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获得最低非水化磷脂(nonhydratable phospholipids,NHP)含量的小麦胚芽油。方法:采用微波法处理小麦胚芽,以初始水分含量、微波时间、微波功率为影响因素,以小麦胚芽油中NHP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L_9(3~4)正交试验优化获得最佳微波处理工艺。结果:最佳微波处理工艺为小麦胚芽初始水分含量26.0%、微波时间3 min、微波功率480 W。在此工艺条件下,微波处理小麦胚芽的小麦胚芽油提取率为9.22%,较对照和传统烘烤处理分别提高6.21%、1.09%,微波处理、对照、传统烘焙处理NHP含量分别为0.087、15.22、8.04 mg/g。结论:微波处理小麦胚芽能显著降低小麦胚芽油中的NHP含量并提高小麦胚芽油提取率。  相似文献   

2.
左青 《中国油脂》2007,32(12):10-12
对大豆磷脂组成、性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脱胶工艺及降低非水化磷脂含量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实践表明,磷脂在大豆中的存在状态主要受脂肪氧化酶和磷脂酶的影响;可采用烘干钝化法、湿热钝化法和膨化钝化法钝化这些酶,采用中温水化法、酸碱水化法进行有效脱胶。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具体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预处理和脱胶。  相似文献   

3.
周建明 《中国油脂》2006,31(9):81-82
论述了大豆中磷脂的存在、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分析影响四级大豆油质量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对预处理、浸出加工过程进行调整,以降低非水化磷脂的含量,另外在脱胶中对工艺设备和操作进行分析和调整,以确保四级大豆油质量.  相似文献   

4.
以经破碎处理后的大豆豆瓣为研究对象,经加热软化后通过饱和蒸汽湿热处理,研究该过程对大豆豆瓣中磷脂酶D的影响,以降低浸出毛油中非水化磷脂的含量。大豆豆瓣的软化温度为65 ℃,软化20 min后,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优化饱和蒸汽处理最佳参数,发现豆瓣破碎为6瓣、饱和蒸汽温度为110 ℃、通汽时间为2 min时,大豆豆瓣的磷脂酶D活性为0.54(U/mg.min),此时大豆豆瓣中蛋白的氮溶解指数为87.2%,经萃取制得大豆毛油中非水化磷脂含量占总磷脂量2.3%,经水化脱胶油脂精炼率提高了0.36%。  相似文献   

5.
论非水化磷脂的变化对水化脱胶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论述非水化磷脂在大豆中的存在、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和钝化条件、在脱胶中对工艺设备和操作条件的要求 ;非水化磷脂的存在使脱胶油在 2 80℃加热试验中存在云雾 ,同时脱胶油脚的利用也受到影响。脱胶油脂作为精炼厂原料油 ,要求总含磷量为 2 0 0mg/kg。我们对食用和原料油分别采用 2 80℃加热试验和 2 0 0mg/kg含磷量双重标准 ,后者可以提高 0 2 6 %精炼率。另外在预处理软化中调整湿热及时间、利用膨化技术钝化磷脂酶 ,降低毛油非水化磷脂含量。  相似文献   

6.
Alcon技术处理大豆新工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介绍了Alcon工艺及其原理,讨论了Alcon工艺对大豆浸出、大豆油精炼和大豆磷脂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地产大豆成熟度低,非水化磷脂含量高,脱胶困难.在实践中针对非水化磷脂含量高的大豆油进行水化脱胶、酸法脱胶和特殊脱胶,脱胶效果不很理想.但对其进行酶法脱胶可以有效地去除大豆油中的非水化磷脂,可以达到很好的脱胶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大豆分别进行微波和常规加热处理,探究微波加热对大豆脂肪酸的影响.采用索氏抽提法和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粗脂肪和脂肪酸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时大豆中的亚油酸、油酸、硬脂酸、软脂酸、粗脂肪的含量几乎没有影响,但微波加热使大豆中亚麻酸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9.
在食品油脂所含磷脂检测的预处理中,常规的标准分析方法耗费的试剂较多、时间较长、操作复杂。微波消解技术可以较好克服以上缺点,具有分解速度快、分解完全、试剂用量少、污染少、操作简单、便于批量测定等优点。本文介绍了测定磷脂的微波消解方法。将研碎的样品置于密闭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硝酸和双氧水,微波消解大豆样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微波消解大豆的最佳工作参数。并分析各因素对微波消解效果的影响。通过与GB5537-85中干灰化法比较.该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在食品油脂所含磷脂检测的预处理中,常规的标准分析方法耗费的试剂较多、时间较长、操作复杂。微波消解技术可以较好克服以上缺点,具有分解速度快、分解完全、试剂用量少、污染少、操作简单、便于批量测定等优点。本文介绍了测定磷脂的微波消解方法。将研碎的样品置于密闭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硝酸和双氧水,微波消解大豆样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微波消解大豆的最佳工作参数。并分析各因素对微波消解效果的影响。通过与GB5537-85中干灰化法比较.该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水化油脚中的大豆磷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成液晶状态。液晶态大豆磷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较高的纯度,与水化油脚中的其它物质,如油脂和其它杂质等易于分离。液晶态大豆磷脂(干基)的丙酮不溶物(AI值)高达85%,可以粉碎成颗粒。这种颗粒磷脂非常适合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技术对物料的要求,从而为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技术生产AI值超过95%颗粒磷脂的工业化构建了必要的技术平台。本研究不仅可以避免现行的丙酮萃取脱油技术所带来的环境和产品污染,而且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2.
菜籽磷脂生产工艺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体阐述了菜籽磷脂的生产工艺,通过饲养场的喂养试验,证明菜籽磷脂用于水产养殖具有大豆磷脂相同效果。提高了鱼、虾的成活率,增重增长速度加快,蛋白有效率、脂肪利用率都得到提高,为油厂菜籽油副产品开创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3.
三种加热方式对油脂品质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电磁炉、微波炉、常规加热对大豆油、花生油进行处理,测定其酸价和过氧化值,以比较三种加热方式对油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炉加热对油脂品质的影响最大,微波炉加热对油脂品质的影响次之,常规加热的影响最小;花生油、豆油依次对热效应的敏感程度增加;间歇加热、加新油加热有利于油脂品质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对水酶法制得的大豆乳状液的微波破乳工艺进行研究,考察微波作用时间、微波强度、pH值及乳状液体积分数对破乳效果的影响,得出微波破乳最佳条件为微波作用时间49s、微波强度700W、pH4.66、乳状液体积分数82%,经验证实验可知在最优微波破乳条件下破乳率可达到75.88%。微波破乳是一种可应用于水酶法制取大豆油脂生产的非常有效的破乳方式。  相似文献   

