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前直流电源系统绝缘监测采用的是电压平衡桥原理,但由于电缆、设备老化造成对地电压失衡,从而影响绝缘监测装置监测对地电阻的精度.本文设计智能平衡桥装置,通过自动投切等效网络电阻,可解决常规平衡桥存在失衡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刘敬珺  张峰 《变频器世界》2010,(4):86-88,104
针对H桥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对比分析了传统的多电平PWM调制策略,指出其存在的输出电压谐波性能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调制策略,不仅抑制了直流母线电压波动引起的低次谐波含量,而且有效地降低了高、次谐波含量。最后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抑制直流母线电压波动,提高交-直-交变流器的动态性能,需对其采用协调控制策略。本文对现有协调控制策略进行了总结,从功率平衡的角度,研究了交-直-交变流器的静态与动态模型。并在分析异步电动机动态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交-直-交协调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控制算法具有直流母线响应速度更快、波动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介绍直流接地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并详述“平衡-不平衡法”检测绝缘电阻原理,提出直流接地检测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经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正确检测直流电源系统的绝缘电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为电力部门提供了可靠的直流接地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级联型H桥整流器随着级联H桥的增多,总电压被开关管分压,降低了每个开关管上的耐压要求,同时该拓扑可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对功率因数进行校正,因此适用于无输入变压器的高压大容量场合。研究了级联型H桥的工作原理,针对直流母线电压不平衡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比例-积分(PI)调节器的控制算法,保证空载和满载条件下都能够实现电压平衡控制。搭建三模块级联型H桥整流器的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了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变电站或配电室的直流系统中由于设备老化、环境改变、梅雨季节线头受潮等原因,常存在由于绝缘下降造成接地故障或保护装置误动作的安全隐患。本文通过介绍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测量精度高且简单易行的绝缘电阻检测方法。该方法不同于现有的平衡电桥法,采用基于校正网络的不平衡电桥原理,通过校正网络对电桥的校准,消除实际运用中由于电阻误差和数模转换误差带来的测量误差,提高绝缘电阻测量精度且测量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7.
微电网中直流母线电压的波动影响着系统的稳定,光伏发电能量过剩造成直流母线电压上升,无法通过下垂控制来维持母线电压稳定,从而影响系统平衡。通过对光伏MPPT的控制,提出一种正弦扰动非线性控制,使得微电网系统在光伏能量过剩时不工作在最大功率点,从而维持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在psim上搭建仿真模型,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光储独立微网中直流母线电压易受光伏发电功率及负载用电功率的波动影响,通过类推V-I下垂控制提出一种功率-电流(P-I)控制策略,用控制系数k来改变与光伏发电输出功率的数学关系,以实现微网的功率平衡,可有效抑制微网直流母线电压的波动。通过建立光伏电池及蓄电池数学模型,分析PV发电输出功率与负荷功率的关系,推导出系数k与光照强度及储能充放电电流之间的关系式,设计了一种P-I控制器。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该P-I控制方法能有效地协调控制直流母线功率平衡,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三相四桥臂逆变器具备外接三相不平衡负载的能力。为改善逆变器系统在严重不平衡负载情况下输出电压的对称性,文中提出一种新颖的控制策略——旋转坐标系下的PIR-P双环控制。当系统接不平衡负载时,电压外环的PI控制器保证系统的动态性能,谐振控制器保证其稳态精度。最后在旋转坐标系下对系统分别采用PI-P和PIR-P两种双闭环控制器情形作对比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在严重不平衡负载情况下,输出电压负序不平衡度由2.41%减小到0.129%,零序不平衡度由2.25%减小到0.032%。  相似文献   

10.
姚贵林 《无线电》2010,(3):24-25
音频传输的平衡/不平衡概念,是对信号地而言,而不是对“工艺地”(机壳)的。双绞线是平衡式的,同轴线是非平衡式,但在同轴线的外屏蔽与机壳加有绝缘垫情况下,原来非平衡的同轴线对机壳来说又是平衡的。平衡接法一般有三条线:热端(“H”或“+”)、冷端(“L”或“-”)以及屏蔽端。  相似文献   

