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五大误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我国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大纲最大的改变是不再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并且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作出了相当大的调整,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可喜的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常用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教材和黑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融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教学团队、教学内容、课程资源、网络空间等教学要素的建设,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等三方面的改革,达到"建设精品课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建设目的,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加快职业院校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价值正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新型的教学结构,以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和网络的介入,使得一些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上存在误区,课堂上很多盲目、低效的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放任自流,缺乏有效的教师指导和约束.本文从三个方面着力探讨整合课堂中的教师主导策略,以期帮助教师走出整合的困惑和误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深入,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和将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加强信息技术与各门课程的整合,对于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的现状、实施新课标、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广大中小学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是以学科教学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单向整合,在这种整合中,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在方法、效率上存在种种弊端.本人基于对目前国内课程整合状况的研究了解,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课改要求出发,探寻一种信息技术与课程双向整合的有效模式,并以此促进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时代下更有效、更高效的学习与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和网络的介入,使得一些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上存在误区,课堂上很多盲目、低效的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放任自流,缺乏有效的教师指导和约束。本文从三个方面着力探讨整合课堂中的教师主导策略,以期帮助教师走出整合的困惑和误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9.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章已经很多很多,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关键字,在BaiDu上可搜索到20000个网页,在Google上可搜索到44900个简体中文网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地增加.如此大的数字,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这大量的文章中,不乏精品之作,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精辟论述,应当说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如信息技术设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培训和学校多方面的持续支持等,因此,如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探索和总结适合我国具体教学实践的整合模式,已成为推动其不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运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此过程中,人们必然会产生一些观念上的误区。分析误区产生的根本原因,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进一步阐述课程整合的含义及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整合要达到的目标,目前很有必要。本文认为:教育者必须完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正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点话题.不少人认为,在信息技术已经得到较大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已经得到普及的今天,应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融入到其他学科之中,在学科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理念,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市面上也出版了一些"整合"型的学科教材,似乎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惟一出路,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以下一些现实: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要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所以,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成为整合的根本所在.也就是说,"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中学体育学科整合中存在的误区 在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整合”狭隘的理解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陷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为:(1)目的误区。好多体育教师第一次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恐怕都是在评比课、公开课上,为了体现现代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获得评委和同行的好评。事实上,应该注重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4.
从2000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与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班班通"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大规模项目和工程的实施;硬件设施建设日渐完备、软件资源建设日益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备受重视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技能大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现代教育发展论坛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发展及理论提升的相关活动举办;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等效果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与中学体育学科整合中存在的误区在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整合狭隘的理解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陷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为:(1)目的误区。好多体育教师第一次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恐怕都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以往的"粉笔+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它在教学方面的一些作用是传统"粉笔+黑板"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8.
胡伦 《软件导刊》2010,(4):196-19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视点,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当前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误区及产生误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教师、理论研究者等提出了一些反思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反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合作性、研究性和自主性等学习方式的最佳组合,已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综合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的基本原则、整合的模式、整合的实施以及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