15.
微波预处理对脱脂豆粕蛋白水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屾  廖永红  杨春霞  徐曼 《食品科学》2012,33(2):119-123
为得到高水解度的脱脂豆粕蛋白酶解液,在相同酶解条件下,研究微波预处理对脱脂豆粕蛋白水解度的影响,并运用响应面法对微波预处理的功率、温度和持续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质量分数2%、功率414W、温度79.6℃、持续时间111s;而后经碱性蛋白酶Alcalase酶解水解度能达到30.46%,比未经预处理的样品水解度提高了18.45%,这说明微波处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酶解预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16.
富含n-3LC-PUFA调和油的家庭烹饪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DHA和EPA质量分数分别为0.23%、0.45%、0.90%、1.80%的调和油进行家庭炒菜试验的研究,考察了富含n-3长碳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LC-PUFA)的调和油的家庭烹饪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炒土豆丝后,上述油样中DHA和EPA的损失分别为1.2%、2.9%、2.4%、1.4%;炒青椒肉片后其损失分别为:3.0%、2.2%、2.4%、4.5%。炒菜前后调和油的各项指标包括羰基价、总氧化值(TOTOX)、硫代巴比妥酸值(TBA)、酸价和聚合物含量与大豆油(对照样1)以及不含DHA和EPA的调和油(对照样2)相比,油样的氧化程度以及油脂品质与两个对照样接近。不同DHA和EPA含量的调和油炒菜之后其多不饱和脂肪酸保留率在95%以上,氧化稳定性和豆油接近,适合家庭烹饪。  相似文献   

17.
微波对植物油品质因素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微波对大豆色拉油、菜籽色拉油过氧化值(POV)和酸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微波辐射对此两种植物油最大POV值分别为0.0478和0.0947;而出现该峰值时的微波辐射时间及微波辐射强度都为6min,595 W。这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菜籽色拉油较大豆色拉油受微波影响更大一些。但该两种植物油酸价自始至终都小于0.3 mg/g(色拉油标准),这表明在0 min~8 min内,植物油酸价几乎不受微波影响。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s of microwave heating for 3, 6, and 9 min at a frequency of 2450 MHz o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tocopherols, iodine value, free fatty acids (%), peroxide value, conjugated dienes and trienes, and hexanal contents of refined hazelnut, soybean, sunflower, and virgin olive oils were investigated. A significant (p < 0.05) decrease was observed in linoleic and linolenic acids contents of soybean oil during exposure to microwave heating. Tocopherol contents of oil sampl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 0.05) during microwave heating. Free fatty acids of the samples slightly increased and iodine value showed reduction throughout the process. Conjugated dienes contents of sample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up to the 6 min, followed by a reduction at 9 min. Conjugated triene fatty acids of all the sampl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5) throughout the application. While peroxide value showed increasing trend up to the 3 min and sharply decreased at 9 min, hexanal contents of refined hazelnut, virgin olive, soybean, and sunflower oils increased 63, 28, 55, and 389 fold, respectively, after 9 min exposure to microwave heating. Kinetic analysis of data showed that the reaction orders for peroxide and hexanal formation were zero and first order, respectively, and in the tested oils the reaction rate followed the order: soybean oil ? sunflower oil ? hazelnut oil ? virgin olive oil for peroxide, and sunflower oil ? soybean oil ? hazelnut oil ? virgin olive oil for hexanal forma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hexanal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arameter for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oils exposed to microwave heating.  相似文献   

19.
常规加热和微波加热对两种植物油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常规加热和微波加热两种加热方式对植物油中维生素E的8种异构体的影响。方法 大豆油、棕榈油进行常规加热和微波加热后, 用异辛烷进行超声提取, 最后用正相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 两种加热方式都会使植物油中维生素E的含量降低, 其中微波加热对维生素E的影响更大。结论 加热时间过长会影响植物油的品质, 同时也能通过对植物油中维生素E的检测推论该植物油是否经过加热处理。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微波功率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体系起泡性、乳化性、凝胶性等功能特性的影响,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体系分别进行了起泡活性、泡沫稳定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絮凝指数、乳层析指数、持水性及质构性的测定并通过扫描电子微镜技术对凝胶的微观结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复合体系的起泡性质、乳化性质、凝胶性质均基本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当微波功率为900 W时,复合体系的起泡性质和乳化性质均表现最佳;当微波功率为1 100 W时,复合体系的凝胶性质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这表明微波处理会促进大豆分离蛋白与磷脂通过相互作用在水油界面上形成较稳定的界面膜,且蛋白适宜的结构改变可以提高复合体系的凝胶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