11.
裴静 《微电子学》2020,50(5):626-631
分析了死区时间对逆变器输出电压谐波的影响,结合逆变器在旋转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多旋转坐标系下死区谐波电压补偿策略,即在旋转坐标系下在线检测死区谐波电压,通过谐波电压的反馈控制对死区谐波电压进行消除。该策略无需对桥壁电流极性进行判断即能达到消除死区电压的目的。最后,在工频逆变器上通过实验验证了该补偿方法对谐波电压检测以及死区谐波电压消除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一种风力发电系统中抑制功率波动的控制策略。这种控制策略充分利用直流侧的储能元件,允许直流侧电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从而抑制风力发电系统输出功率的波动,同时它也不影响风力发电系统的最大风能跟踪。仿真和实验都验证了这种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在两相旋转坐标系下对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进行建模分析。针对双闭环PI控制策略抑制负载扰动及电网电压波动能力差,以及系统动态响应慢等问题,提出了负载电流前馈策略来提高系统抗负载波动能力。并且电流环采用基于PID趋近率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来满足前馈控制策略对内环响应速度的要求,并提高系统动态性能以及鲁棒性,PID趋近率可以有效抑制传统变结构的抖振问题。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并以DSP TMS320X2812为核心搭建优化控制器的三相VSR实验平台,进行仿真及实验验证。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控制方法可有效抑制负载变化、电网电压波动以及其它干扰所对直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动态响应速度快且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4.
孟波  毛太平 《现代电子技术》2008,31(3):185-187,190
直流系统绝缘的状况直接影响变电站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安全运行,一旦发生直流系统的异常接地,供电系统将面临极大的危险.为了在复杂现场条件下迅速准确找出接地点,应用单片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实现了直流接地探测系统手持探测器的开发设计.实际应用表明,由于采用了独创的探测方法,该设备与传统探测技术相比无探测死区,使用方便简单,能对各种接地情况进行有效探测.  相似文献   

15.
王宇野  项巍 《电子科技》2014,27(10):192-196
以永磁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变流器结构和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通过选择最优双PWM“背靠背”变流拓扑结构,并采用直接功率控制策略进一步提高了风力发电系统的并网性能。建立了输出功率为10 kW的并网系统仿真模型,验证控制策略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基于直接功率控制策略的“背靠背”变流拓扑具有结构合理、控制策略新颖的优点,在保证直流侧电压稳定的同时,电网电流谐波畸变率低、波形良好,能够实现单位功率因数并网,满足并网要求。  相似文献   

16.
岳德坤 《电讯技术》2004,44(5):179-182
直流接地是电力系统中经常发生、危害较大的一种故障现象,检测和排除直流接地故障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直流母线对地绝缘电阻的检测,是直流操作电源监控系统中既重要又困难的一个问题。本文对传统的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对比,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单片机实现的实用检测方法,该方法成本低,精度高。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种集成在DC DC芯片中的电荷泵锁相环。其中鉴频鉴相器(PFD)在传统的D触发器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复位延迟电路的延迟时间,减小了鉴相“死区”;电荷泵采用充放电电流对称的源极开关结构,解决了电流失配和电荷注入作用的影响;另外,设计了一种可编程的由D触发器构成的分频器电路。基于CMOS工艺,采用Cadence仿真软件对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电荷泵锁相环在锁定时间、频率范围、相位抖动等方面均达到了指定的性能需求,且工作特性较好。其性能指标是:电源电压2.4 V,频率调节范围250~750 kHz,锁定时间<50 μs,相位抖动<30 ns。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障直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绝缘监测装置是必不可少的。对直流系统绝缘检测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它们在使用时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后的绝缘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检测电路,推导计算直流侧的绝缘阻抗,同时针对影响检测精度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检测电路及其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发电系统直流侧对地绝缘阻值的大小,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局部放电是一种有效的高压部件绝缘性能检测方法,可通过声、光及电等信号的探测来有效预报绝缘劣化程度。该文建立了基于局部放电超声信号检测的光纤传感器测试系统,使用Mach-zehnder光干涉法来检测声信号导致的光程差,测算测量回路的微小机械形变。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高的测试灵敏度,可精确测量纳米级的机械形变,准确反映局部放电过程引起的超声信号。采用该光纤传感系统可对多层陶瓷器件的局部放电进行跟踪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