联合组网的可行性,对WCDMA和TD-SCDMA联合组网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组网方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对两种系统共存时存在的干扰问题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论述了基于TD-SCDMA和WiMAX技术融合实现一种新型的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在该系统中,TD-SCDMA接入网提供广域无线覆盖,支持高移动性,提供话音业务和中、低速数据业务;WiMAX接入网提供热点区域覆盖,支持游牧移动性,提供高带宽流媒体数据服务,两种接入技术在网络层实现汇聚,通过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技术,共享核心网络和业务系统,实现两种接入网的统一的无线资源管理以及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计费,移动终端可以在该系统下的两种网络之间实现无缝漫游和切换.该种新型的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很好的满足用户对移动通信业务的使用要求,也能够有力支持TD-SCDMA大规模独立组网,增强TD-SCDMA的竞争力;同时,也为TD-SCDMA系统的演进和跨越式发展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WiMAX技术应用及网络规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WiMAX技术应用 WiMAX技术有四个发展阶段:固定接入业务阶段、游牧式业务阶段、便携式业务阶段和全移动业务阶段.WiMAX网络有两种组网方式:WiMAX网络单独组网或者与现有网络融合组网.  相似文献   

7.
WCDMA和TD-SCDMA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标准,在传输速率、组网方式和支持对称/非对称业务等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将两者有效结合,达到3G移动通信网络的最佳性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如上所述,进行了讨论,对WCDMA/TD-SCDMA联合组网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组网方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了基于TD-SCDMA和WiMAX技术融合实现一种新型的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在该系统中,TD-SCDMA接入网提供广域无线覆盖,支持高移动性,提供话音业务和中、低速数据业务;WiMAX接入网提供热点区域覆盖,支持游牧移动性,提供高带宽流媒体数据服务,两种接入技术在网络层实现汇聚,通过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技术,共享核心网络和业务系统,实现两种接入网的统一的无线资源管理以及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计费,移动终端可以在该系统下的两种网络之间实现无缝漫游和切换。该种新型的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很好的满足用户对移动通信业务的使用要求,也能够有力支持TD-SCDMA大规模独立组网,增强TD-SCDMA的竞争力;同时,也为TD-SCDMA系统的演进和跨越式发展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当前,WiMAX技术和McWiLL技术已经成为无线城域网下接入技术研究的热点。首先简要介绍了WiMAX技术和McWiLL技术的发展及现状,分别分析了两类接入技术的网络架构,重点研究了两种技术在组网方面的不同,提出了每类技术对应的组网方式,并最后分析了WiMAX技术和McWiLL技术与现有3G网络的融合组网方案以及两种WiMAX与WCDMA网络融合方案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IEEE 802.16标准和WiMAX组网技术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详细介绍了IEEE 802.16各种协议标准,比较了各种WiMAX的物理层技术,分析了WiMAX、Wi-Fi和蜂窝系统的各种优劣,重点阐述了WiMAX的组网方案,根据尽量对目前正使用网络兼容和补充的原则,提出了WiMAX组网分3阶段进行的策略,并且给出了每阶段的详细组网方案.  相似文献   

11.
金明  和金生 《移动通信》2007,31(4):80-83
文章针对TD-SCDMA作为我国3G网络主要标准的两种不同建设方案这个热点问题,首先定义了TD-SCDMA单独组网和混合组网的基本概念,接着分析了两种方式各自的利弊,然后结合上述分析对政府决策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政府决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TD-SCDMA网络建设中若干组网技术的最新发展,对TD-SCDMA网络建设和规划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进行了探讨,对N频点组网方式、多频段组网和TD-HPSA等技术进行了说明,对其引入现有网络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WiMAX组网技术与解决方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在介绍WiMAX标准、技术和相关应用的基础上,提出WiMAX组网需要考虑频率复用、认证计费和移动性管理3个主要因素.文章给出了固定应用和移动应用模式下的组网方案,探讨了WiMAX无线组网方式将经过的4个阶段:室外接入、室内接入、有缝漫游、无缝移动,认为WiMAX网络最终将融合到NGN和移动蜂窝系统中.  相似文献   

14.
WiMAX技术发展与应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胡乐明  胡宇  曹磊  熊尚坤 《电信科学》2005,21(10):28-31
本文首先介绍了IEEE 802.16e的新增功能和WiMAX核心网的发展,然后分析了WiMAX存在的问题,接下来探讨了WiMAX的技术定位和应用模式,最后分析了WiMAX与3G联合组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从正面来看,WiMAX的加入是给TD-SCDMA带来了更多的机会.WiMAX的加入使业界对TDD系统有了更深的应用和研究,TDD阵营变得更加引人注目,也证明了TDD和智能天线已经成为今后移动通信发展的一个方向,这些技术正在引领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WiMAX的发展也使得TD-SCDMA有了比较和借鉴,这样更有利于TD-SCDMA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有了WiMAX的竞争,也会促进TD-SCDMA更加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WiMAX与3G系统融合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WiMAX和3G技术发展现状,从市场定位、频率分配和IPR方面论述了WiMAX技术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直接融合的可行性,并从业务融合、网络融合和技术融合三个层次论述了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WiMAX作为新兴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带宽大的特点,已经成为电信业关注的热点,WiMAX无线接入系统的组网设计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文中对WiMAX组网设计涉及到的几个关键问题,如业务需求预测、频率规划、传播摸型、组网方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为WiMAX无线接入网络的规划,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随着TD-SCDMA试商用网络的建设,TD-SCDMA产业链逐步完善,TD-SCDMA组网技术逐渐走向成熟.本文描述了TD-SCDMA的主要关键技术特点,重点分析了在网络建设实践中首次提出并应用的主要技术创新,最后对于TD-SCDMA未来发展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HSDPA的引入将进一步增强TD-SCDMA网络下行数据传输速率.本文分析了TD-SCDMA网络中HSDPA技术特点并比较了与WCDMA HSDPA技术的异同,同时结合产业成熟程度以及3G数据业务的发展状况给出TD-SCDMA网络中HSDPA引入后的组网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TD-SCDMA与GSM混合组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林 《电信科学》2006,22(1):56-58
随着3G牌照发放日期的日益临近,以及TD-SCDMA技术日益成熟,如何组建TD-SCDMA网络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由于GSM现存网络规模庞大,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TD-SCDMA与GSM的混合组网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本文首先介绍了TD-SCDMA与GSM混合组网的优点,然后针对目前的网络建设需求,给出一些解决方案,包括无线网络、核心网络、互操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